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三字經》中的語文教育思想
時間:2022-03-08 03:55:36
導語:淺議《三字經》中的語文教育思想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三字經》是我國古代具有最廣泛影響的蒙學教材,是一部集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于一體的既富知識性又有趣味性的兒童啟蒙讀物,相傳是南宋學者王應麟所著。全書380句,采用每句三字且押韻的方法,便于幼兒熟讀成誦,在千余字的書中,最大限度了涵蓋了歷史、地理、自然、人倫等知識。古人曰:“熟讀三字經,便可知天下事,通圣人禮。”由此可見,《三字經》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在當今,“三字經”同樣也有非常重要的教育意義,特別是幼兒啟蒙教育,它不但蘊含著豐富的幼兒啟蒙教育故事,還蘊含著很多語文教育思想。
一、認字釋義的語文教育思想
眾所周知,語文教學的關鍵一個環節就是讓學生認字,并在識字中學習典故與字義,豐富自己的語文字詞積累,在學習中掌握這些字詞的情景運用。特別是學生在背誦《三字經》時,在背誦中逐漸提高學生的記憶力與閱讀能力,讓學生在主動的學習條件下,發展自己的學習能力。再提高學習能力的條件下掌握字詞,并在故事與典故中理解字詞意義,并能在實踐中學習運用。例如:“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其義就是玉不打磨雕刻,不會成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學習,就不懂得禮儀,不能成才。而在我們生活中的啟示就是:一個人的成才與成功之路,就如同雕刻玉器一樣,玉在沒有打磨雕琢以前和石頭沒有區別,玉需要雕琢。人需要磨練才能成為一個有用的人。”
二、文明禮儀的語文教育思想
《三字經》中講:“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融四歲,能讓梨。弟于長,宜先知。”做兒女的,從小時候就要親近良師益友,以便從他們那里學習到許多為人處事的禮節和知識。漢代人孔融四歲時,就知道把大的梨讓給哥哥吃,這種尊敬和友愛兄長的道理,是每個人從小就應該知道的。語文學科作為小學階段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更應該融入這一教育思想,培養學生務必從學生的德育著手,關注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關注學生的文明禮儀教育。而《中小學生守則》中也明確指出:“遵守法律法規,增強法律意識。遵守校規校紀,遵守社會公德。孝敬父母,尊敬師長,禮貌待人。自尊自愛,自信自強,生活習慣文明健康。”由此可見,這些文明禮儀教育思想不僅是小學生語文教學的需要,也是學生發展的必須,并對學生的成長與成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傳承文化的語文教育思想
在《三字經》中的優秀傳統文化甚為經典,特別是一些經典的歷史故事、名人趣事等,著每一段故事的背后都蘊藏著優秀的文化,而每一種文化都傳送一種精神,每一種精神都感召著未來發達興旺,《三字經》中的經典語言美,字詞句的精煉有力,無不讓人們感受到傳統文化帶來的歷史震撼,短短的幾句話就能告知我們一個強大的道理,說明一個很有哲理的問題,讓學生既豐富了自身的文化素養,也提高了自己的語文常識。例如:“曰仁義,禮智信,此五常,不容紊。其意義就是:如果所有的人都能以仁、義、禮、智、信這五種不變的法則做為處事做人的標準,社會就會永保祥和,所以每個人都應遵守,不可怠慢疏忽。”再如:“禮樂射,御書數,古六藝,今不具。其意義就是禮法、音樂、射箭、駕車、書法和算數,是古代讀書人必須學習的六種技藝,這六種技藝到現在已經沒有人能同時具備了。”由此讓我們知道了傳統文化,也豐富了文化常識,有利于學生成才與發展。
作者:吳建行 單位:乾縣峰陽薛家培才小學
- 上一篇:新時期初中語文教育教學方式探討
- 下一篇:我國小學語文教育現狀和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