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校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探索論文

時間:2022-12-17 08:18:00

導語:職校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探索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職校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探索論文

摘要:中職語文教學往往存在教師教得累,學生學不進的問題,以學生主動參與、實踐、探索、創新為基本特征的綜合實踐活動更適合中職學生的學習特點,將之合理引入語文課堂能明顯改善目前教學效果底下的現狀。本文通過具體的教學案例分析了怎樣在語文課堂上有效地開展綜合實踐活動,以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關鍵詞:綜合實踐活動語文中職教學

杜威說過:走出教室一點就意味著對學科的超越,選擇了一種教育,就選擇了一種生活。行是知之始,書和書中的知識都是著書人從行動中得來的。所以,實踐在學習過程中的作用是極為重要的,語文知識的學習也同樣如此。中職學校的學生普遍忽視文化課的作用,在語文課上注意力不集中,聽不聽經常全憑興致,導致無法將所學的語文知識運用到職業活動中去,甚至在就業時寫一封“自薦信”都有困難。經驗證明,轉變傳統的語文教學方式,將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引入語文教學是改變這種狀況的一個較為有效的方法。

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是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設計具有實踐性、教育性、創造性的學生主體活動,設計寬松、民主的教學氛圍,拓展學習時空,以激勵學生主動參與、實踐、探索、創新為基本特征,通過豐富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來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一種教學方式。這種學習方式更適合職業學校學生的語文學習:

一、符合中職教育的培養目標

中等職業學校培養的是現代社會所需要的應用型技術人才。學生畢業以后,大多要回到生產一線從事技術型的生產勞動,而現代企業要求技術工人能適應企業技術改造和革新的需要,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和較強的創新能力。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為學生構建了開放的學習環境,以學生的自我發現和探索來代替傳統的被動接受,正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因而更符合中職教育的培養目標。

二、契合中職學生的心智特點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盧森費爾在1998年所作的實驗研究表明,具有應用性學習和工作傾向的學生,在傳統的學習方式中表現平平,而在研究性的實踐活動中卻常常取得令人驚奇的優異成績。這說明,綜合實踐活動更適合具有應用傾向的學生,而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大多具有應用性學習的特點,更適于通過開展各類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來達到學習目標。

三、培養語文能力的重要途徑

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強調語文的社會性和實用性。傳統的職中語文課堂常常類似于普通高中語文教學,以教材為中心,過于強調掌握基礎知識,與現實生活有一定距離,教學效果不佳。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則是開放的,其教學內容可涉及語文應用的各個領域,觸及最新和最實用的領域,有較強的時代氣息和生活色彩,能反映社會生活對中職學生語文知識和能力的要求,這樣既能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又能給學生具體生動的感受,有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可以改變傳統中職語文教學中“重復低效”的被動局面,把教學過程聚焦到學生的“學”上,讓學生在學中做,在做中學,既能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又能給學生具體生動的感受,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培養學生口語能力、寫作能力、探究、創新能力的目標,全面提高他們的語文素養。

中職語文的綜合實踐活動要著眼于學生語文學習的實際,將實踐活動貫穿于語文教學之中。除了引導學生做課題,寫研究成果之外,更要注重有針對性地滲透綜合實踐活動的思想和方法,注重考查學生的研究過程而非結果。我認為中職語文課堂有效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大概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質疑問難,創設研究氛圍

在課堂教學中,要為學生創設寬松、民主、平等的學習氛圍,教師的角色應從知識的傳授者轉換為平等的參與者,尊重學生的獨特個性,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在質疑解疑中培養研究興趣。

例如一次我在組織學生展開蘇軾《前赤壁賦》第一段的質疑討論時,一位平時很內向的女孩提出“老師,段中的‘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中的‘一葦’書上解釋成‘小船’,我們小組覺得最好應該解釋成‘小舟’。”別的學生聽后都笑了,我知道他們覺得“小舟”和“小船”沒多大的區別,我覺得這這里面大有文章可做,于是在請她講完理由之后給他們布置了一個綜合實踐作業:“古代文學中‘舟’與‘船’意象的情感蘊藉”,要求學生每四人組成一個研究小組,每組各找10個以上的例子以證明自己的觀點,一周后每組完成一篇研究報告,利用語文課進行交流總結。

最后,學生們都對這位女生的看法持贊同態度,在查閱資料的過程中他們積累了很多相關的古詩文并理解了中國古代文化中“意象”的概念。如此質疑解疑,學生便嘗到了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樂趣,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探究興趣和探究精神。

(二)深挖教材,設計研究話題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深挖教材,把教材作為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載體,讓學生從被動地接受灌輸到主動地探索研究,提煉出能引起學生思考和研究興趣的話題。例如學生在學習第四冊教材中的《中國西部》時,覺得文中的西部地區很遙遠很抽象。我受課后思考練習題的啟發,設計了一個以“東西部發展探究”為主題的語文綜合實踐作業,要求將自己的家鄉如東作為東部的代表,與西部地區在幾個關鍵層次上進行比較。我將學生分成四個大組,每組先確立本組的考察對象,學生最后確立了這幾個研究方向:

