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語文教學如何融入地區文化
時間:2022-08-19 10:59:12
導語:中學語文教學如何融入地區文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內容摘要】語文教學應善于利用當地醇厚的文風感化人,以靈活適切的方式,讓生活世界走進課堂,使學生受到優秀文化熏陶,逐漸形成社會責任、國家認同、生命意識、審美與創新等核心素養。
【關鍵詞】地方文化;適切方法;核心素養
語文教學呼喚文化的浸潤。從學情看,教學和生活的通道尚待拓寬,豐厚的當地文化未能有機地走進校園。從課標精神看,語文新課標明確提出:“各地區都蘊藏著自然、社會、人文等多種語文課程資源。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去努力開發,積極利用?!睆母呖挤较蚩?,傳統文化考核趨向多樣化。從地域文化看,文化塑造了人,人應該繼承并發展之。然而現實中,語文教學與地方文化之間的重要聯系被忽略,一些隱性的教學資源一直未被重視和開發。以西安為例,淺談中學語文教學融入地區文化的方法。方法一,在校本教材中滲透地方文化的內容。西安是十三朝古都,從周原上的青銅器、石鼓文,我們不難感到孔夫子“郁郁乎文哉,吾從周”的向往之情;從兵馬俑、秦直道,一睹“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的雄風;從茂陵的伏虎、馬踏匈奴,神會漢人雄健遒勁、拙樸博大的精神;從雄渾的大雁塔、大明宮遺址,分明看見昂揚自信、兼容并包的盛唐氣象。歷史是如此深厚,人文地理的西安秦嶺,遍布李白、杜甫、韓愈、白居易、孟浩然等詩詞,更有道家祖庭、老子講學的樓觀臺,佛教律宗祖庭凈業寺、凈土宗祖庭香積寺等佛教文化;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學創始人之一的張載名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被稱作“橫渠四句”歷代傳頌。而為魯迅題詞“古調獨彈”的秦腔,陜北說書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有聲有色的“活”文化。立足西安本土文化特色,篩選可資教育的文化資源,按西安歷史、西安地理、西安名人、西安文學、西安民俗五個專題進行分類編寫校本教材。方法二,在課文解讀中嵌入地方文化的內容。
文學來源于生活,文學的教化功能只有與生活經驗結合在一起才能產生審美和理解。教材,作為文學中的經典,其魅力在于時代的闡釋。因此,應引導教師結合課文內容,巧妙地嵌入本土文化。譬如,統編版高一下冊《諫逐客書》《鴻門宴》《阿房宮賦》《過秦論》。這些作品講述的就是西安,學生對這些地方并不陌生,但對地域的文化就不甚了了了。李斯的《諫逐客書》,講秦穆公以來以客致強的歷史,從正反面說明客卿強國的重要性。教師講到此處,不妨聯系西安自秦穆公到盛唐、到改革開放,引導學生發現,一個國家只有開放包容才能強盛,一個人只有博大胸襟才能成為大人的道理。如果說杜牧的《阿房宮賦》表現出一個正直文人憂國憂民、匡世濟俗的情懷。那么賈誼《過秦論》則闡發了“仁義不施”的悲劇。這些作品,帶著歷史的回響,發端于學習者腳下的土地,昭示無窮的遠方。從而,增進了學生對家鄉的理解,將家鄉文化置于深廣的歷史中加以反思,并將個體生命融入蓬勃發展的時代洪流。方法三,在實踐感悟中融入地方文化的內容。學校幫助學生制定地區文化學習計劃,開展“長安處處有故事”比賽,“文化學者講西安”專題講座,“詩經長安”“唐詩長安”朗誦會。利用寒暑假,讓學生對西安的文化生活展開調查,記錄西安的人和物,參與西安文化建設。例如就文學界陜軍東征的“三駕馬車”,路遙、陳忠實和賈平凹的《平凡的世界》《白鹿原》《廢都》進行比較,比較其異同,尋找環境對作品的影響,找出陜西地域文化獨特性。
此外,可引導學生擴大語文外延,在傳統節日中感受地域文化。如借助《麗人行》《題都城南莊》等詩文,曲水流觴與曲江宴飲等習俗重新審視上巳節。就其祓禊之俗,追尋上古神秘之宗教遺風,體察后世消災祈福民族心理。當我們挖掘整合傳統節日時,不難發現:中國傳統節日與長安結下了不解之緣:無論春節貼門神、朝賀禮,元宵節張燈、觀燈;無論清明節掃墓、踏青,上巳節祓禊、七夕節乞巧、中秋節賞月……。它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熱切向往,蘊藏著民族共同的精神追求——熱愛生命、貴和尚美、剛健有為、天人合一。置身其中的學生應該有這樣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方法四,在研學旅行中貫穿地方文化的內容。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就高一教材《詩經·秦風》《屈原列傳》,我們設計了兩條研學線路:一條考察詩經風土人情,一條走進司馬遷故鄉。詩經一線重點考察秦風秦韻。秦人尚武精神和悲壯慷慨的情調在別的風詩中鮮少見到。《詩經·秦風無衣》“豈曰無衣,與之同袍”中,秦人團結一心,同仇敵愾,保家衛國的民族精神。風追司馬一線,考察黃河沿線文化生活,流傳至今的民間司馬遷祭祀活動,感受司馬遷的人格魅力,悟得人文永存。我們注重學思踐悟,知行合一。行前學科知識鏈接+研學必備知識;在實踐中體驗,在探究中創新;行后綜合評價反饋,效益令人滿意。
作者:徐雄
- 上一篇:課本閱讀材料在物理教學的作用
- 下一篇:民營醫療機構財務精細化管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