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多媒體對語文教學的影響
時間:2022-04-20 08:49:00
導語:淺析多媒體對語文教學的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多媒體輔助教學,越來越得到教師及社會的重視。雖然多媒體技術對教育產生很大的促進作用,但事物總是有正反兩方面的,不運用好這門技術,反而會適得其反。本文通過對多媒體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益與弊方面的分析,提出如何在課堂中能合理地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優化語文課堂教學方面做一些探討。
【關鍵詞】多媒體小學語文影響
【正文】
在日常的教學中,本人發現很多愛玩而不專注上課的同學,上課時,只要本人出示非常精美的多媒體課件,他們的注意力就特集中,學習效果非常不錯。多媒體技術的運用不僅活躍課堂教學氣氛,激發學生自主探究學習,而且幫助本人突破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但是,也在一段時間當中,濫用了多媒體技術,給自己的的教學帶來了負面的效果。深刻反思,結合教學實際,談談多媒體輔助教學中,對小學語文教學的影響。
一、使用多媒體課件的益處
1、激趣導課
把多媒體這一手法適用于導課環節中,恰能適合學生好奇心強,求知欲盛的特點。借助多媒體導課,從課堂的開始,便緊緊地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興趣,強化學習動機,開啟學生思維,起到先聲奪人的效果。如,本人在教《圓明園的毀滅》一課時,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制作的課件,創設情境。出示圓明園整體示意圖,感知圓明園規模的宏大;欣賞圓明園局部景色,感知圓明園的輝煌,分別展示“平湖秋月”、“雷鋒夕照”、“安瀾園”、“獅子林”精美圖片;最后播放電影片斷,認識侵略者的貪婪與瘋狂。引領學生賞析圖片,領略圓明園惜日的輝煌,展示圓明園焚燒前后情景的對比。這樣,從課堂的開始,便緊緊地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強化學習動機,開啟學生思維,起到先聲奪人的效果。
2、突破重難點
在課堂教學中,如遇到難以理解的地方,學生難以體會之處。有時本人在滔滔不絕地講解,反而會使學生思想感情為之窒息,智力因而枯竭,學習成為負擔。而多媒體能克服失控的限制,將抽象的語言文字轉化為直觀、形象、具體的視聽文字,這樣有利于學生抓住重點或含有深刻意義的詞語,反復推敲,理解,體會語言的妙處。如,本人在教學《詹天佑》一課中,講到詹天佑順著山勢設計了一種“人”字形線路。由于這方面內容離學生生活實際較遠,學生很難理解和想象出來到底是怎樣的。為了降低教學坡度,突破教學難點,于是就運用多媒體課件設計了這樣的一個環節:計算機大屏幕顯示一列火車向東北駛去過了“人”字形線路的岔口就倒過來,原先推的火車頭拉,拉的火車頭推。接著讓學生想象火車是怎樣爬上直陡坡的,讓他們自由發表意見。最后學生再通過大屏幕觀看火車爬上直陡坡的全過程。這樣既讓學生在短時間內輕而易舉地理解課文的含義,又可以增加教學容量和密度,讓學生通過具體畫面體會詹天佑超人的智慧和杰出的創造精神,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3、優化朗讀
朗讀是進行語文教學的重要環節,在教學中如能充分地應用多媒體來優化學生的朗讀,不僅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而且還助于提高學生感受、理解、欣賞、評價等綜合能力。如,教《》時,播放身上多處受傷還挪動身體,向敵人的火力點慢慢地前進,以至于最后壯烈犧牲的情景。讓學生感受到他那為祖國為人民為了抗美援朝的勝利而英勇獻身的情形,使他們受到感染從而產生敬仰之情,再讓他們朗讀課文,就會自然而然地進入到情境當中,得到了情感的熏陶。
二、多媒體在語文教學中的局限和注意事項
現在,上公開課或參加優質課評比都非有課件不可,致使一些教師將采用圖片、掛圖等就可以完成的教學,為了上檔次而挖空心思地使用華麗的課件,把備課的時間和了解學生的時間大量花在課件制作上,忽視了對教材、學生情況的把握,降低了對教學過程的設計,更有甚者為了突出課件而改變教學流程,放棄“以學生為本”的理念,從而使教學效果大打折扣。
1、選取材料難
課件的制作的制作必須要有大量的素材準備,而某些教師平時不注意積累素材或運用素材,而只是在公開課前,匆忙尋找與課文配套的材料。有時就一節簡簡單單的課件,花了整整幾周的課余時間,浪費了大量的精力,占用了許多本可以用來鉆研教材,提高自身素質的時間。
2、制作技術難
一些優秀的多媒體課的制作過程較為復雜,它的技術不是那么容易掌握的。可以說某些教師連簡單的powerpoint也不會制作,只會用現成的課件,想要利用課件來上一節課的話,那只能請其他人幫助制作來完成了。即便使是學會了制作,也得利用相應的軟件和制作工具才能完成,而且受技術和硬件設施等限制比較大。如,前段日子有教師到某個學校上課,把制作好的課件帶過去,但是那個學校由于教學設施相對落后,使制作的課件而無法使用,把原本要上課的思路全打亂了,你說還能上好課嗎?
