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學有效性提升淺析論文
時間:2022-12-17 03:06:00
導語:文言文教學有效性提升淺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新課程改革的實施對語文老師的教學觀念、教學方式方法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文言文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薄弱環節。學生為何不太愿意學習和背誦文言文?如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文言文教學效能?本文以新課程標準為依托,與大家共同探討新課程背景下提高初中文言文教學質量的幾點做法。
關鍵詞:新課程文言文教學情感效能
文言文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是我們祖先集體智慧的結晶。它語言生動豐富,用詞精練準確,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多不勝數。文言文教學是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一個重要介質,能讓學生繼承祖國優秀的文化遺產。所以,新課程標準“階段目標”中要求7~9年級學生“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背誦優秀詩文80篇”,“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但事實上學生面對文言文的學習,大多提不起興趣,不想學,不樂學。為何如此?怎樣在初中文言文教學中實現新課程理念,激發學生興趣,提高文言文教學效能,使學生能學得愉快,學得扎實?筆者就上述問題談談幾點見解。
一、學生為何不太愿意學習和背誦文言文
為什么學生不喜歡文言文?
所謂文言,一般指以先秦語言為規范的古代漢語的一種書面語言,是我國古典文學的主要文學語言。文言文,就是用文言寫成的文章,是相對白話文而言的。新課標把“培養中學生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當作初中文言文教學的根本目的。因為語言上的差異,導致了學生閱讀文言文的障礙。不喜歡文言文的原因是什么?筆者認為,學生缺乏學習興趣是關鍵。認讀障礙讓學生難以走進文言文,從而認為文言文“學之無用”。沒了興趣,學習的目的不明確,缺乏了應有的原動力,又怎會想學并學好?所以想要學生學好文言文,關鍵是讓他們明確為何要學。學習的目的明確了,興趣就會繼而有之;學習的積極性有了,自然容易學好。所以在教學文言文前,有必要向學生講清楚為什么學,學了有什么用處,用怎樣的方式方法才能又快又好地學到手。學生懂得了學習的目的意義,并感到學好文言文并非難事后,學習的積極性自然會提高,自然就會想學樂學了。
二、如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文言文教學效能
學生的興趣猶如水面,教師只有善于體察學生的個好,善于激發、引導,才能興起波瀾。一線語文教師必須樹立為學生多方面發展的教學立足點,把教學過程看作是對話、溝通、合作共享的活動,為學生主動探索和發現提供空間和機會,讓學生積極參與學習語文,實現有效、多項和高質量的互動,從而實現文言文教學的有效性目標。具體來說,可以采取以下幾方面教學策略:
2.1精心設計導語,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講授文言文導入的方法很多:介紹作者、時代背景;褒揚作品的價值;引錄文中佳句名言;描繪情境;簡述有關故事、笑話、趣聞;制造懸念;復習舊知識;點明學習目標或是直觀導入等等。目的是讓學生對文章和作者有個大概的了解,激發其好奇心和求知欲,產生想學要學的動力。如講《岳陽樓記》時,教師先介紹范仲淹的生平,突出他政治上變革求新,在惡劣的政治環境里力爭強國富民,最終卻被貶流放的坎坷經歷,再引用文中的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來總結,突出強調作者的高尚品質和“憂國憂民”的愛國熱忱,激起學生對作者的欽佩崇敬之情。當學生已經進入到《岳陽樓記》的情感氛圍中,再讓學生披情入文,認真閱讀課文,然后分析講解課文,自然就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2.2加強誦讀,在誦讀中培養語感
朗讀和背誦是學習文言文的重要方法,是提高語感的重要途徑,對于培養學生審美能力、想象能力等,都具有重要作用。既然語言障礙是學生缺乏學習文言文興趣的重要原因,我們就應該用誦讀來培養學生的語感,掃除閱讀障礙。古人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反復誦讀可使學生認知文字,理清文章脈絡,進而感知作品中的藝術形象,體會作品的語言藝術,在不知不覺中就可以把課文中的東西化而為自己的東西。如在講授《論語》時先讓學生聆聽課文朗讀錄音帶,并結合學生的聽讀體會簡單分析朗讀的節奏、輕重音、語氣強弱等基本要點,然后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自由朗讀。當學生對課文已經比較熟悉的時候,再讓學生分組進行比賽朗讀。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學生已經初步了解了課文的內容,慢慢縮短了與課文的距離,就為更深層次的講解做好了準備。又如在教學《魚我所欲也》這篇課文時,筆者先范讀課文,明確朗讀要點;再請朗讀能力較強的學生仿讀,然后安排學生分組讀、齊讀,讓學生在朗讀中去體會“舍生取義”的情感。再如《與朱元思書》的配樂朗讀、《唐雎不辱使命》的分角色朗讀等等。靈活多樣的朗讀活動,能夠培養學生語感,獲得對作品的形象感知,在不知不覺中掃除學生面對文言文時的畏難情緒,培養學生深入學習的積極性,從而提高文言文的教學效能。
