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論語文教學課激情藝術

時間:2022-06-30 08:14:08

導語:談論語文教學課激情藝術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談論語文教學課激情藝術

怎樣才能使我們的課堂充滿激情?本文提出了自己的做法。策略一、語文教師應加強人文修養的底蘊課堂上我們以什么吸引學生?首先是淵博的學識、精深的文化素養。教師應該多讀書,注重自身的專業成長。在當下的社會環境中,我們要能夠靜下心來讀一點書,古代文化典籍、當代名家作品、歷代哲人之思,甚至是自然科學歷史與現狀、當前的網絡語言都是我們的閱讀載體,它們不僅豐潤我們的人格品行,更能讓我們展示教學才情。其次是人文情懷的展現,要善于捕捉生命中的每一次感動。語文課堂,我們需要用富有感情的語言為學生敘述情境,引領學生用雙眼觀察多彩的世界,用心靈感受人性的光輝。在教學《老王》一文時,我們要引導學生認識楊絳先生對于老王的愧怍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情感,而是對生命的尊重,人格的平等對待,進而可以觸發學生內心世界的震動。

當然,語文教師還應注重課堂語言的雅致和意味深長。課堂語言要有美感,既講究文采又簡潔犀利,唯有如此,我們的語文教師才會充滿激情而魅力四射。策略二、語文教師要善于引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初中學生的年齡特征決定了他們的課堂表現:他們感受到學習的樂趣了,就會激情飛揚;他們覺得索然無味了,就會萎靡不振。我們在課堂教學時,要善于“抓住”學生,讓他們跟著我們的教學節奏自由行走而不偏離方向,在高漲的熱情中學習。成功的課堂教學必然具有一定的藝術魅力,那么,用什么方法才能激發學生情感呢?善于展示教師自身的人文底蘊。教師的文化修養與才情是教師吸引學生的有效手段。學生眼中的教師形象本身就是高大的。語文教師在課堂上不時引用古詩評價學生的課堂表現、描述課堂狀況、述說歷史典故、展示教學資料都是教師吸引學生、激發課堂氣氛的有效手段。如果教師在學生心目中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上下五千年縱橫九萬里無所不知,那么他在學生心目中就是位“神人”。

善于多用直觀感性的教學方式。多媒體技術的運用會使課堂充滿聲音與形象,變得直觀;課本劇表演、動作的再現會使學生更好地體會人物的內心。各種直觀感性的手段或再現課文描述的具體情景,或引領學生揣摩體會,從而使學生的內心受到強烈的感染,產生與作品產生共鳴。這些都是激發學生學習熱情的有效手段。我在教學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時,先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楊冪的《明月》,學生聽到這首正流行的歌曲,馬上就能感受到詞的意境美和情感美,對學習這首詞充滿了期待;教學契訶夫的《變色龍》時,組織學生表演奧楚蔑洛夫處理狗咬人的那件,學生在哄堂大笑中看清了奧楚蔑洛夫可鄙又可笑的善變嘴臉,認識了他見風使舵、媚上欺下、阿諛奉承的本質,更感受到了小說的諷刺效果。善于激勵學生。我們都知道,自信是一個人積極進取、走向成功的內動力。我們也知道古希臘的雕刻師皮克馬利翁能夠擁有象牙姑娘這樣的如意情侶,是因為傾注了全部心血和感情。這就就告訴世人:如果你想飛,你就要相信自己能飛;如果你想讓學生飛翔于天空,你就要相信他能飛。

在課堂上,我們教師要充分信任學生,善于激勵每一個學生。美國教育家威廉姆認為,學生是有能力、有價值和有責任感的,學校與教師應相信并尊重學生的能力和價值。我們要以友善的態度、信任的眼神、鼓勵的話語激發他們的學習欲望與熱情,激勵學生發言、探究,鼓勵他們自主學習、自主解決問題,體現其主觀能動性,使他們領略語文學習“會當臨絕頂,一覽縱山小”般登臨頂峰的的快樂,體會“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般曲折后的愉悅。還要相信他們有自主修正錯誤的能力,更要恰當地運用手段幫助學生查找出現錯誤的原因,用名言警句激勵他們,使學生感受到教師對他們的關注,使他們以更高的熱情參與到學習中來。策略三、語文教師要引領實現課堂的有效對話語文課堂教學的過程是學生與教師的對話,也是學生與學生的對話,更是師生與文本之間的對話。在這個對話過程中,更重要的是引領學生與文本乃至作家的情感交流。因此,語文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閱讀交流,更要善于把握選擇課堂的動情點。首先,要善于引導學生梳理情節線索,抓住情節高潮處。

在語文作品中,那些矛盾沖突激烈,人物情感淋漓盡致、性格展示最鮮明的地方,是最能點燃學生激情的所在。我在教學《最后一課》時,問如何理解韓麥爾先生的動作神態,我為什么“覺得他從來沒有這么高大”。學生很快領會了那震撼人心的愛國之情。其次,要善于啟發學生閱讀文中的議論句,抓住文章的點睛處。陸機在《文賦》中說:“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這“片言”,即文章的畫龍點睛之處,“文眼”所在,體現全篇主旨和意境的警策之言。我在教學冰心的《談生命》時,抓住“在快樂中我們要感謝生命,在痛苦中我們也要感謝生命。快樂固然興奮,苦痛又何尚不美麗?”一句,引領學生閱讀體會,學生馬上懂得了冰心先生的人生態度。再次,要善于激發學生質疑,抓住學生有疑處。有思考才會有疑問,有疑問才會促進深層思考。這樣,課堂思維活動就會十分活躍,情感才能不斷被激發。我在教《那樹》時,有個學生提出,文題為什么是“那樹”,而不是“樹”?針對學生的疑問,我先引導學生分析“那”字的意義,引導學生理解作者對被砍伐大樹的感情。經過點撥,學生很快體會了作者對大樹被“無罪而誅”的分開無奈,從而與作品產生了情感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