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語文教學的歷史原因分析論文
時間:2022-11-06 03:49:00
導語:中學語文教學的歷史原因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語文是各科基礎,與各種學科均有聯系是各學科的匯集點,其中它與歷史的關系最為密切。文學作品是一定社會生活在作者頭腦中反映的特產,是“時代的晴雨表”,所有古今中外的文學作品,無不或深或淺、或明顯或婉曲地反映著彼時彼地的社會風尚。于是,文與史常常貫融在一起。學習語文必定會涉及歷史。語文課本中所涉及的歷史方面的內容,在這里就稱之為歷史因素。那么,語文課有哪些屬于歷史因素的呢?
一、課文的時代背景
歷史背景是語文課的有機組成部分,課本中的大多數篇目都涉及所謂“歷史背景”。而以“歷史背景”之昏昏,就無法達于課文內容之昭昭。就拿魯迅先生的作品來說,魯迅先生的作品在中學語文課中占有重要地位,學生大都反映難懂。魯迅先生的文章多為時而作,有感而發,內中蘊涵著他極為深刻的思想和豐富復雜的感情。魯迅當時處在白色恐怖下,有些時候、有些情況不能夠直接表達。加上學生的年齡、經歷、思想水平、分析能力的限制,對有關史實不甚了了,加大了學習魯迅先生文章的難度。這就要求教師在講解時,必須向學生介紹有關史實,弄清楚文章寫作背景,作者的思想、寫作意圖。
二、課文當中涉及成語、典故、歷史人物
中學課文里,有許多涉及歷史典故。教學中,要言不煩地講講這些成語典故所包含的歷史故事,能使課堂氣氛活躍,風趣開心,讓學生在風趣輕松氛圍中掌握知識、理解課文、積累寫作素材。如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僅一百多字的詞就用了五個典故。五個典故五個歷史人物五個歷史事件,每個典故的運用都有明確的目的,都是詞人的托古喻今,抒情言志,都寫得凝練形象,情酣意深,能發人深省。岳珂在《程史:稼軒詞》中說此詞“微覺用事多”,整首詞由五個典故構成似乎是太多了,但詞人要反映復雜的事和思想感情,而且是帶有啟發性、警告性的,又不能講得太肯定,只有用典是最好的方法。假如不向學生介紹辛棄疾當時的處境,北宋的形勢,不解釋典故的由來,學生就不能正確理解作者的復雜心情、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
三、文言部分
有一些課文的出處本身就屬于《史》部,有許多課文,其出處就在于古文獻中的《史》部,《史》部皆史。《左傳》《國語》《戰國策》既是歷史著述,又是古代文學作品,人稱“歷史散文”。《史記》熔史、文于一爐,魯迅譽為“無韻之離騷,史家之絕唱”。如有選自《左傳》的《曹劌論戰》,選自《后漢書》的《強項令》,選自《史記》的《細柳營》選自《戰國策》的《鄒忌諷齊王納諫》等。講授文言文,重點在字、詞、句與文言文的語法。但,如果教學僅限于此,不結合字、詞、句、篇適當講解有關史實典章,學生就無法真正弄懂課文,僅只能就字論字,達不到“能借助工具書閱讀淺顯的文言文,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的教學目的”。
四、文言文中一些字、詞的古今義的差別,就是語言、文字自身演變的歷史
中學教材中所說的古詩文,起自春秋,終至近代,前兩千八百年,時代可謂久遠了。選入教材的詩文近百篇,材料也比較豐富。如果從古代語文自身發展的角度,恰當地運用比較的方法,揭示語言現象,探索發展規律,對學生更深入地理解古代語言無疑是大有好處的。否則就會古今不分,望文生義。詞義是隨著時代的推移而產生發展變化的。
五、同一體裁的古文篇目都是按古及今的歷史脈絡編排語文課本中的古文部分,除詩歌外,都是按古及今的脈絡編排,先秦兩漢,再到魏晉南北朝,依次以降,一直到晚清。
另外,即使在同一朝代,結合作品比較而作串聯性介紹,也可看出文學體裁的發展概況。
課文中的歷史因素很多,但由于學生識記歷史的程度低,不少教師在教學中對這許多歷史因素熟視無睹,避而不談,不僅造成了學生因缺乏起碼歷史知識而導致知識結構畸形癥,也由于摒棄歷史因素于語文知識外,致使學生無法更深入更完整地掌握有關課文內容,直接影響了學生閱讀與寫作能力的形成和提高。當務之急,是必須重視歷史因素的教學,那么,如何加強歷史因素的教學?
