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加強學生寫作特點和創新培養
時間:2022-04-20 08:55:00
導語:淺析加強學生寫作特點和創新培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寫作是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對學生的寫作特色和創新思維的培養,是文學藝術不可缺少和有待發展的部分。
[關鍵詞]學生寫作特色創新思維培養
寫作教學是語文教學的半璧江山,是語文課堂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作文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了語文教學質量的高低,如何使學生輕松寫出文質兼美、富有個性、具有創意的文章來,應當是語文教師努力探索的重要課題。而有個性、有創意的文章,也就是有特色的作文教學是一項重要指標,而它往往被忽略,至少不是十分重視。這是一個很不應有的誤區。目前相當一部分中學生在寫作訓練中出現了一系列的尷尬和不足,令家長擔憂、學生困惑、教師著急。這些問題主要表現為:1、學生對文章整體結構的安排把握不夠,條理、邏輯混亂,詳略不分,缺乏大局意識;2、在選材上不善于取舍,材料不典型,易重復或有缺憾;3、表現手法單一,主題立意入俗,中心不明了,讀來索然無味,易形成流水帳;4、具體表意上句式單一,波瀾不驚,平鋪直敘,缺乏激情、韻味和震撼力等。筆者根據從教經驗認為克服上述問題,除了勤于練習,多加指導外,還應培養學生的個性寫作和創造性思維上,唯有如此,才能改變學生“空洞無物、無病呻吟”,“千篇一律、千人一腔”的作文現狀,才能徹底根除當前作文教學所存在的偽主體、偽生活、偽科學的病根,讓學生真正成為主體,創造出自己的作品,讓學生寫出具有特色的文章。這樣不但能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感悟能力、欣賞水平,更能提高學生的作文水準,從而達到一石二鳥之功效。畢竟,寫作特色是一篇文章(特別是名篇)的立身之本,而讓學生感受、體驗、欣賞、模仿是必由之路,正所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現將自己的一些心得、淺見拋出,以期同行佐證參考。
一、筆者認為,以其功能、側重來考慮,可分為以下四類:謀篇布局有特色,選材立意有特色,表現手法有特色和語言表達有特色,現一一舉例分析如下:
1、布局謀篇有特色。指文章在整體布局上構思精巧,布局合理,讀來富有韻味,美不勝收。如朱自清的《春》,通過春草、春雨、春花、春人等一系列的描述,產生了一種群星烘月的效果,展現給人一幅生機勃勃、春意盎然、詩情畫意、真實可信的春天畫卷。再如老舍的《駱駝祥子》,通過前邊晴天----熱的描述,后邊雨天----冷的描寫,表現出舊社會下層勞動人民悲慘的生活,發人深省,引起共鳴。又如胡適的《我的母親》,通過“我心中的母親”、“瑣事中的母親”、“嚴厲的母親”等多層面的描述,贊美之詞“雖不著一字,盡得風流”。
2、選材立意有特色。選材不在多,而在精。通過不同側面反映,使主題鮮明、立體,人物有血有肉、栩栩如生、躍然紙上。如魏巍的《誰是最可愛的人》,通過“吃炒面”、“火中救人”、“松骨峰戰斗”等六個典型事例,反映出志愿軍戰士的可貴品質,烘托出主題----最可愛的人。再如海倫的《再塑生命》,所用材料是從“我”認識具體事物到認識大自然,認識“愛”。按時間順序行文,表現出“我”的認識水平由淺入深,從具體到抽象,準確地再現了沙莉文老師的“再塑生命”。又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記》,通過移步換景和定點特寫相結合的方式,使景物特點鮮明,栩栩如生。
3、表現手法有特色。在表現主題上形式多變,不拘一格,令人耳目一新,如郭沫若的《雷電頌》,巧用象征手法,表達了作者難以言明的藝術的思想感情,表達含蓄、深沉、凝練,極大地突出了作品的藝術表現力。再如高爾基的《海燕》,運用象征手法,揭露出當時社會形形色色人物的嘴臉和行徑,從而襯托出海燕的那種勇敢、偉大的形象,同時強烈地表現出作者愛憎分明的感情,具有極強的感召力和藝術魅力。再如胡適的《我的母親》,采用對比、襯托的手法,作品中雖正面描述,但通過描寫一群人,成功地刻畫了一個年輕寡母和后母的獨特形象。又如老舍的《駱駝祥子》中通過晴雨的極大對比與反差,烘托了主題。
4、語言表達有特色。在語言的表現上,表詞達意力求極富表現力,或激情滿懷、或節奏明快、或如數家珍、或如拉家常。廣泛地采用修辭,如夸張、擬人、排比、對偶等,增強語勢、韻味、感染力,增強共鳴。如高爾基的《海燕》中廣泛采用排比、反復、擬人等手法,使語言優美,一氣呵成,有氣勢。又如吳伯簫的《菜園小記》,的《我的母親》,語言樸實無華,如絮家長,給人親切舒適,恬淡之感。如果說句式整齊、用詞華麗、節奏感強是一種大氣之美,而這種樸實無華也應該是一種清麗,脫俗之美。
1、布局謀篇的培養。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力求使學生理解全文的行文線索,然后整體把握結構。并仿照這種結構列出提綱,久而久之的練習,使學生熟悉各種文體結構,那么在他以后的作文當中會或多或少地吸納一些好的行文布局。還要使他們學會此文為什么要這樣安排,這樣布局有什么巧妙之處。同時再加上自己的一些設計,這樣一來,作文就會有特色,顯得與眾不同。同時慢慢寫作文時不用教師主動,而是學生主動安排文章結構了。
