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寫作想象力培養

時間:2022-04-20 09:55:00

導語:淺談寫作想象力培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淺談寫作想象力培養

摘要:想象是構成創新精神和創新活動的重要因素。本文首先闡釋想象的定義及重要性,接著從以下三方探析作文想象力的培養:一、想象是小學生作文的需要;二、積累是想象的基礎和前提;三、訓練是提高想象力的主要途徑。最后總結指出教師應當引導學生深入生活,積累經驗,博覽群書,通過多種形式練習提高學生的寫作想象力

關鍵詞:小學生寫作想象力培養

想象,是指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礎上,創造出新形象的心理過程。心理學的研究成果表明,人的任何心理過程,不論簡單或是復雜,都離不開想象。可以說,沒有想象就沒有創造。創造力與想象力關系密切,具有創造力的人一般都具有超強的想象力。想象力是人類創新的源泉。因為有了想象力,我們才能創造發明,發現新的事物定理。愛因斯坦之所能發現相對論,就是因為他能經常保持童真的想象力;牛頓能從蘋果落地,而發現萬有引力都是因為有了想象力……正是有了想象,人類才能夠超越常規思維的約束,沖破現有知識經驗的局限,以大膽、奇特的方式對所要解決的問題進行創造性的探索,找出解決問題的途徑。所以說,想象構成了創新的基礎,是一種極其可貴的思維品質。

總書記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而想象力則是構成創新精神和創新活動的重要因素。因此,我們應把發展學生的想象,訓練學生的創新能力作為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下面,本文就小學作文教學中學生想象力的培養做些嘗試性的探析。

一、想象是小學生作文的需要。

寫作需要生活,寫作更需要想象。生活賦予文章豐滿的血肉,而想象則給文章插上了騰飛的翅膀,使文意得到了升華。通過想象,我們可以使抽象化為具體,使靜止的音符繼續奏響,使片段的兩頭得以延伸,使濃縮獲得到擴展……寫作時,如果具備了想象的能力,在對材料進行加工時,就可以打破生活中的種種規則限制,或是超越時空,奇思妙想,使文章魅力無窮。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和創新潛能。”小學生的想象鮮明生動,隨著年級的提高,逐步增強概括性與邏輯性,甚至出現了創新性成分。而學生的想象活動又離不開語言的調節,并以語言的形式表達出來。而且想象越豐富,其語意表達也越生動,想象越活躍,其語言表達也越有情趣。因此作文教學要通過培養與豐富學生的想象來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二、積累是想象的基礎和前提。

想象的基礎和前提是知識,沒有知識經驗的積累就不可能產生豐富的想象。人們想象出來的新形象,都不是憑空產生的,這些新形象都需要在大量的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的基礎上組合而成。而知識經驗的多少,決定著表象的多寡。表象貧乏,其想象狹窄、膚淺;表象豐富,其想象則開闊、深刻。由此可見只有在日常生活中積累、儲備大量的知識、經驗,想象才能夠展翅翱翔。

1、注意觀察,豐富表象。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針對寫作教學提出要求:多角度地觀察生活,發現生活的豐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創意的表達,并運用聯想和想象,豐富表達的內容。

觀察是認識事物,積累知識,豐富表象的重要途徑。因此,在學習生活中,要引導學生廣泛接觸各種事物,注意觀察,勤于思考。首先要確定觀察目標,明確的目的。其次,要教會學生按一定的順序觀察,比較觀察,抓住事物的特征進行細致入微的觀察等;在觀察時,教師可做必要的講解,并通過有效的提問讓學生觀察得全面、具體。最后,還要在引導學生觀察事物特點的基礎上,有意識地讓學生給觀察的事物插上聯想和想象的雙翼。比如觀察一棵榕樹,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后,可啟發想象:從整體上看,這榕樹像什么?這榕樹長滿“胡須”,又像什么?這榕樹的葉子怎么樣,微風吹來又會怎樣?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一個個生動的意象就出現了:

榕樹就像一把綠絨大傘。

榕樹就像一位慈祥的老人。

榕樹的葉子翠綠翠綠的,一片擠著一片,一陣風吹過,榕樹便沙沙地唱起歌來。

這樣,不斷地引導學生留心觀察,大膽想象,文章便能寫得有血有肉,想象作文就不愁“沒米下鍋”。

2、語言描述,喚起想象。

語言是思維的工具。教學時,教師可以用豐富的情感,生動形象的語言進行口頭描述,并帶領學生有感情地朗讀,以增強學生的感受,使學生積累起豐富和準確的表象,保證想象活動的順利進行。例如,教學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燕子》一文時,我用富于感染力的語言,入情入境地范讀、描述,使學生感受到燕子的靈巧可愛,以及如詩如畫般的春日美景。學生閉上眼睛,便能展開對春天美好景物的想象。

