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語文實踐提高語文素養
時間:2022-08-22 08:29:44
導語:淺談語文實踐提高語文素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各具特色的民居》是小學語文第十二冊的課文,是繼《北京的春節》《藏戲》之后的又一篇展示多姿多彩的民居、民俗風情的說明性散文。文章分為兩部分《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分別介紹了客家土樓和傣家竹樓的的民居特色和民風民俗,傳承了中華民族傳統民居的文化內涵。《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強調:“應該重視語文課程對學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課程內容的價值取向,要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文化傳統和革命傳統。”[1]客家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祖祖輩輩生活在土樓里的客家人,用聰明智慧創造了獨具一格的客家土樓文化。隨著社會的發展,時代的變遷,人們對傳統文化越來越淡薄,很多學生對家鄉的傳統文化不甚了解。因此,充分利用土樓文化資源,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它可以培養學生搜集信息、處理信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收獲親身實踐的體驗,激發學生尋根尊祖、愛國愛家的情懷,也為舉一反三學習其他特色民居的文章作鋪墊。
一、立足課文,在語文實踐中積累語文素養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指出:“綜合性學習主要體現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聽說讀寫能力的整體發展、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溝通、書本學習與生活實踐的緊密結合。”《客家民居》介紹的恰好是筆者家鄉的永定土樓,借助課文引導學生開展以“各具特色的民居”為主題的語文綜合性學習,占據天時地利人和。
1.搜集土樓資料,了解土樓民居
中國民居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歷史遺產,古老獨特,散發著無窮的魅力,體現了華夏民族的智慧和深厚的文化內涵。學習《客家民居》,首先要認識了解土樓。課前,學生廣泛閱讀,查閱資料,認識各具特色的土樓民居。教學時,先請學生采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展示各具特色的土樓民居,讓大家欣賞:學生們有的張貼收集的圖片,有的播放錄像視頻,有的出示自己的簡筆畫,有的結合自己的旅游談體會,有的寫成調查小論文……課堂氣氛十分熱烈。在交流中,學生們對土樓民居有了初步的了解。課后,要求學生向家長介紹自己最喜歡的一座土樓民居。
2.摘抄土樓楹聯,品讀傳統文化
客家人的祖先在治家、立身、待人接物等方面,都體現了客家文化特征。龍巖的客家土樓修建于清朝末期,正是大興對聯時期,富裕鄉紳們花巨資修建土樓后,便請名人志士題寫對聯,因此對聯甚為可觀。比如,承啟樓大門上的對聯是“承前祖德勤和儉,啟后子孫讀與耕”。表現了先輩希望子孫們和睦相處、勤儉持家、勤奮好學的美好愿望”[2]。教學時,學生們親自到永定土樓群摘抄楹聯,結合課文中出現的“對聯”“對聯故事”等,認知土樓楹聯的特點、對仗形式,品讀對聯內涵,了解土樓文化,感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淵遠深厚,學習客家人團結友愛、勤儉持家的好品質。
3.搜集客家俗語,豐富語言積累
我國土地遼闊、物產豐富,“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在長期的生產勞動中,各族人們總結創作了豐富多彩的經典語言。教學時要求學生收集客家格言,俗語,諺語和歇后語,拓展課外語言積累。比如,上網搜集,查閱報刊雜志,訪問村中老人,詢問家長等,然后將它們分門別類摘抄在“采蜜本”上,定期評比誰收集積累得又多又好,并且學會靈活恰當地運用在具體語言環境中,同時布置學生動手編寫《客家土樓》手抄報,進一步學以致用,體會客家傳統文化的內涵。
4.趣說土樓故事,提高口語能力
本單元教材安排口語交際的主題是“民風民俗”,學習完本單元的課文,組織學生開展“趣說土樓”講故事比賽。客家土樓的故事內容豐富,流傳甚廣,為了更好地傳承客家土樓故事,弘揚土樓傳統文化,先讓學生收集客家趣聞故事,家鄉的名山勝水古跡傳說以及紅色文化等。然后要求在小組內交流,做到內容充實,語言流暢;聽者認真傾聽,理解內容,提出疑問,聽后點評,發表自己的看法;人人參與,推薦優秀選手,參加班級決賽。最后開展班級講故事比賽,爭當“講土樓故事能手”。活動結果公布表彰,簡訊報道,并把搜集來的的客家故事,分門別類整理補充,編寫成《客家土樓故事》專輯。
5.感受民風民俗,訓練寫作能力
本單元教材的口語交際主題是“民風民俗”習作訓練。筆者把本次習作要求定為“學寫導游詞”,目的是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實踐能力。為提高學生“學寫導游詞”能力,特意組織學生參與“土樓之旅”旅游團活動,看聽專業導游帶領游客參觀講解土樓。學生們興趣盎然,感同身受,大大激發了寫作熱情。徜徉于山水間,穿梭于土樓中,身臨其境地感受著大自然的美妙,體會到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寫起導游詞順手拈來,言之有物,言之有“理”,比紙上談兵好多了。
二、拓展延伸,在語文實踐中提高語文素養
在學習《客家民居》之后,學生的語文綜合性學習有了一定的基礎,這時應該拓寬語文學習領域,讓學生開展更廣泛的民風民俗學習,培養語文實踐能力,提高語文素養。也以此紀念祖先曾經走過的歷程,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
1.廣泛搜集民居資料
課外,學生通過圖書、網絡、調查訪問等多種渠道,廣泛搜集民居資料。如:北京四合院、土家族吊腳樓、皖南民居、蒙古包……引導學生交流搜集的各民族民居資料,了解建筑風格,風土人情,民風民俗等,從而增長見識,贊頌各族人們的聰明才智,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
2.大量開展語文實踐活動
學生積累了豐富的民居素材,教師讓學生參考《客家民居》語文綜合性學習方式,進行其他民族“特色的民居”的語文實踐活動,也可以在原有的基礎上加以創新活動。(1)當導游。自行撰寫導游詞,創設情境,模擬旅游,扮演導游,向游客介紹我國的一處民居。(2)講故事。從收集的資料中,選擇一個關于民居建筑、生產、生活的故事,繪聲繪色地講給同學們聽。(3)寫調查報告。學習課文中的說明方法和語言表達方法,運用到自己的調查報告中去,展示自己是如何進行民居的調查研究。(4)手抄報。辦一期手抄報,圖文結合,將民居集中展示。(5)作品集。將在語文綜合性學習中收集的資料、故事、自己寫的導游詞、調查報告等優秀作品整理成書冊。
作者:鄭玲琳 單位:龍巖市溪南小學
參考文獻:
[1]吳昊.陶行知生活德育理論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實踐研究[D].揚州:揚州大學,2013:4-5.
[2]百度文庫.第二單元教案[EB/OL].[2012-08-26].https://wenku.baidu.com/view/031111030740be1e650e9a14.html.119
- 上一篇:大學語文隱性課程資源開發研究
- 下一篇:淺議高中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