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興趣感悟能力訓練探索論文
時間:2022-12-17 10:40:00
導語:閱讀興趣感悟能力訓練探索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的教學建議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其中的“珍視”是珍惜重視之意,不能漠然置之,更不能簡單地用預定的所謂“標準”答案去匡正學生不同意見;“獨特”是指具有個性的,包含著學生個體的生活經驗、知識積累和價值觀念。“珍視,,二字蘊涵了這次課程改革“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思想,體現了課程標準對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理解”的重視程度,也在相當程度上揭示出了閱讀的意義。
一、意義在于發現和感悟
閱讀的意義,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說“個人的精神必需”、“人類文化的傳承”有之,說“篩選信息”“披文得意”者亦大有人在。其實這些說法都不無道理,但未免過于簡單,有些偏頗。縱觀我們的語文教材,占絕大部分的是文學作品。其豐厚的人文精神是任何文字材料所無法比擬的,新的課程標準也對閱讀提出“理解直至鑒賞”等較高的要求。高爾基說過:“讀書,這個我們習以為常的平凡過程,實際上是人的心靈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偉大智慧相結合的過程。”因此,把閱讀看成是學生與文本的一個互動過程,一種平等自由和對話,一種思想的碰撞乃至情感的交流,一種發自內心的發現和感悟,我認為更為恰當。也只有這樣,閱讀者閱讀功底才能不斷的得以充實,人生智慧才能不斷得以提升,從而真正體會到閱讀過程中那種痛快淋漓的愉悅感。
二、反思我們的閱讀教學
我們總是想方設法地訓練學生盡可能多地扒到分數,而不是通過閱讀幫助他們打開思想之門、智慧之窗。閱讀教學中不是把學生當作灌輸的容器,就是“引君人甕式”的啟發式一預先設置一個個圈套(問題)、讓學生往里鉆。較多地強調學生如何發現和正確領悟作品的“原意”,而忽視了學生作為讀者所具有的自由聯想,束縛了學生的思維,抑制了學生的個性。再或者是把一篇文章切成幾個知識點,毫無目的地肢解一通,再把幾個知識點擬成所謂標準答案來取代學生的感受,統一學生的理解。說這么多,未免有些苛刻,但回頭細想自己的教學中確曾存在。這樣一來,同一問題換種說法,學生便不知所措,幾個問題稍加整合,學生更是無從下手。如果這樣日復一日,學生將漸漸變得懶惰、麻木、失去思考的能力和習慣,失去閱讀的興趣。因為經驗告訴他們:老師的答案是對的,記住就行了。長此一往,何談能力的提高?何談人的發展?
三、閱讀的意義還在于能夠開發學生的個性思維從而引發學生廣泛涉獵各種書籍的興趣
激起求知的欲望,現在的學生大多喜歡看電視或上網。但電視劇、電影無論怎么好看,久而久之,學生就容易懶惰,不愿讀書,不愿動腦。學生的思維世界是巨大的,思維潛能是不可限量的。例如前些年一位美國小學教師上作文課,他在黑板上點了一個“點兒”,讓學生以此為題寫作文,大多數學生把“點兒”想象成雪花,寫它純潔等等,但還有學生把它寫成冰冷,遇陽光就化,非常虛偽等等,還有一個學生把它想象成自家老母雞下的一個蛋。他把它放在孵化箱里,居然孵出了“克林頓”。雖荒誕些,但你不得不承認學生的思維發揮的好。學生個性思維潛能的開發,就在于閱讀,學生只有通過閱讀,才能想象和再造。因此,開發學生的個性思維,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是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所承載的一個重要任務,且這個任務是潛移默化的。
素質教育,說到底是尊重個性,發展個性的教育,而閱讀正是發展個性,培養創造精神的重要途徑。語文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閱讀教學中必須關注學生個性的發展,珍視學生的獨特感悟,而不能再以“標準化”的解讀,去代替學生的體驗,去制約學生的頭腦。
四、怎樣引導學生在閱讀中發現和感悟呢
(1)營造良好的氛圍,做好學生閱讀的領路人。課標中提到的“尊重”和“珍視”,正是學生發展個人才能,展示閱讀個性的必要環境。讓學生充分發表不同的意見,師生之間展開平等的對話,讓學生們各抒己見,這有利于創設寬松愉悅的學習環境,閱讀課上教師“展得寬”,學生自然也就“放得開”。在寬松愉悅中學生的思維展開了,語言放開了,就能夠充分調動自己的閱讀內存,那么學生的發現和感悟何愁不來?當然,在學生發現探究和創造的學習過程中,教師的角色也在轉變,是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或稱之為“平等的首席”,教師的作用始終是個“領路人”。要在“放得開”的同時“收得攏”,絕不能放任自流。確如俄國作家魯巴金所言“閱讀,就是在別人思想的幫助下,建立自己的思想”。作為教師,一方面要重視、尊重學生的看法,另一方面不能消極處理,一味遷就。否則,說“閱讀是人類素質的生產過程”,也就成了一句空話,更談不上“建立自己的思想”了。公務員之家
(2)相信學生的閱讀潛能,給學生發展的空間。語文閱讀教學為母語教學,學生自幼就有主動學習的潛能,閱讀求知的潛能,表達交流的潛能,探究創造的潛能。教育界普遍談論的“冰化了是什么?”一位學生的回答:“春天”,多么富有詩意和靈性,學生眼里的世界自有神奇的形象和色彩。教師要相信其潛能,鼓勵他們讀出自己的“色彩”。當然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在相信學生潛能的基礎上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給學生留足思考的空間。不要為趕進度,完任務,而把學生的閱讀討論變成走過場,因為課堂不給學生留足思考的空間,學生只能揣摩教師的意圖去猜測答案,哪能有自己的發現,有自己獨特的感受?也難使學生找到閱讀的興趣。再者,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同時又是學習中發展的主體。有的教師恨鐵不成鋼而堰苗助長,有的教師嫌學生耽誤時間而越姐代厄,其實,學生的成長有自己的規律,任何違反規律的教學行為,都會適得其反。欲速則不達,教師要有等待學生成長的耐心。要循序漸進,潛移默化地培養興趣,開發思維。
尊重學生的閱讀發現,珍視學生的獨特感悟,能使我們所追求的課堂教學中交流互動時的尊重、理解、合作、探究、分享變得更有意義,真正體現出教育的民主—關照并尊重學生個性,突出教育的本質—師生共同成長與發展,實現教育的目標—培養真正的全面發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