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思高中詩歌鑒賞課三層解析教學法
時間:2022-05-20 04:35:00
導語:淺思高中詩歌鑒賞課三層解析教學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國是詩歌的國度,尤其在唐代,詩歌的發展更是達到了頂峰,不僅在內容上反映了社會生活的廣闊畫面,藝術手法也達到了后人難以企及的高度。這成為國人的驕傲,也成為教師尤其是高中語文教師教學的一個重點和難點。在語文教學中,對于詩歌的學習和考查,也是歷年來高考的一個重點內容。無論是著眼于訓練學生的思維品質、增強其知識的邏輯性,還是為了培養學生的素質品質,塑造完美人格,詩歌鑒賞都是我校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對文學作品的欣賞,是建立在對語言理解的基礎上的。在教學過程中,反饋信息表明學生對詩歌理解的障礙較大,綜合分析之后得出三點原因:對詩歌特點認識不足,因而把握不準;思路不清晰;綜合分析能力不夠。針對學情,我在教學中采取了相應的對策,具體可分為以下三個層面:
一、掌握詩歌特點,挖掘潛在信息
“文貴隱,詩貴藏”,一首詩歌要在有限的篇幅內容納大量的形象要素和情感要素,就要通過其外顯的信息最大限度地蘊涵深層的潛信息,越是卓越的詩人就越注重其詩歌的內涵,也就是說,越優秀的詩作其內在的潛信息越多且能有機地組合。就詩歌而言,內在信息一般不外兩種:形象和情感。和其他文學作品一樣,詩歌中所書寫的對象也不外人、事、物、景、情,但因其語言凝練,內容又高度集中,所以,在字面之外隱藏著大量的人、事、物、景(形象)和情(情感),我們稱之為潛在信息。
潛在形象信息主要包括景物特征和抒情主體(人物)。進行詩歌鑒賞時,景物是我們的必然著眼點,詩人所寫的景物作為外在的顯信息是我們捕捉潛信息的關鍵。在鑒賞“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時,我讓學生比起眼睛來大膽得想象,學生七嘴八舌的說出了想象中有初升的明月、鳴叫的山鳥,我告訴他們這些都是外在的顯信息,但透過這些,我們可以捕捉到春山澗溪中傾瀉而下的皎潔的月光,想象到在聲聲鳥鳴中愈發顯得寂寥和靜穆的山林景象,至此,詩人內心閑靜的情感和詩中反襯的藝術手法也就不言而喻了。通過我的引導,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接著我有舉出了名句“雨中禁火空齋冷,江上流鶯獨坐聽”,請學生自主分析。一向大膽敏捷的孫廣山說:“我透過獨坐者坐守空齋的表層信息,捕捉到的是鶯聲婉轉、春水東流、美景在前無人共賞的孤寂之情.”在同學們的一片贊嘆聲中,我做了點評,并進一步明確:這是抒情主體的形象。古語有云:“一切景語皆情語。”在詩歌中,外在信息與其潛在信息是統一的,一致的,寫了什么景物,必然要突出景物特征,而這其中也自然地滲透了抒情主體的形象,所以說捕捉潛信息要從外在景物入手。
二、詩歌的意象是外在信息與潛信息的契合點
詩歌的意象聯系著情與景,融合著主觀和客觀,所以,它是我們經由外在信息捕捉景物特征和抒情主體情感世界一系列潛信息的必由之路。如果把詩歌將欣賞者與作者造成的隔閡視作一堵墻的話,那么,意象恰似這堵墻上開著的一扇窗,經過它,透出室內點點的燈光,也可以穿過讀者審美的眼光,這樣才能將讀者的感受和作者的情感勾連起來,漸漸趨同為一。所以,準確地定位意象,是詩歌欣賞過程中至關重要的一步,而教會學生捕捉意象,準確地在意象中剝離情和景,則是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完成的任務。
意象在詩歌中表現為一定的景物,因此,準確地把握景物這一外在信息是挖掘其內在意蘊的關鍵。而披景入情的方式即由景物出發,經由契合點-----意象,匯集詩歌內部有機組合為一體的形象和情感兩類潛在信息,反饋之,感悟之,審視之,將表層含義和內在意蘊和而為一,將濃縮為數字、數十字、數百字的眾多內容充分調動開來,形成一種以詩歌主體為中心的發散性的理解層面,完成讀者的欣賞美與作者的表現美漸趨的求同的過程。這種思維方式是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經過文化的積累和浸潤而逐漸形成的。
三、沿著思維的邏輯穿越詩歌的時空
“籠天地于形內,挫萬物于筆端。”“觀古今于須臾,撫四海于一瞬”(陸機《文賦》)。詩人為我們創造了生動的形象,感人的意境,廣闊的藝術空間,上下幾千年,縱橫數千里,其時空的涵蓋性造成了詩歌欣賞的審美空間。劉禹錫的《秋詞》中“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展示給我們的形象是:一隊白鶴在云間排成一排,詩人的“詩情”也隨著凌空的白鶴而飛上碧藍的天空。由一鶴排云的典型形象創造出宏闊的意境,上下縱橫,化無形為有形,意象豪邁,氣勢開闊。杜甫《登樓》中“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云變古今”,“錦江”句在空間上開拓視野,“玉壘”句就時間馳騁遐思浩蕩時空中,飽含著作者對祖國山河的贊美和對民族歷史的追懷,也透露了詩人憂國憂民的無限心事。可見,詩歌的廣闊的藝術時空不僅使欣賞者展開了遐思的翅膀,也包容了抒情主體的無盡潛信息要素,披景入情,我們就會領略到詩歌藝術殿堂中瑰麗的色彩。
總之,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引導學生緊緊把握詩歌作為一種文學體裁的特點,理解其藝術形象,領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進而形成一定的價值判斷,這是我在詩歌鑒賞教學中的主要思路方法.當然要領會其語言的各異風格,則需調動更為積極的文學思維,在方法的指導下,不斷地進行富于個性化的語言藝術探索實踐。教和學一樣,都是一個不斷地接納知識,整合信息,認識規律的過程,最后,以這樣一句話結束此文,與同行們共勉:披景入情,便可領略詩美;吸納百川,方顯滄海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