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語文誦讀創新教學法

時間:2022-12-17 03:28:00

導語:小議語文誦讀創新教學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議語文誦讀創新教學法

國家教育部2001年、2003年相繼頒布的《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和《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都強調語文教學要重視積累感悟、熏陶和語感的培養。而誦讀教學法是我國古人閱讀探究和實踐的結晶,強調積累、培養語感、提倡精思、講究體味、注重自學正是其根本宗旨。

一、傳統漢語教學的一個顯著民族特色是對誦讀教學法的格外重視

這里所謂的誦讀,與現代語言教學(包括外語教學)中所強調的誦讀的含義、功能不同。現代語言教學中強調誦讀,是指在理解詞語、句篇意義的基礎上,通過反復誦讀,達到培養語感、積累豐富的語言材料的目的,其教學程序是先教后(誦)讀。而傳統漢語教學強調的是先(誦)讀后教,甚至只讀不教;而且,誦讀的意義不僅為了培養語感、積累語言材料,更在于通過反復誦讀,達到感悟、品味從而理解語篇意義的目的。誦讀是傳統漢語教學史上的共識,是漢語教學最顯著的民族特色。

二、誦讀一般包括熟讀、背誦和吟誦

熟讀就是在誦讀的基礎上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文章的結構、中心思想,解決字詞句、段篇章的問題。背誦主要是解決記憶,吟誦是通過“品味”進一步理解,體會文章音韻美、節奏美和文章的氣勢、風格、神韻等,從而加深加強記憶。傳統語文教學要求學生讀得熟、記得住,實踐證明,這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說它有效,是因為通過熟讀背誦,能讓學生留下深刻而系統的印象。書讀得多了,記得多了,就會在腦子里形成一個信息網、一個知識儲備庫,當受到外界刺激(運用)時,知識點就會象火花兒一樣,一個個迸發而出。巴金先生在談到他早年所受的教育時說:“我背誦的較熟的書中有一部《古文觀止》。這里兩百多篇散文的選集……里面有一部分我背得出卻講不清楚,有一部分不但懂而且喜歡……讀多了,讀熟了,常常可以順口背出來,也就能慢慢體會它們的好處,也就能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調子,我有兩百多篇文章儲蓄在腦子里面了,縱然我對任何一篇都沒有好好研究過,但是這么多具體的東西至少可以使我明自,文章并非神秘不可思議。……我仍然得感謝我那位強迫我硬背《古文觀止》的私塾老師。”(巴金《寫作生話的回顧》)許多學問大家都說過學問得力于背誦的話,這是經驗之談。

正因為漢語語音具有直接表意的功能,所以,人們在誦讀漢語文本的過程中,即使脫離文本語詞意義的導引,僅憑這些語詞在誦讀時的音韻特征,就可以獲得對全文或個別語句的情感韻味的總體把握。可見,“讀書百遍”,“其義”之所以能夠“自見”,正是由于人們每誦讀一遍,即可獲得一次對詞語音韻所象征的情景對象、韻味含義的真切體會,誦讀遍數越多,體會越真切,領悟越深刻,韻味越深長。例如岳飛的《滿江紅》是一首用詞音綜合象征人物情態、環境特點甚至抽象情感的優秀詞作:“怒發沖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詞中直接表現人物情感意志的語詞如“怒”、“懷”、“恨”的語音都從喉嚨深處流出,伴隨一定程度的胸腔共鳴,與憂愁悲憤的情感寓藏并發自心靈深處之情意相符;“激烈”突出情感的強烈,故發音時氣息雖有雙齒的合并抗阻,但仍然用力擠出;“空悲切”之“悲”,發音輕弱而短促,正如人因悲痛而幾乎說不出話來。“瀟瀟雨歇”中“瀟瀟”狀風雨交加,“歇”音微而短,狀事物的運動漸漸停息。由“瀟瀟”而“雨歇”的詞音流動,使人感受到風雨交加到漸漸停息的過程。而最能表征詞音象征功能的是表現人物情態動作的語詞音韻。如讀“沖”時,氣流從口中用力噴出,使人感到怒氣沖天,仿佛要把帽子都掀掉。人憑依時的身體重量主要靠地面支撐,對憑依之物只是稍稍依偎,故“憑”音輕盈。“抬”、“仰”是向上的動作,且克服一定的下沉阻力,所以音量宏大,聲調上揚。“望”的視野遼闊,故發音時口型大,口腔內空無阻攔。總之,通過對以上具有象征意義的語詞音韻的誦讀體會,不僅使我們對詩人所處的驟雨初歇后的亭臺環境、憑欄遠望仰天長嘯的情態形象以及重愁迭恨悲憤交加的濃郁情感,獲得比一般意義上的閱讀理解更深刻的體會;而且因誦讀伴隨氣息、口腔、喉嚨、胸——風格的音韻旋律,從而對整個作品或局部作品所表現的整體情境物象和感情意蘊起到有力的烘托作用。

