從多方面對語文語感的培養探究論文
時間:2022-11-06 03:17:00
導語:從多方面對語文語感的培養探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葉圣陶說:“至于文字語言的訓練,最要緊的是訓練語感。”在語文教學中,語感教學是綱,其他是目,綱舉目張,否則綱不舉則目也難張。語感在聽說讀寫語文能力結構中居核心地位,是一個人語言基礎、生活經驗、思想情趣、文化修養的綜合體現,培養語感對發展思維、陶冶情操,提高審美能力具有重要作用。那么我們在培養學生的語感之前,必須先弄清語感為何物?
“語感”是主體對語言所產生的敏銳的直接感受和對語言形式、語言意義進行再加工再創造的心理行為能力,其主要作用是判斷言語的可接受性、依據語境理解各種言語與按照交際需要創造性地進行語言表達。這個語感的定義揭示了語感的性質,使我們準確地把握了語感的本質特征,可以有效地實施語感教學,培養學生的語感。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讓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因而在閱讀教學中,語感訓練取代了知識的傳授,于是,課堂真正變成了學堂,學生成了名副其實的主人。他們不再以聽講、記筆記為專務,而是在教師的組織、引導下,自主學習,自讀自悟。下面我結合自身在小學語文教學實際,談一談我是如何培養學生的語感的。
一、在語言訓練中培養語感
語感訓練是語文學科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所在,新時代的語文教學應該強化語感訓練。通過聽讀抄背講寫的實踐,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從某種意義上說,閱讀能力就是還原能力,詞語理解的準確,頭腦里有活生生的形象,才能談得繪聲繪色。
如在教學小學語文蘇教版第5冊20課《軍神》第五自然段日寸:
師:要想讀出感情來,就必須理解包含在字里行間的情感。“了不起!你是一個真正的男子漢,一塊會說話的鋼板!你是一位軍神!”這句話中把誰比作“鋼板”
生:“鋼板”指。
師:為什么說是鋼板呢?
生:因為他在疼痛面前表現出無所謂懼的精神。
師:“神仙”是指什么?
生:是具有一些超凡本領的神人?
師:那么你認為沃克醫生為什么又稱為“軍神”呢?
生:因為是一位軍人,但他又具備超人的毅力,是一般軍人所沒有的。
師: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是一個怎樣的人?
生:具有大無畏的精神。
生:在困難面前不低頭。
生:具有超凡的毅力和頑強的精神。
師:同學們理解的真透,那么我們能把這一節的內容帶上你的感情讀出來嗎?(大家練讀這一節)
二、在意境創設中培養語感
通過創設教學情境,初步感知課文意境,心通其情,意會其理,便能觸發語感。并使學生的審美情感由然而生,有關的心理活動隨之活躍。
當朗讀一篇課文時,只要引導學生步人作者所描繪的情境,與作者的感情產生共鳴,并以自己的語調去描繪它,表現它,那么學生就一定能繪聲繪色、感情充沛地朗讀。
如在教學蘇教版小學語文第六冊12課《荷花》時:
師:(動情地描述)清早,我來到荷花池邊,看到一朵朵亭亭玉立的荷花。有的荷花只展開兩三片兒花瓣,像害羞的小姑娘半遮著臉;有的花瓣全都展開了,露出了嫩黃色的小蓮蓬;還有的含苞欲放,飽脹得馬上要破裂似的。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勢,看看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
同學們,你們想不想到荷花池邊去看一看呢?
生:齊答想。
師:好,那讓我們一起打開課文12課,一起去領略美麗的荷花吧!
生自讀課文1-3節(學生學著老師的樣子朗讀起來)
三、在生活積累中培養語感
閱讀的目的在于篩選我們生活中需要的信息,培養自己的語感。葉圣陶說:“必須在日常生活中隨時留意得到真實的經驗,對于語言文字才會有正確的了解力,如果單靠翻查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語感。”因此語感的培養還是來源于生活。生活有多么寬廣,語文就有多么寬廣。語感的培養,離不開豐富的生活體驗,每個人必須通過自己的生命活動獲得某種對生活的體驗,才能去掌握言語所標示的東西及其背后潛藏的思想與J清感。作為語文教師就是要善于在學生對言語的感悟中,進行多方引導、點撥。將其隱藏于內心深處的各種體驗調人前臺。這樣學生對言語的理解就會變得更加容易,感悟就會更加深刻。
如教學蘇教版第7冊第6課《徐悲鴻勵志學畫》
師:徐悲鴻是怎樣勵志學畫的?
生:每逢節假日就進館臨摹作品,一畫就是一天。
生:住的是小閣樓,每頓飯吃的是一片干面包,喝的是一杯白開水?
在這里我讓學生說說自己每逢節假日干了什么?自己每頓飯吃的是什么?學生回答后又讓學生把自己的生活與徐悲鴻的生活作一下比較。
學生會體會到:徐悲鴻在極其艱苦的環境中,勤奮學習,苦練畫畫。這樣一來,徐悲鴻的形象就像一尊塑像屹立在學生的腦海中。
這時再讓學生去品讀,去體會。
四、在比較揣摩中培養語感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課文大多是名篇佳作,篇篇言詞精粹,蘊涵雋永。因此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去體會感受,從領會感受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譴詞造句的精妙,從而學習積累和運用語言文字。有比較才有鑒別,比較是人們認識事物的重要方法。通過比較,可以很容易地揣摩出課文中的語言文字運用的精當,獲得對語言文字的敏銳感受。所以我們應當在引導學生通過比較去揣摩語言文字的蘊涵上下功夫。
比較的形式一般有四種:即“添”與原文比,“刪”與原文比,“換”與原文比,“調”與原文比。在這里我僅選兩個教學片段,略作剖析。
如教學小學語文第5冊24課《孫中山破陋習》一文中“媽媽含著眼淚把孫中山推出了房門。。一”將句中的“含著眼淚”去掉,改成“媽媽把孫中山推出了房門。。一”再讓學生朗讀品味這兩句,語感敏銳的學生便感覺到:“含著眼淚”充分地表現了媽媽對妹妹的心疼以及媽媽對封建陋習的無奈。這樣一來,學生自然而然就會把媽媽的這種心情通過朗讀表達出來。公務員之家
語感能力是學生學好語文的重要條件,也是學生語文水平高低的重要標志。良好的語感能力不是靠學生自己能形成的,也不是只憑教師的講解自然獲得的,更不可能是一麟而就的。教師應恰如其分的發揮主導作用,多方策動,有明確目的、有計劃地去訓練、啟發、調動、引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引下去感知、領會、體味、揣摩,讓他們在自覺的訓練中,逐漸培養語感,并使之“成為他們意識中帶有個性的東西”(蘇霍姆林斯基語),進而形成自能讀書、自能作文的能力。
- 上一篇:財政對三農的扶持促進農村經濟發展論文
- 下一篇:重議會計內部審計基本理論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