2.3巧用電教媒體,創設多種情境,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因為認知的障礙性,導致學生和文言文之間總隔著一道鴻溝,教師必須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形成生動活潑、主動學習文言文的課堂氛圍,讓學生產生豐富的情感體驗,從而優化文言文教學。若能巧用電教媒體,創設多種情境,則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選編進教材的文言文大多文質兼美。在文言文教學中,恰當運用電教媒體可以把抽象的事物具體化,把文字性的描述進行還原,加強學生的感性認識,橫在學生與文本之間的鴻溝自然就會消弭,自然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例如在《醉翁亭記》的教學中,筆者充分利用圖片形象再現瑯琊山的美景,繪制了醉翁亭游覽路線圖,并在各立足點標明所見景物,每看到一處就利用從網絡上尋找到的圖片相互對應,使學生產生形象直觀的印象,再對照課文語句,品味瑯琊山特有的奇觀。這一幅幅奇麗的圖畫語言,把學生引上了人間仙境,其情其境令人神往。再如教《水調歌頭》時先播放學生熟悉的王菲演唱版“水調歌頭”——《但愿人長久》,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教《三峽》時先播放三峽風光的視頻,再讓學生閱讀課文,對比文中三峽與畫中三峽的異同;教《出師表》之時,利用動畫課件展示歷朝歷代贊頌諸葛亮的名聯名句,讓學生對諸葛亮的形象有初步的感知……諸如此類的方法,都能夠創設出濃厚的情境氛圍,調動學生豐富的情感體驗,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優化文言文教學。
2.4注重課文拓展,豐富想象,領悟主題
康德說:“想象力是一種創造性認識功能”。語文學科有廣闊的想象拓展空間,要充分利用這一特點,積極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教《陳大丘與友期》時,要求學生結合現實社會,談談自己對于誠信的理解;教完《石壕吏》后,要求學生自編自演,將詩歌排演成戲劇;教《使至塞上》、《渡荊門送別》一類的詩歌時,要求學生根據詩意,產生想象并繪畫在紙上,比比看誰畫得最好,最能體現詩意;教學《論語十則》時,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切身學習經驗,談談閱讀體會;在教《小石潭記》和《三峽》時,帶領學生將兩篇課文作對比閱讀,比較文章寫作方法的異同、情感表達的異同……教材內容不同,教學方法不一,多種教學方法在課堂中靈活自由的運用,能夠不斷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達到有效高效的教學目標。
2.5聯系實際,加強個性感悟,拓寬學習空間
席勒在《審美教育書簡》中提到:“心的感受性的程度取決于生動性,而它的范圍取決于想像力的豐富。但是,分析的功能占了上風,必是會奪走幻想的力與火。對象的范圍變得狹窄,必定會減少幻想的豐富性。”通過圖畫、音樂、表演等具體生動的教學情境的刺激,學生對課文的感受是強烈的,但范圍是有限的。有些課文讓學生深受感動,但過后回到實際生活中還是依然故我,因此,教師要懂得點撥,使學生能用課文學習中獲得的感性和理性認識指導自己的實際學習和生活。例如,學習《送東陽馬生序》時,講完宋濂在學習中遇到的種種困難后,筆者話鋒一轉:“宋濂當時的學習條件和我們大家今天的條件相比如何?”“我們現在的學習態度和宋濂比起來又如何?”全班靜默,大家似乎都在反思著自己的學習態度。筆者請學生自由發表意見,同學們的情緒受到強烈的感染,談起來的態度也明顯認真了,很多人都對自己的“虛度光陰”表示愧疚,更進一步明確要向宋濂學習,做生活的主人;在這基礎上,再和學生一起去歸納課文的主題,就是水到渠成之事了。再如學習《傷仲永》時,讓學生將自己與方仲永進行對比:天資如何?勤奮度怎樣?結果會如何?這樣的對比,讓學生明白到學習的必要性和緊迫性……無論過程如何,目標只有一個:拉近課文與學生實際生活的距離,當學生能夠運用課文中學到的知識去指導自己的學習和生活,橫在他們與文言文之間的鴻溝也就消失了,文言文的教學效能自然得到了極大的提高。
2.6多用激勵性評價,練習布置難易適度,多少適量
給予學生肯定性、鼓勵性評價,用欣賞的眼光看待每位學生,用贊賞的話語評價學生的發言,這更能激活課堂氣氛。在課堂學習中,筆者對學生富有新意的回答,會及時報以掌聲,發給他一個“創新卡”以資鼓勵;為了調動學生發言的積極性,讓學生踴躍參與到課堂討論中來,學生的回答即使不太正確,也會給予激勵性評價,肯定他參與學習的積極態度;尤其對于成績相對較差的學生,盡量利用難度低的題目去提問他們,提高他們答題的正確率,幫助他們樹立學習自信;這些都能引發學生更加強烈的課堂參與激情,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達到有效性教學目標。在平時的作業布置中,筆者會認真研究教材,深入了解學生學習實際,根據學生的學習層次,分層布置練習。練習注意難易適度,多少適量。如翻譯句子、背誦默寫的作業是必須的,要求全部學生完成,目的是既檢查教學效果如何,又能令學生逐漸學會自行理解和通曉文言句子,以達到“古為今用、學以致用”的目的。而對于文段閱讀類的題目,學習基礎差的學生不做要求;至于賞析類的題目,則只要求學習基礎好的學生去完成。練習分層,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既鞏固了教學成果,又減輕了學生的學習負擔,提高了文言文的教學效能。公務員之家
三、結束語
“學無邊涯,教無定法”。教師必須樹立為學生多方面發展的教學立足點,有一顆熱愛學生的赤誠之心,有教書育人的高度責任感,努力去研究、探索、改進教法,把教學過程看作是對話、溝通、合作共享的活動,為學生主動探索和發現提供空間和機會,讓學生積極參與學習語文,實現有效、多項和高質量的互動,從而實現文言文教學的有效性目標。相信教師的心血一定能在教育事業的園地里開花結果。
參考文獻:
[1]秦訓剛,晏渝生.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教師讀本[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2]丁莉娟,趙志日升.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問題與對策[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3]康德.純粹理性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4]席勒.審美教育書簡[M].
- 上一篇:公民文化傳統與社會資本透視論文
- 下一篇:公民文化建設深化政治體制透視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