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究大學語文中的情感教育

時間:2022-07-19 11:39:00

導語:深究大學語文中的情感教育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深究大學語文中的情感教育

一、大學生人文素質的重要性及現狀

當今經濟社會,功利化的思維方式已經滲入我們的教育思想中,學生和社會都過分看重畢業生擁有“證書”的多寡和技能的高低,對“不實用”的人文教育重視不夠。實際上,觸及靈魂的人文教育本就不該那么實用,也不可能實用,但它對人的全面發展不可缺少。偏技能教育,而忽視人文教育的大學,只不過是“技能培訓班”而已,根本談不上大學生的全面發展,這樣的學生發展后勁會嚴重不足。大學教育,說到底是一種人文教育,人文教育終極目標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其人文素質的優劣,直接決定著我們國家的未來和命運。但目前我國大學人文教育現狀并不如意,目前大學生人文素質現狀并不令人樂觀,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人文基礎知識的缺乏。比如有關調查發現,有57%的大學生完全沒有讀過我國古典四大名著。

2.人文基本能力欠缺,比如人際交往能力、心理調節能力等素質亟待提高。目前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堪憂,已經引起全社會的共同關注。甘肅省青少年教育研究所有關健康調查表明,我國西北地區大學生心理處于不太健康或亞健康狀態的學生占50%左右。大學生的精神問題主要表現為自閉、焦慮、偏執、精神分裂等方面,而且他們的心理健康問題有日漸增多的趨勢。

3.道德修養方面,有部分學生學習人文課程大學語文只是為了應付考試的需要,沒有把課程中蘊含的人文精神內化為一種道德情感的力量。當代大學生,多為獨生子女,加上社會環境等多種因素,部分學生道德榮辱感淡漠,缺乏社會責任感和集體榮譽感,生活中常以自我為中心,不能形成健全完美的人格,最終難以成才。

可見,目前高校人文教育現狀堪憂,加強大學生人文教育促使學生全面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社會發展的迫切需要。

二、大學語文中情感教育對于大學生人文素質培養的重要性

1.情感教育

人文教育關注人的全面和諧發展,美國教育學家布盧姆把教育目標分為認知、情感和動作技能三個領域。目前高校教育總體上偏重認知、動作技能的教育目標,一定程度上卻忽視了情感領域的教育目標,這是造成大學生人文素質不夠理想的一個重要原因。認知技能教育讓人睿智和多能,情感教育培養人的健全人格,讓人更加完整。因此提升大學生人文素質,情感教育不可缺少。

情感教育關注教育過程中學生的情緒、情感以及信念等,它既以情感為內容和目標,又以情感為手段,關注人的情感內心如何在教育的過程中提升和完善、不斷走向新的高度,促進每個學生全面和諧發展,它是對教育本原的回歸。情感教育的鮮明特點是用情感去激發、感染教育對象,從而引起感情上的共鳴,是讓學生在情感體驗過程中,身心感到愉悅的教育理念。情感教育過程中,我們尊重和培養學生的情感品質,通過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增強其自我情感調控能力,并促使他們對學習和生活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以形成健全和諧的人格特征,避免只進行認知技能教育可能造成的弊端,從而讓學生真正成為全面發展的完整意義上的人。我們只有真正做到了情感教育,大學生的人文素質才有望得到有效培養和提升。因此,要真正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提升其人文素質,大學教育中的情感教育必須加強。

2.大學語文課程應該承擔起實施情感教育的重擔

高校開設的課程多有很強的職業針對性和直接目的性,作為技能教育,這本身無可厚非,但這種教育體制中如果缺少情感教育,就會很不利于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因此,作為直接目的性不強的大學語文課程無疑應該實施情感教育,擔負起培養學生人文素質的重任。大學語文既以情感教育為教學的重要目標,又把它當成教學目標得以實現的必要手段,其教學過程就是學生感受、體驗情感的過程。大學語文中的課文都是古今中外名家高尚情感的結晶,這些優秀篇章已超出單純文學的范疇,而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們用文學的形式,以情感人,使讀者在情感體驗中,潛移默化地走向自我完善,讓人變得更真、更善、更美。因而,我們在教學中,應充分發掘優秀文學作品中蘊含的人文精神因素,實施情感教育。讓學生感受體驗作品中蘊含的高尚情感,并使他們產生共鳴,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塑造健全人格,以達到“以優秀作品鼓舞人,以高尚情操塑造人”的教育目標。這種教育效果是任何以傳授知識和技能培養為主的課程都無法企及的??梢姡髮W語文相對于其他職業訓練課程的優勢在于,它可以通過快樂的情感體驗,在“潤物無聲”的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思考,陶冶學生心靈,升華其人生追求,從而真正實現人文素質提高的教育目標。正如巴金先生所說:“我們有一個豐富的文學寶庫,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它們教育我們,鼓勵我們,要我們變得更好、更純潔、更善良,對別人更有用?!?/p>