第一組:以自然資源為出發點比較西部與家鄉的現狀;

第二組:以自然環境、交通為出發點比較西部與家鄉的現狀;

第三組:以人文資源、教育為出發點比較西部與家鄉的現狀;

第四組:分析各自經濟、文化發展的突破口。

在完成各自研究目標的基礎上再思考二地合作的可能性及方式。在活動中,學生們細致比對、深入調查、廣泛查閱搜集文字、圖片資料,有的上網查找,有的到圖書室查閱,有的在地方志中翻閱,有的整理本小組的考察成果。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不僅對西部地區有了更為深入、全面的了解,對家鄉的發展的建議也頗有價值。二周之后后,我們在全校搞了一次成果展,同學們把自己的調查報告做了一個“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學習成果展示,很多學生覺得這樣的作業很新奇,也很有意義,由以前的厭學厭做變得愛學要做,很多平時不愿動手的學生也積極投入到此次活動中去,大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鍛煉了他們的思考意識和實踐能力。

(三)拓寬視野,強化研究意識

開展語文綜合實踐活動,重要的不在得出多少意義重大的成果,而在于在實踐活動中熟悉研究過程,學習研究方法,在研究過程中學到課本上沒有的知識和經驗,體會到研究無所不在,人人皆可研究,綜合實踐活動不是一種高深莫測的理論,而是一種尋常可見的教學實踐活動。教師還可嘗試由本課向他課遷移,課內向課外擴展,引導學生從相關學科中引出課題,從社會生活中發現課題。

如學了《明湖居聽書》之后,布置學生查閱資料,請教音樂教師,以“文學中的音樂描寫”為題進行研討,先找一些著名的作品進行閱讀,然后總結名家的描寫方法,然后自己嘗試描寫幾段音樂并拿出來一起交流,由于學生們對音樂的熱衷,活動進行得非常順利,總結匯報的時候他們對音樂的理解力和寫作成果讓老師們眼前一亮。

再如,學了《南州六月荔枝丹》后,我做了一個家鄉如東的著名海鮮“文蛤”的文化研究活動,以“天下第一鮮——文蛤”為實踐活動主線,讓學生了解如東海鮮的歷史、淵源,解釋文蛤養殖環境和養殖區域的特殊要求,熟悉如東海鮮的品牌和“中國海鮮之鄉”的殊榮,探究如東海鮮的發展前景。這個活動激發了學生愛家鄉的情感,培養了學生的主人翁意識。

總之,教師要讓學生拓寬視野,從學科之間的相互滲透中,從學校與社會的熱門話題中提取實踐活動的材料,以拓展研究領域,增強研究意識。

(四)精選課題,突出職教特色

中職教育以職前教育為主,要努力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職業道德,掌握扎實的基礎知識,擁有過硬的專業技能,為今后的就業做好思想上、知識上、能力上的準備。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可緊扣中職教育的培養目標,結合學生專業學習實際及學生的心理特點,精心選擇研究課題。例如我依據職業教育的特點及學生的興趣愛好與知識水平,正在做了一個以“中職生的學習與就業”為題的大型綜合實踐課題,參與對象為中職二年級學生。經共同研討,最終一起確定了如下小課題:

談中職生的能力結構;如何提高中職生的人文素養;中職生專業課最佳學習方法探討;中職生的升學與就業選擇;中職生上網的利與弊;也談中職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中職生就業心理調查;求職面試前的心理調適;面試成功個例研究。公務員之家

學生根據個人興趣和意愿,自由結成六人課題小組,各小組須選出課題組長一人,經充分醞釀,從上述課題中自主選定課題,并向語文教師申報。學生再根據選題自行查閱資料,如查閱圖書,瀏覽網站或調查訪問。在此基礎上,學生形成自己的觀點,編寫論文提綱,經教師審定后撰寫成文,然后各小組將論文打印數份,在全校公開展示,互相交流。最后,教師引導學生進行自評、互評,認真總結課題研究的得失,總結評價研究的過程和方法,以促進學生研究水平的提高。

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是一個全新的理論命題,更是一個挑戰性的研究課題,需要廣大語文教師的耕耘與求索。相信隨著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學習必將如一朵朵綻放的奇葩,裝點著中職素質教育的爛漫春色。

參考文獻:

1、《研究性學習指南》鄒尚智編著,中國人事出版社2002年7月第一版;

2、《探究教學論》靳玉樂編著,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出版;

3、《推進素質教育任重而道遠》周濟《人民日報》2005年12月29日

4、《職業教育學新編》李向東、盧雙盈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5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