2、創新思維和選材立意的培養。
意識支配行為。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首先應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充分尊重學生,給他們一個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鼓勵他們大膽質疑并充分發揮每個人的想像力、創造力,使創新成為一種自覺的行為,這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至關重要的一步。
作文的獨特、新穎、豐富、深刻,都取決于創新思維能力。作文水平質量的高低就是運用創新思維能力的具體體現。這就說明,作文教學中,教師必須重視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尤其是初中學生,具備了基本的語言表達、觀察組織、布局謀篇能力之后,培養認識思維能力尤為重要,是提高作文水平的一個重要途徑。
選材是一種介于課內與課外的基本功,在構思中選材,在選材中構思。所選材料必須反映出主題的一個方面,不能與主題無關,并力求構思新穎,且每個方面都有一個材料即可,不可重復,亦不可漏了某個方面。要求學生學會將生活中的東西進行提煉,善于將一些典型事例都集中在典型環境與典型人物上,以增強表現力。選材上力求準確、精當、全面。這部分也可用提綱來表現。
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首先要有一個整體的系統的計劃,以全面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整個初中時期,可分成四個階段,將專項思維能力的培養與綜合思維能力的培養結合起來。初一年級為第一階段,著重培養形象思維能力,作文樣式以記敘文為主,通過同題系列作文引導學生觀察社會,組織生活,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通過對感性認識的形象描敘,拓展思維視野,為進行邏輯思維作認識上、材料上、視野上、語言上的準備。初二上學期為第二階段,這是由形象思維過渡到邏輯思維能力的階段,主要進行介乎于記敘文與議論文之間的作文綜合訓練。初二下學期到初三上學期為第三階段,主要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形成思維的獨立品格,引導學生獨立觀察、分析、認識社會現象、自然人生,形成自己的看法,作出道德評價。作文訓練上,主要進行議論文訓練,以材料作文,圖畫作文為主。第四個階段為初三下學期,這是各種思維能力的再綜合階段,它不是對第二個階段的簡單重復,而是一個提高的階段,或許可以這樣說,在前三個階段中,學生的各種能力還是呈板塊狀態排列的,那么,到了這個階段,學生的思維能力通過訓練已經具有一種自我整合的功能,融合為一個整體,呈立體狀了。這個階段,學生的思維是最活躍和富于生命力的。這個階段的作文訓練是靈活的,既有命題作文、聯想作文,也有材料作文、圖畫作文,既有議論文、記敘文,也寫綜合文體。
3、素材積累的培養。生活是個大課堂,它的教育效果和教育意義遠遠大于我們的課堂教育,在教學中我們有意識地把現代社會生活中的一些生活場景和教學內容聯系起來,那么教育效果比單純說教的效果不知要好多少倍。劉勰說:“文附質也”。“文”就是語言文字及其表達的形式和技巧;“質”就是內容,包括思想和情感。“文附質也”,就是語言文字必須附麗或扎根于特定的思想和情感之中。可見,作文教學的真諦是激發學生對生活的熱愛。因為學生只有熱愛生活、感受生活、心中才能有情感,才能把所見、所聞、所感、所想傾注于筆端。文學作品本來就是生活的藝術再現。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說:“生活如同泉源,文章猶如溪水,泉源豐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地流個不歇”。我們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就應讓學生多去觀察,注意身邊發生的事,無論美、丑、優、劣,都要把現象、感受記寫下來,教師留時間、空間讓學生發表一些自己的成熟或不成熟的觀點,慢慢的學生就會覺得自己有所見、有所想,作文時也有所寫了。我們教師也就會覺得學生的作文不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了。
4、課內外閱讀的培養。要寫好一篇文章,光靠感受生活是不夠的,還需要進行大量的課內外閱讀。文學作品是有血有肉,情文并茂的藝術,我們既要體會生動精妙的語言,更要深入體悟作品內在的意蘊和弦外之音,即在立足文本的基礎上達到思維的飛躍,我們教師在學生課內閱讀時,不要禁錮在單純地分析文本內容、分析文章結構、分析寫作特點、分析中心思想,讓學生被動地接受,使他們在年復一年的閱讀訓練中,無意識地培養了大腦的惰性,在他們的眼睛里沒有感受和體會之后思維的光芒。因此,培養學生自身吞吐吸納的功能至關重要。教學中培養學生把課內的閱讀、感悟、點滴理解,與老師經常進行交流、辯論,教師適時予以肯定并釋疑解難,學生就會變被動為主動,教師教學時不但省時省力,而且培養了學生濃厚的閱讀興趣。古人說得好,“書中自有黃金屋”,課外閱讀更是學生知識能量的補給,如同江河的主流固然重要,但支流的匯合更給主流增添了氣勢磅礴的力量,即“積沙成塔,集腋成裘”。大量的閱讀會開闊視野,提高寫作能力,而且能增加孩子們對祖國語文的感情。但教師要做好學生閱讀的指導工作,應根據學生的閱讀情況、收集材料、匯總信息,結合課堂教學、思想教育、時事教學、班集體建設等環節,讓學生顯露個人閱讀情況,交流經驗心得,展示精彩紛呈的知識信息世界,使課外延伸閱讀反饋于日常教學,真正實現主動閱讀的目的,而且還要養成學生持之以恒、課外閱讀與讀書筆記相結合的習慣。這樣,才能讓所汲取的課內外知識,更好地服務于寫作,基本達到“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程度。