三、在大學語文的教學中實施情感教育,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

1.樹立情感教育的意識,提升教師人格魅力

情感教學是在教師愛心的感召下,讓學生愉快地接受知識,并受到不知不覺的思想道德教育過程。老師熱愛學生,學生受到老師人格魅力的感染,愉快的身心狀態能極大增加學習興趣和動力。很多大學老師把自己定位于單純知識傳授,缺少與學生的情感交流。實際上大學生也非常需要老師的情感滋養,老師的一聲贊許,一次批評都會影響學生的內心情感體驗,甚至影響其一生。大學語文中每一篇經典美文都蘊含著作者豐富的情感體驗,課程內容非常適合情感教育。授課老師需先認同美文背后的高尚情感,并與之發生共鳴,這樣才能運用情感影響和教育學生,從而進一步使學生發生共鳴。這就要求作為育人主體的教師必須樹立情感教育的意識,健全和豐富自身高尚的情感世界。教師只有自身擁有了健康豐富的情感體驗,才能以這種情感去感染教育學生,從而使學生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由于教師情感在教育活動中對學生的重要影響,所以大學語文教師必須樹立情感教育的意識,提升教師人格魅力,力求在自身道德情感修養上不斷完善自己。

2.改進課堂教學方法,通過多種途徑調動學生情感,打開學生的情感接受之門

大學語文作為一門人文綜合素質課,擔負著情感教育的重任,其課堂教學方法也應有別于其他知識能力培養課程,而有自身的特點:

(1)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情感是人內心的一種感受,大學語文課程,情感教學需要師生之間,學生與文學作品的作者之間達到心靈的交流和碰撞。這需要良好學習情境的營造,一個沉悶的課堂教學過程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情感教育。良好積極的課堂氛圍來自課堂上師生之間情感和諧融洽,教師須放下所謂的“師道尊嚴”,確立師生地位平等,保持和諧的師生交流方式,這是走向情感教育的前提。任何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愛,出門在外的年輕大學生更是如此。因而課堂上老師要表現出對學生的愛,讓學生感受到被尊重和關注。這種情感交流,會有效拉近師生的心理距離,使教學氣氛和諧而熱烈。良好的教學氛圍能充分調動學習者的積極性,使學生與經典課文所表達的思想情感產生最強烈的共鳴,從而受到崇高人文精神的感染熏陶。此外,為了營造良好完美的課堂情境和氛圍,還可以采用多媒體技術將課文情境“逼真地”呈現在學生面前,有利于良好課堂氛圍的形成。

(2)深情朗誦,激發情感。高校的語文教學一般比較忽視課堂朗誦,這不利于情感教育。教育家葉圣陶早就指出“讀文章,寫文章,最好不要光用眼睛看,光憑手寫,還要用嘴念,讀人家的,念出來,比光看容易吸收。”大學語文課堂上的朗讀包括教師范讀和學生朗讀。語文本是有情物,教師激情飽滿的朗讀,可以深情感染每個學生,調動其情感體驗,打開學生平時可能封閉起來的情感之門,讓學生在一種感情共鳴的審美愉悅中,再現作品的藝術形象,洞悉文字下的感情脈絡,進入深層次的情感體驗,從而受到感染與教育。蘇軾《前赤壁賦》如果沒有深情地反復誦讀,蘇文自由豪放、恣肆雄健、詩情畫意之美,僅靠望文生義是永遠體會不到的,作者當時極其復雜矛盾的心境和傲然獨立的曠達情懷也很難完全領略,從而學生也不能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

