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矢量閱讀策略研究
時間:2022-04-13 09:19:09
導語:語文矢量閱讀策略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目前中小學課外閱讀的現狀不容樂觀,由于學習負擔重,大部分學生缺少閱讀時間,缺乏閱讀熱情,沒能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針對上述問題,立項了國家級課題“課程整合理念下語文矢量閱讀策略的研究”。矢量閱讀,是指有基點,有方向,可以無限拓展的大閱讀。可以用“1+x”來表示,“1”是指一個基點,即學生主體;“x”是指“異徑”對接,即走出文本,打破傳統的線性閱讀方式,通過多種整合,形成課內外、師生、家庭、社會等共同參與的呈輻射式“球形”立體閱讀方式。通過課內閱讀整合、課內與課外閱讀整合、閱讀與寫作整合、閱讀與實踐整合等多種方式,解決目前的閱讀困境,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關鍵詞]課程整合;矢量閱讀;語文素養
一、課內閱讀整合,沖破文本樊籬課內閱讀整合
可以沖破以教材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的樊籬,通過比較閱讀,引導學生思維向縱深發展,實現情感的共鳴,避免教學的功利世俗。課內閱讀整合主要包括兩大類,一是橫向整合,即同類文體、同類主題作品的整合。如在學習溫庭筠的《望江南》、范仲淹的《漁家傲•秋思》、蘇軾的《江城子•密州出獵》、李清照的《武陵春》、辛棄疾的《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幾首詩歌時,為了讓學生更深刻地了解作者的情感,以“愁”為主題來整合教學,讓學生思考:(1)細讀《望江南》和《武陵春》,兩位女子各自在為何而愁?哪個更愁?(2)比較三位男詩人,為何而愁?誰的愁最重,誰的愁稍輕?(3)比較詩詞中兩位女子的愁和三位男兒的愁,表現手法有何不同?橫向整合學習,打破了五首詩歌之間的隔閡,學生通過比較更深刻地理解了詩歌。二是縱向整合,以主題閱讀為主,即以作者生平為線索進行整合。如對初中階段入選的李清照的幾首詞(以南渡為分野)集中學習,知人論世,縱向整合,沖破每首詞固有的樊籬,以作者生平貫之,使學生不但對詞作本身,而且對作者也有透徹的了解。
二、課內外閱讀整合,拓寬學生視野
語文水平三分靠課內,七分靠課外。進行課內外閱讀整合,在課內搭建課外閱讀的平臺,在課外體現課內閱讀目標的實現,可以使學生“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為此,我們根據部編教材,編輯與其同步的《拓展閱讀讀本》,以單元課文編排主題為核心,展開課內和課外的鏈接閱讀;以教材中某一篇課文為基點,向同類文章擴展或向相關聯的內容延伸;以節選課文為基點,向整個作品延伸;以某一作家的作品為基點,向這位作家的經典作品及傳記性故事擴展;以各個單元的綜合性訓練活動為契機和陣地,引導和鼓勵學生課外多翻資料,多查閱一些有用的書籍,多接觸一些名人大家的經典著作,以擴大知識面,增長閱歷,養成愛學習的良好習慣。如閱讀孟子的《魚我所欲也》后,拓展閱讀他的《寡人之于國也》,加深理解孟子說理筆帶鋒芒、氣勢磅礴、論證嚴密的特點。值得提醒的是,進行課內外閱讀整合時,在推薦課外讀物的同時,更要加強閱讀方法的指導。
三、閱讀與寫作整合,激活學生思維
葉圣陶先生說:“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傾吐能否合乎法度,顯然與吸收有密切關系。”由此可看出閱讀能力與寫作能力是相輔相成、一衣帶水的關系。我們嘗試在閱讀的同時,進行寫作的指導。一是在閱讀教學中,依照課標要求,滲透積累語言的指導。課堂上指導學生掌握積累的方法,多讀多背多品;指導學生摘錄好詞佳句,并進行仿句練習,做到筆記、腦記相結合。二是引導學生多讀經典范例,感悟文本生動的語句、翔實的內容、豐富的情感,領悟作者匠心獨運的素材整合和表達方法,感悟詞句的表達效果,激活學生的學習情感,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從而產生創作的欲望。如《土地的誓言》第一段選取東北特有物產并采用景物疊加的方式,展示了東北大地的豐饒美麗,讓學生在反復誦讀品味中感受作者筆下景物的美和對家鄉的熱愛,模仿這種寫法介紹自己的家鄉。四、閱讀與實踐整合,潤澤學生生命語文新課標強調“要重視創設語文學習的環境,溝通課本內外、課堂內外、學校內外的聯系,拓寬學習渠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于是,我們將閱讀與生活實踐整合,讓學生在聽、說、讀、寫中學習語文。一是開展系列共讀活動,包括親子共讀、師生共讀、生生共讀等,共讀親近了關系,迸發了智慧火花。如親子共讀后,請優秀家長進課堂為學生講述讀書事跡;師生共讀,讓教師學會了換位思考,讓學生領悟了讀書方法。二是定期組織學生開展“七個一”活動,包括:每日一個讀書片段,兩天一篇時文欣賞,每周一節大閱讀課,每月一次札記交流,雙月一期讀書簡報,每學期一次讀書展示,每年一個“讀書節”。以此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語文實踐的機會,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用語文、學語文的意識,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整合理念下的矢量閱讀,給學生留出了閱讀的時間,提供了閱讀的目標、方向和方法指導,讓閱讀與教師、學生、家長、社會有機結合起來,可有效提升學生的閱讀素養,解決目前的閱讀困境,讓語文教材立體起來,讓語文學習更有滋有味。
作者:盧桂華 單位:山東膠州市初級實驗中學
- 上一篇:行為導向在語文教學的作用
- 下一篇:語文活動式教學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