想象是通過言語形式加以表現的,因此,言語對想象的發展關系密切。只有言語發展到一定的水平,學生的想象才能從形象提高到抽象,想象才能變得更加廣闊、深刻。因此教師要重視用豐富、優美、正確、清晰、生動形象化的語言描繪事物,使學生具體地感受到如何使用言語來表現想象。這對提高學生言語表達能力,發展學生的想象,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3、廣泛閱讀,增加積累。

閱讀是將書面材料提供的信息與讀者已有的知識想整合,從而建構意義的過程。在文章的閱讀過程中,人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前蘇聯著名心理學家捷普洛夫曾說過:“閱讀文藝作品,這是想象的最好學校,這是培養想象的最有力的手段。”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引導學生進行知識的積累。小學語文教材收錄的課文一般都是通俗易懂,文質兼美,是學生積累知識的好材料。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學習和積累語言,遇到課文中的好詞佳句、優美片段,要讓學生多讀讀或抄一抄,并加強朗讀、背誦訓練。這樣強化訓練,日久天長,課文的語言文字自然而然就變成自己儲備的表象財富。除此之外,教師還要指導學生大量閱讀課外讀物,使他們積累起豐富的詞匯,并學會恰當地運用詞匯準確描述外部事件和自己的內心世界。為了使學生清晰地感受、記憶書中的重要內容,可以要求學生寫好讀書筆記,或是摘錄文中精彩、精辟的詞語;或是在文中寫出自己對文章的認識、看法;或是讀完一篇文章、一本書后,經過認真思考寫出自己的心得體會。此外還可以讓學生互相借閱課外讀物,互相學習交流,取長補短。這樣,學生經過廣泛的閱讀,積累了知識,豐富了表象,在進行想象作文訓練時自然就能做到“下筆如有神”了。

三、訓練是提高想象力的主要途徑。

學生通過平時的觀察發現,逐步積累生活經驗,并在閱讀中不斷汲取知識的養料,心中儲備了豐富的表象。這時,教師可通過訓練,教給學生聯想的方法和技巧,引導學生放飛想象的翅膀,讓其思維在廣闊的空間,豐富的內容中自由馳騁。

一)、利用教材,開拓思維,發展想象力。

小學生作文的過程,是一個由仿到創的過程。小學語文教材中有很多課文為學生的寫作訓練提供了練筆機會,教學時,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教會學生由此及彼,聯物及類地聯想,培養學生的寫作想象力。

1、引導學生由相近、相關的事物展開想象。如學習許地山的《落花生》一文時,可以引導學生由樸素無華、甘于奉獻的花生上進行聯想:誰像花生在默默無聞地為社會做貢獻?學生打開思路,聯想到了一個又一個在平凡崗位上默默奉獻的普通勞動者,并從中體會到這些普通勞動者的平凡而偉大。

2、填補課文空白,激發想象。有的課文為行文需要,言簡意賅,嘎然而止,留下無限的想象空間。此處,便為學生大膽想象,提供了廣闊的天地。如《凡卡》一文,結尾寫到:“凡卡在夢里看見一鋪暖炕,炕上坐著他的爺爺,耷拉著兩條腿,正在念他的信,泥鰍在炕邊走來走去,搖著尾巴……”文末的省略號,給讀者留下了無限的想象空間。此時,可引導學生想象:爺爺能收到凡卡的信嗎?爺爺會帶他回鄉下嗎?等待凡卡的又是怎樣的命運呢?學文至此,學生心中充滿著對凡卡的同情,對黑暗社會的憎恨,于是思緒如潮,一個又一個鮮活生動的悲情故事便流諸筆尖。

3、借助課文插圖,寫想象短文。

插圖是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想象的形象支柱。教學時,要充分利用課文插圖,引導學生寫好想象短文。如教學《丑小鴨》一文時,教師可借助插圖(丑小鴨在湖邊蘆葦悄悄地過日子,樣子很傷心。)引導學生想象:丑小鴨悄悄過日子會是怎樣的情景呢?于是,學生開始想象,有的說:“沒人照顧他”,有的說:“沒人跟他玩”,還有的說:“他常常偷偷地哭,怕被人欺負。”……學生的思維被激活了,他們透過插圖,想象著丑小鴨艱難生活的一個個場景。這時,要求學生寫下短文,便是水到渠成。

4、想象拓展,創造性復述。

學生學完課文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文章內容加以想象拓展,完成創造性的復述,達到培養創新思維的目標。如學完短小的寓言故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話并加上動作、表情,創造性地復述,還可以拓寬學生思路,結合實際,講講類似寓言中的例子。這種訓練深化了對課文的理解,實現了從仿到創的過度。

二)、歸類練習,授予技法,提升想象力。

一般來說,想象作文是由科幻類、童話故事類和愿望類三大類組成的,以考試考查情況看,較為常見的題目有“我的太空之旅”、“寫一個童話故事”、“假如”等等。那么,如何引導學生寫好這三類作文呢?