同時,學生朗讀也很重要,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只有通過深情誦讀,學生才能充分發掘和體味作者蘊藏在字里行間的思想和感情,產生強烈共鳴。正如蘇軾有詩云:“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碑斎挥捎谡n堂教學時間有限,學生朗讀可適當安排在課外時間完成。

(3)互動交流。當代大學生獨立意識較強,他們已經不滿足于被動接受現成答案,更傾向于用自己的方式解讀作品。這要求教師在大學語文課堂教學中,不能再只進行單向的知識傳授,而必須形成良好的師生互動。充分有效的互動交流能讓學生享受學習樂趣,進入積極的情感體驗和學習狀態。但學生的人生閱歷和文學素養的不足,使他們在對作品的深度把握上還有待提高。因此,教師可以向學生提一些具有啟發引導性的問題,使學生經過自己的獨立思考和情感體驗后,形成對作品的獨特理解。同時,具有相同心理年齡的學生之間相互交流,有助于激起彼此的靈感,更好感受體驗作品中的情感。比如我們在學習司馬遷《史記》時,學習司馬遷忍辱負重終于完成不朽著作的事跡,讓學生討論司馬遷在面臨生死抉擇時的心理體驗,情感沖突:是選擇光明磊落的死,卻輕于鴻毛;還是選擇忍辱負重的生,以期能夠完成偉大著作?讓學生真正參與并深入思考生命的意義,這樣的教學過程,使學生真正從一個被動接受者變為一個主動探索者,讓學生感同身受,讓他們學會主動探究、獨立思考,相互交流,把學習的潛力充分挖掘出來,形成思想上的有效交流和強烈共鳴,從而受到有效的情感教育。

(4)講解課文要聯系當今實際。講授篇目要不要聯系今天的生活實際?回答是肯定的。司馬遷說過:“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臧克家說過:“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鄙鼘τ谖覀儫o比寶貴,但在個人面臨生死抉擇時,我們應該有怎樣的情懷?可以聯系當今實際,生活中發生的湖北三位大學生勇救落水兒童獻出自己年輕的生命的事跡,就是在生死面前盡顯英雄本色的一次偉大壯舉,也是我們教學中可以很好運用的一件實例,讓大學生們自己去討論、感受三位英雄的情感內涵,可以展開一場討論大有裨益,大力弘揚正義和善良,助人為樂的主流價值觀,摒棄那些個人中心的拜金主義,激濁揚清,他們的行為在當今這個物欲橫流,崇尚金錢的社會顯得圣神而純潔,值得我們尊敬和學習。同時部分漁民見死不救唯利是圖的可恥行為應該受到鞭策和譴責,這場事件中的善與惡,冷與暖、美與丑,都對當代大學生們有很強的教育意義,深入討論價值觀,明辨是非善惡,會對學生起到課本上起不到的教育效果。

3.延伸教學平臺,加強師生交流

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和感染要求大學語文突破封閉式課堂教學,把教師的課堂講授和學生的課外閱讀結合起來。同時由于大學語文課堂教學時間的局限性以及網絡在學生中的強大影響力,情感教學還要求我們將課堂教學輻射到課堂之外,把教學空間從課堂延伸到圖書館、閱覽室、互聯網和社會之中。

首先,我們在課外和網絡上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社會生活,讓學生在感受各種復雜生活現象、辨別美丑中培養自己高尚的情感。傳統教學中,教師享有絕大多數教學資源的特權。網絡環境下資源共享,教與學的雙方主體平等,師生雙方都是交流雙方的主體,這種關系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體現。同時,借助于網絡工具,師生之間可以在一種相對虛擬的空間里交流。在此狀態下,學生可以更真實地釋放和表達自己的情感,有助于師生之間形成一種平等、坦誠的情感關系,有助于學生的情感發展。

其次,還可以舉辦一些相關講座。我們曾舉辦了一場專門介紹李白詩歌個性的講座,為學生詳細介紹了李白詩歌和人格中的志氣、豪氣和骨氣,學生深深地為這位偉大詩人的不凡個性所折服,受到李白崇高人格魅力的感染,教學效果良好。還可以組織一些文學沙龍,給學生一個暢所欲言地表達自己的情感體驗的平臺,在思想的碰撞中,學生會獲得平時生活中沒有過的感受,并真正悟出聽課中無法領會的人生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