3、使用得當難
每位學生的生活環境,接觸的事物,家庭的影響各不相同,使各個學生產生了不同的接受能力,由于,多媒體課件主要畫面組成的,在前面展示的東西會很快會消失掉。給接受能力較差的學生帶來了一定的困難。當他們對上個教學環節還沒有反映過來時可能就已經轉到下一個教學環節了,失去了回顧與反思的機會。
還有課件一般情況下都是相對的定形的,很少能根據課堂具體情況來隨意使用課件,它往往只能根據原有的設計程序來實行操作,而幾乎不能根據課堂情況增減課件內容,因此課堂的生成性效果較差。如,個別教師為了接預定的播放順序演示所準備的內容,課上就得想方設法將學生的思路引導到既定的流程上來,實質是從“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主導”變成了“以多媒體為中心”。使教育喪失了自我。
三、利用多媒體,優化課堂教學的建議
上好一堂課,平時不僅要對教材的進入深入地鉆研,還要多積累多媒體課件的素材,精心地制作,在必要的時候,通過適當地運用才能達到良好效果。教學中如果不注意教學方法,還是不能收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只有采用與相適應的教學方法,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因此,在利用多媒體教學中,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要保證播放的效果
1、注意播放的技術質量
在播放多媒體前,要注意機器銀幕的位置是否恰當。在教學活動中,先播放什么,后播放什么,怎么播放,播放的時間要多少,是否要重復播放等,都要做到播放的步驟有序,方法恰當。播放時,要注意圖像清晰明亮,使全班學生都能夠非常容易地看清楚。如果,有聲音,要處理好里面的音質,播放時使全班學生能聽得清楚。這就需要教師要有一定的電教知識基礎,能在電教媒體出現小故障時能夠及時地處理故障或隨機應變地進行教學。
2、播放要適量
美國大眾傳媒學家施蘭姆曾說:“如果兩種媒體在實現某一教學目標時,功能是一樣的,我一定選擇價格較低的那種媒體。”因此,應該用計算機輔助課件的,應該用錄像的,應該用錄音的,哪種手段最佳就用哪種,決不是媒體越雜,越花哨越好。可用不可用時,不用;多用少用一樣時,就少用。
3、播放要適時
所謂適時,就在學生最需要電教媒體幫助解決問題時,及時地播放,做到教其所需,解其所惑。教學中過早過晚地使用信息技術,都是違背教學規律。只有把握好時機才能,化繁為簡,化難為易,優化課堂教學。如,《燕子》中“藍藍的天空,電桿連著幾痕細線,這多么想正在演奏的五線譜啊!”這一句中的“痕”學生一時比較難以理解為什么不用“根”、“條”等詞語呢?這里,我們就可以播放課件:天氣陰暗,遠處電線只能隱隱約約可見,產生了一種朦朧的感覺,電線猶如五線譜,與猶如音符的燕子相映成趣。使學生很快的讀出了“痕”的感覺。這樣既讓學生在短時間內輕而易舉地理解其中的含義,又可以增加教學容量和密度,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二)在播放時要注意給學生適當提示
在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過程中,教師在播放圖片或課件等媒體時,應先告訴學生看什么或聽什么,重點、難點在哪里,看或聽要注意什么,要達到什么目的要求,易引起學習動機,集中注意力。教師要不失時機地巧妙地運用多媒體技術,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分析、發現、探索和創造的能力。