1、科幻類

科幻,顧名思義是科學幻想的簡稱,其顯著的特點就是具有豐富的想象力和鮮明的科學性。它往往通過幻想的手法,把未來的事情當作現實來描寫。那么,如何寫好科幻故事呢?首先,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想象,在幻想的天空中自由馳騁。在幻想的世界里,他們可以到廣闊的太空發現宇宙的奧秘,到神秘的海底探測豐富的寶藏,到未來的世界感受科技的進步,甚至可以到人體內旅行,探尋生命的源頭……總之,教師要想方設法打開學生思路,拓寬想象的思維空間。其次,要引導學生設計撲朔迷離的故事情節。著名科幻小說家葉永烈說科幻就是:“現實的科學+合理的推理。”這種推理要以現實的科學為基礎,并把推理置于一個完整的故事中,其間要有情節,有人物,且故事情節要生動離奇、多設懸念、充滿趣味。再次,要注意內容健康向上,能激勵人心。科學幻想不是無端的妄想,而要給人們帶來憧憬,帶來希望,能激勵人們奮發向上,并鼓勵人們去創造它,實現它。

2、童話故事類

童話故事是古往今來兒童文學中最受兒童歡迎的一種文學體裁。它是在現實生活的基礎上用符合兒童想象力的新奇情節而創作的具有幻想色彩的故事,它體現了人類對生活和世界的美好幻想。教師要充分利用童話發展兒童的語言,培養孩子的想象力。

1)確定主題,大膽想象。

好的童話只有反映一定的主題,揭示一定的道理才有意義。例如普希金的著名童話《漁夫和金魚的故事》,長長的篇幅表現的主題只是對貪婪的譴責。蘇聯童話《七色花》,其主題則是教育孩子只有將手中的權力用來為他人造福,才能給自己帶來真正的快樂和幸福。如果主題不明確,首先就難以吸引兒童進行閱讀,即使讀了也是使人摸不著頭腦。因此,教學時要提醒學生在創作童話之前,首先要明確文章的主題,想好要揭示一個什么樣的道理,給人什么啟迪,然后大膽想象,把常見的人、物、生活編織成一個豐富、奇異的幻想世界。

2)設計完整、離奇的故事情節。

在童話中,情節的作用非常重要。兒童出于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和強烈的求知欲,遇事喜歡追問來龍去脈,刨根問底。教學時,要教會學生構思一個生動完整的情節,做到有頭有尾。此外,還應提醒學生,完整的情節如果很平淡,沒有意外的轉折出現,沒有稀奇古怪的事情發生,文章也不能吸引人。因此,故事的發展走向要新奇,情節要跌宕起伏,以抓住讀者的心。

3)多采用夸張、擬人、象征的表現手法。

對童話來說,擬人、夸張、象征等手法是必須掌握的。在童話中,根本不可能的事情會被寫得活靈活現,栩栩如生。如描述孩子的小,一根針可做佩劍,小白鼠可做座騎(《大拇指湯姆的故事》。在童話中,常常運用到擬人的表現手法,它把非人類的事物人格化,賦予它們人類的思維、情感、行動等生命特征,使好與壞、善與惡形成強烈的對比。象征也是童話常用的表現手法之一。象征是童話創作把幻想和現實融合起來的一種重要方式。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在創作時應用多種表現手法,從而把童話寫得生動有趣,富有時代氣息,并給人以教育和啟迪。

3、愿望類

愿望是對一件事物的美好希望、設想與期待。它是超越現實的高遠的想象。愿望類想象作文,是學生在自己想象的基礎上,對未來的一種憧憬,它往往是美好的。小學生作文中,經常遇到的愿望類作文模式有:“假如我是-------”或“假如我會---------”在這類作文中,學生可以展開想象,暢談理想,放飛夢想。教學此類作文,首先要引導學生立足現實,用一雙慧眼去發覺現實中的存在的缺陷,然后從對人類、對社會有益的角度來考慮,自己最想改善或改變的是什么現狀,從而明確自己的理想或夢想是什么。同時,教師還要幫助學生打開思路,指導學生重點描述愿望實現后美好景象。

此外,我們還可以對學生進行其他形式的訓練,如:靜物作動態想象;對抽象詞作具體形象想象;對物作擬人想象等。通過這一系列想象的形式練習,逐步提高學生想象和聯想的能力。

想象,是小學生寫作時必須具備的重要素質之一。從本質上說,寫作就是一種創造。而創造能力則是新的時代對新世紀主人的呼喚。作為新世紀的語文老師,應當引導學生深入生活,積累經驗,博覽群書,放飛想象的翅膀,利用寫作文這一平臺,在兒童心中播下更多創造未來的美好種子。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

2、王振宇《心理學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5

3、金振邦《閱讀與寫作》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1.7

4、陳勝偉《學生作文想象力的培養》湖川中學

5、陳景松《“想象與作文”斷想三則》福建教育1999.6總第5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