首先,學校、學生應正確對待歷史教學,這兩年歷史與政治科合為綜合科,成為中考科目,但仍得不到重視,特別是農村中學,沒有專業的歷史教師,常常是語文教師代替,而且開不夠《大綱》規定的課時,不少教師認為九年級再背歷史還來得及,歷史課的教學也就隨隨便便。解決的辦法是平等對待各個科目,按教學《大綱》的要求,開足課時,配備合格的歷史教師,向學生宣傳歷史的重要性。“文史相通”一直是人們的共識,歷史教師也可以在教學中與語文教師默契配合。詩歌作為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歷史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古人用詩歌反映當時社會現實,用詩歌吟詠王朝興替、世事變遷。在教學中,歷史教師可以把古典詩歌引入中學歷史教學。這樣,不僅能幫助學生對內容的記憶,也能加強學生對詩歌的理解。
其次,根據課文里的歷史因素,讓學生在授課前查找有關資料,或教師補充歷史史料,幫助學生預習。語文課要引導和幫助學生讀懂課文就經常要涉及多方面的知識,古今中外,包羅萬象。這對提高學生讀寫能力是很有必要的。但知識講得太多,訓練太少,長此以往,又會對提高學生讀寫能力產生不利影響。忽略了這些知識性問題,學生理解課文就會遇到障礙。如何妥善處理講授知識和指導學生扎扎實實進行讀寫訓練這二者的關系,就成為語文課上經常需要考慮的問題。這里,預習就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這些材料,可讓學生上網查閱,也可根據需要,印發給學生或通過課件展示。
第三,教師應廣泛利用存在于語文教科書的歷史因素,有目的地向學生講授,教科書中的歷史因素是不與歷史教學同步進行的,教師不能守株待兔,坐等條件具備后,學生通過正常有效的歷史課堂教學的途徑而使歷史知識得以充實完善,教師可以根據現有的條件,有針對性地講解,但也要有所側重,不能因重視歷史因素的介紹,而忽略課文的重點。第四,指導學生課外閱讀,在聽、說、讀、寫中增進知識。語文是文化的載體,語文教育是用來認識世界感受萬物的,單憑課堂教學,學生對世界的認識就會有失偏頗,認識的不足也會造成課文理解的失誤。這就得從課外攝取知識以補充課堂教學的不足,培養他們觀察事物、評價事物的能力。
文學作品,特別是名著,都有一定的歷史背景、時代風尚,讓學生每學期讀一部中外名著。在欣賞名著鮮明的人物形象、精彩的情節、巧妙的表現手法的同時,學生會不自覺地記住作品的時代背景、人物事跡。一學期一本名著,中學階段六年十二學期十二本中外名著,不僅擴大了學生的文學視野,而且間接豐富了它們的文學史知識。這些,作為當代中學生,無論是他們面對高考,還是他們畢業走上社會,都是必須的。中學生光看還不夠,還要多寫、多記。再精彩的故事,再鮮明的人物,天長地久,也會慢慢遺忘,為了使所學的知識較長久地存留下來,建議學生準備一些小卡片或是一本課外筆記,專記有啟發意義的段落及自己的心得與體會。堅持下來,既可以為寫作提供素材,又使學生在課堂學習中變被動為主動。看到課文中的歷史因素,學生根據儲存的知識就會心領神會。不需要再費時尋找史料了。公務員之家
最后,采用現代化教學方法,利用電教媒體使學生在形象、生動的歷史畫面中,感知學習內容,提高能力,提高課堂效率。比起教師講授、補充文字教材來,電教手段有著不可比擬的優勢。加速新概念的形成,增大信息容量,提高學生觀察能力、聽辨能力。有些作品涉及的知識比較深廣,篇幅較長,盡管教師講得很多,講得很細,學生也很難理解課文的內涵。
總之,歷史因素對語文教學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它和語文課如影相隨,相輔相成,它應該成為豐富學生知識、積累寫作素材、提高語文能力的一個重要源泉。在教學中,必須正視并兼顧。
- 上一篇:語文課堂量化教學的可行性分析論文
- 下一篇:企業勞動關系有關問題處理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