如,一位教師在上《挑山工》時,出示課件,一個挑山工挑著東西沿直線往山上走,另一個挑山工沿折尺形往上走。讓學生看后問:“你們比較一下,哪條路線長?讓你們走這兩條路,走哪條花的時間多?”學生很快就說:“走彎(折尺形)的花的時間長。”這時,那位老師就說:“雖然那個走折尺形的路比較花時間。可現在有人喜歡走折尺形的路線上山,你知道為什么嗎?請同學們認真讀一讀《挑山工》,從課文中找找答案。”一石激起千層浪,短短的幾句話,同學們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了,尋求知識的興趣空前高漲。接下來教學效果就格外好。這里我們知道教師根據學生好奇心強的特點,利用學生求知的欲望,結合多媒體課件,適當地給學生提示,卻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要善于引導
1、引導觀察。
多媒體提供的觀察的畫面有以下幾種:
①觀察靜止畫面。要引導學生觀察畫面的各個組成部分及其相互聯系,分清主次,完整地認識觀察對象。
如,在教學《鳥的天堂》這一篇課文的時候,發現學生沒有見過那種描繪大榕樹茂盛的情景,甚至有些學生還沒有見過榕樹,盡管教師用語句來暢講榕樹之大、之生機勃勃,書上也有相關的語句,但學生終究不能體會大榕樹的盛況。這時,如果出示投影讓學生看一看大榕樹,引導學生從遠景的一大叢一大簇碧綠到近處的枝枝葉葉進行感知,那效果就不可同日而語了,一些形容詞、感嘆句就自然而然地涌現出來了,甚至都不要教師再多加引導。
②觀察活動畫面。對于這樣的畫面,教師要引導學生看清活動變化的全過程,特別是活動變化前后的不同現象和特點,以及它們之間的聯系。
如,一位教師在教學《蝙蝠和雷達》這篇科普文章,明白超聲波原理是一個重點。若用講讀法理解,就花時多,見效慢。就應用了多媒體活動畫面來理解這個重點:先利用flash做水波紋碰到障礙物而蕩回來的演示,接著把肉眼看不見的超聲波化為具體形象的可視圖像,使學生“看到”超聲波碰到石壁返回來,耳朵就聽到“回聲”。學生通過這一現象有了感官的認識,很快就理解了這個重點,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引導學生思考。
要善于設疑引思,抓住教學內容的重點、難點和關鍵,提出學生想得到解答而又一時難于解答的問題,一起思考,使學生主動積極地去探求問題的答案。如,我曾經聽過一位教師在教學《狼和小羊》時播放課件,當狼撲向小羊時定格,引導學生繼續想象創新,問:“小羊最后結果會怎么的?請同學們說出各自的想法。學生面對定格的畫面續想出小羊急中生智逃脫的辦法;續想出小羊急中生智巧斗的辦法……從上可見,應用電教媒體有助于閱讀教學開創一片想象創新的天地,進入一種美好的教學境界
3、引導學生抽象、概括,在感知和理解的基礎上,要引導學生通過抽象和概括,得出結論,形成概念。
在小學低年級的漢字教學中,一位老師這樣設計了多媒體課件,演示時,使學生看到“魚”字的頭變成了一條魚的頭,“魚”中間一個“田”變成了魚身,“魚”下面的“一”變成了魚的尾巴,一條小魚就活靈活現地展示在學生的面前。接著反向演示,魚慢慢演變成大篆“魚”字,接著再慢慢變成小篆的“魚”字,然后變成隸書的“魚”字,最后變成楷書的“魚”字。在這么多次的演變中,既讓學生了解了我國現在文字的來源、意義,又使學生能通過這形象的演示,了解掌握了那抽象的漢字“魚”,以次類推學生在學習其他象形字時,也能在不只不覺中掌握住。
四、結束語
總之,在多媒體技術輔助小學語文教學中,要牢記我們的教學是為了打好學生的基礎,著眼于學生的發展,只要我們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教學內容等諸多因素去考慮,合理有效地運用多媒體技術,多媒體技術一定會在教學中發揮巨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陳正端.運用多媒體技術優化語文教學[J].教學月刊,2008(1)
2.田云超.多媒體課堂輔助教學的反思[J].試驗教學與裝備,2006(2)
- 上一篇:構造當代企業物流方針
- 下一篇:探析中學生缺少寫作興趣的原因及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