5、表現手法的培養。這是一種較高級的藝術手法,要求學生有較好的文化素養,很難短期培養,有條件的學生做模仿練習,初步感知,體驗欣賞,同時要鼓勵學生大膽創新,嘗試多樣性、新穎性、標新立異,來展示自己寫作的特色和個性。
6、語言特色的培養。
(1)語言是文章的載體,是打造文章的第一要素。作者獨到的思想、豐富的情感、鮮明的個性,都必須依托語言才能得以展示和傳遞。但丁曾說過:“語言作為工具,對我們的重要如同駿馬對騎士的重要。”這個比喻說明了語言同作文的關系,“好馬配好鞍”,“花美需要綠葉襯”。當然好的文章需要好的語言來襯托。文章成功與否,多半要在語言上下功夫。究竟什么樣的語言是好的呢?是詞藻華麗抑或平淡樸實?其實,語言的標準是因人而異的。不同的作者對語言的運用千差萬別,風格迥異的語言大師們為我們提供了個性化語言的范例。古人云:“絢爛之極歸于平淡,淘盡千花見真情”。每一位作者的語言風格各具特色,如《愛蓮說》高遠脫俗,《競選州長》幽默含蓄。每一篇文章語言都有自己的特色,我們的學生應該認識和借鑒不同的語言風格,樹立自己的個性化語言,高爾基說過:“文學是語言的藝術”。托爾斯泰把“文學語言”比喻為“神奇的電波”,獨特的語言表達不僅讀來有美的感受,易引起共鳴,更能表現主題。要積極引導學生熟記、套用、引用優美語句、經典片段或組織錘煉語言,力求語言整齊經典,有韻味、語勢強、樸實、雋永。總之,要有獨特的形式和魅力。這方面,教師要倡導學生記憶、背誦,賞析一些名篇名作,從而在陶冶中成長,在欣賞中提高,在模仿中推陳出新,熟練運用、引導學生找到自己語言的位置,明確發展方向,寫作屬于自己的語言就顯得特別重要。個性化的語言需要活潑靈動的文筆、瀟灑飄逸的才情和豐富深刻的意蘊。語言要有個性,就離不開生動活潑的文筆,這就需要作者縱橫捭闔,讓自己的文筆飛出來,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寬廣的閱讀面,豐富的文化積淀,富有靈氣和書卷氣的語言,都是寫好作文的重要手段。這種寫法的精髓在于采用引用、列舉、排比等方式將豐富的文化信息展示出來,以顯示出廣博的閱讀面和開闊的視野。還可以根據文章的內容和中心思想的需要將個人喜好融入作文,這樣就可以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新”而文章就會別具一格,高人一籌。所以,在平時的寫作過程中,我們應該提倡學生用個性化語言表情達意,讓個性化的語言成為作文的亮點。
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寫出有特色的文章來,還應實行開放作文教學。也就是說,作文教學中,努力克服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為主導的教學方法,而以學生為中心、以作文為中心、以社會自然為中心,強調學生在作文教學中的絕對主體性,明確教師在作文教學中的亞主體地位,發揮主體主動性,給主體以充分的發展空間和自主性、自由度,由此形成和獲得各種能力,說得具體些,就是讓學生自己尋找、自己發現、自己組織、自己構思、自己辯論、自己寫作、自己評改。整個作文過程,給學生充分的獨立性。作文是學生的,應該還給學生。
面對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培養創造型人才便成為時代的呼聲。同志在北京大學百年校慶大會的講話中提出:“應該培養和造就高素質的創造型人才”。這是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一項重大措施。而作為基礎學科的語文,是一門創造性極強的學科,我們作為中學語文教師,更要充分利用語文的這一特征,樹立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創新能力,為培養創造型人才服務。
參考文獻:
[1]陶學忠編著.《創新能力培育》.海潮出版社出版.第1頁.
[2]袁振國主編.《當代教育學》.教育科學出版社出版.第84頁.
[3]周雅琴《淺談如何在新課改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多種能力》《現代教育教學探索》第9期2009年
[4]張嘉瑋著.《中小學教師心理素質專題》.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第1頁.
[5]郭根福主編.《高中語文新課標創新教學設計》.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第30頁.
[6]教育部師范教育司組織編寫.《中學素質教育理論與實踐》.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第9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