三、詩歌中對韻腳的選擇安排,決不僅是為了音韻的和諧悅耳,更重要的是使韻腳的詞音具有象征不同情感意蘊和詩體風格的功能

例如唐代詩人崔灝抒發思鄉懷古愁情的《黃鶴樓》:“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其中“樓”、“悠”、“洲”、“愁”等韻語就都具有詞音悠長徐緩和厚重深沉的特點,與作者抒發的綿綿幽情和對人事滄桑的沉重感慨情愫是如此地吻合。而杜甫以欣喜心情寫下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所用的韻語就洪亮而奔放:“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其中“裳”、“狂”、“鄉”、“陽”發音時氣流通暢、粗旺,詞音洪亮、遼闊、有力,從而使作者聽到喜訊后的興奮、豪邁、澎湃之激情得以充分地烘托。這種基于詞音、韻腳特征相同或相近而形成的具有不同風格的音韻旋律,與音樂中的不同調式和曲式具有相似的風格和功能。有的洪亮、強勁、歡快,如音樂中的C大調,適宜于象征詩人激昂、奮發、達觀的思想情感(如上引《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有的舒緩、沉郁、幽深,如音樂中的小調,適宜于象征思古的幽情和纏綿悱惻的情思(如上引《黃鶴樓》);有的輕柔、細微、空靈,如音樂中的小夜曲,適宜于象征清新、明麗的環境和詩人恬淡的情趣(以王維《山居秋瞑》為例體會);有的雄渾、開闊、悠長,如音樂中的交響曲,適宜于象征闊大的氣象或迷朦深遠的境界(以孟浩然《望洞庭湖贈張丞相》為例體會)。漢語本就足以這種音義同構的音律形象,聲情并茂地闡發詩文意韻的。這就使構成其文本符號系統的漢語具有了雙重的表意功能:既通過語言的一般概念意義寫物抒情,又通過詞音的象征功能象征對象的情景意韻特征,使人對詩文意韻的把握領會既可以通過詞語概念由抽象到具體的想象轉換而獲得,又可以通過對詞語音韻的直接感知而獲得。明乎此,不僅有助于我們更加重視誦讀在漢語教學中的特殊意義,從而更加自覺地在漢語教學中實施誦瀆教學法,而且對于構建獨具漢民族特色的漢語教學理論具有重要的意義。

古人按韻律、節奏拖腔吟誦,以體會文章的音節之輕重緩急,行文之抑揚頓拌,在吟誦中領略文章的理性和情趣,從而提高鑒賞能力和理解能力,今天我們不必像古人拖長腔而吟,但可以按節奏有表情地朗誦,以體會文章之三昧。“現在一般學生不很喜歡而且不善于讀書,如果說,原因就在于國文教學專用逐句講解的辦法,大概也不是過火的話吧。”(《葉圣陶語文教育論文集》)如今有的老師似乎不那么強調熟讀背誦了,就連課文后邊要求背誦的很少的幾篇文章,也不督促,不檢查。在高考、中考這根指揮棒下,學生要分,老師要績,學校要名。各類習題鋪天蓋地而來,學生成了做題的“機器”。不要說熟讀背誦,連讀的時間都沒有。或許,語文教學效率低,學生高分低能的癥結就在此吧!我們做教師的,應該教會學生讀些好書,多背些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