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閱讀教學中語文實踐例談

時間:2022-12-04 09:57:21

導語:初中閱讀教學中語文實踐例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初中閱讀教學中語文實踐例談

一、語文實踐活動現狀

觀察我們的公開課,尤其平時的授課,語文實踐活動開展的現狀確實讓人擔憂。1.語文實踐活動的缺失有個老師在教學《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時,流程是這樣的:先簡介普希金,然后齊讀課文,緊接著介紹文章的寫作背景,再次齊讀課文,然后是細致地分析詩歌內容,最后讓學生談談從這首詩歌中學到了什么。這節課,老師忙,學生煩,聽者如坐針氈。這樣的語文實踐活動是假活動。這樣的語文課堂,實質上是缺失語文實踐活動的。遺憾的是,類似不走心的課,正充斥著我們的語文教學活動。2.語文實踐活動的虛假有個老師在教學《荷葉母親》時,課堂上有一半的時間在拓展。讓學生用畫畫、唱歌、跳舞、做手工等方式來表達對母親的愛。這樣的課表面熱鬧,實際上呢?實際上“活動”了一節課后,學生一無收獲。很多老師本末倒置,在教學《觀舞記》就來一段印度舞,在教學《口技》就來一段口技,在教學《公輸》就大搞辯論……偏偏他們把語文課堂上最寶貴的東西———語言弄丟了。3.語文實踐活動的低效也有一部分語文課堂,確實進行了實踐活動,但因為不考慮學情,不考慮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從而呈現出低效的特點。一老師在教學《竊讀記》時,一上來就要求學生默讀課文,并標出你認為寫得很生動的或打動你的句子,再在句子旁邊寫上你的感受。對于《竊讀記》這樣較長的文本,默讀需要較長的時間,還要全文去找所謂的生動句子,還要寫感受。任務過多,指向模糊,不顧學情。結果難免學生死氣沉沉,老師捉襟見肘。這樣的實踐活動實則是低效的。

二、語文實踐活動的開展

語文實踐活動,不是為了活動而活動,應該是教師教學設計的自然體現,應該貫穿教師的整個教學過程,體現在教學細節之中。1.導入對導入進行精心設計本無可厚非,但有的老師在開講時過于煽情,顯得刻意了點,感覺為了導入而導入。筆者對余映潮老師的一種做法很欣賞,即緊扣課文內容進行詩意的導入。如他的《散步》導入語是這樣設計的:“同學們,讓我們一起走進美文《散步》———那里有南方初春的田野,有鋪展著生命的新綠,有陽光下的金色菜花,有水波粼粼的魚塘,還有相親相愛一家人的情感漣漪……”[2]這樣的導入,簡潔而又層次分明,詩意而又與課文內容相關。也有老師由題目著手,也有老師放視頻、猜謎語……這些都是較好的導入方式。2.整體感知學生初讀文本,思維還停留在淺層階段,不宜進行深度解析,需要對文本有個初步感知。筆者在聽課中發現,大部分老師要么缺乏整體感知,要么問題模糊不清,要么提問過于簡單。這樣的設計,學生的反應常常不能令教師滿意,又或者一兩個學生的回答即“圓滿解決”了老師的問題。筆者認為,初步感知,應該讓更多的學生動起來,在不游離文本的基礎上有自己個性化的理解。寧鴻彬老師在教學《皇帝的新裝》時,第一個環節是讓學生給本文擬一個副標題———一個什么樣的皇帝。學生很自然有自己獨特的體驗,課堂很活躍。寧老師由題目入手,巧妙地對文本進行了整體感知,很多學生在同一時間都經受了有效的訓練。這樣的設計是有效的,能夠引導學生說出自己初讀文章的真實感受。所以,我們詢問學生文章“寫了什么”時,不必那么死板,不妨換個方式,換個角度。3.朗讀語文課堂自然離不開朗讀。有人認為最好的語文課堂就是三個聲音:讀書聲、掌聲、笑聲。但朗讀并非機械地讓學生一遍遍重復,我們要弄清楚為什么而讀的問題。是為熟悉文本?是為品讀重點段落?是為體會作者情感?還是為了其他目的。余映潮老師在教學《假如生活欺騙了你》的一個片段非常經典。上課不久,余老師先讓大家按自己的感受來閱讀這首詩,學生讀第一遍。接著老師范讀,要求學生讀出深沉與明亮的語調,學生讀第二遍。然后,老師交代詩歌的寫作背景,要求學生用談心的形式、說話的形式來讀,學生讀第三遍。第四遍,老師要求學生用內心獨白的形式讀。第五遍,自由背讀。可以說,這樣的朗讀方式設計極其精巧,有對文本的熟悉,有對作品背景的了解,有個性化的朗讀,更有在逐步熟悉文本的情況下自然而然地背誦積累。語文課堂的朗讀,絕不是單調地讓學生重復。怎樣讓學生有興趣地去讀?怎樣讓學生有收獲地去讀?這是值得我們思考的。4.品味語言有些老師,動輒要學生“選出文章中你認為寫得最好的地方談一談你的感受”。這樣的做法表面上尊重學生,實際上讓學生漫無頭緒,不知從何下手。語言教學,還是要給學生一個抓手,讓學生都能動起來。肖培東老師在教學《湖心亭看雪》時,要學生品析“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一句。先問為何不用頓號,再問去掉所有的“與”如何,三問“云”與“天”互換可不可以,四問再多加個“與”可能是什么。(學生答“與我”)肖老師連用四個問題,不斷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刻,學生深深理解了天、云、山、水已經渾然一體,不可分割,此種情況下,人顯得何其渺小。“實踐證明,填空、仿寫、概括、整合、復述、縮寫、續寫、擴寫、造句、歸納、分解、轉換、看圖配文、影視配白等,都是閱讀教學中語言訓練的好形式。”[3]5.提問提問是語文課堂極其重要的一個細節,但目前很多老師的提問,要么自由隨意,要么碎問碎答,要么成串成群,這樣的提問常常效果低微。要改變這種現狀,行之有效的一個方法就是設置“主問題”。但是,如何設置主問題呢?筆者認為,一篇課文可能有多種設置主問題的方式,但不管怎樣,必須把學生帶入文本進行深入研讀。劉鐵梅老師在教學《<世說新語>導讀》時,她讓學生從圖片猜出荀巨伯、管凝、華歆等人后,設置了這樣兩個主問題:(1)若穿越到魏晉,你會選擇與誰交朋友?拜誰為師?與誰為鄰?做誰上司?(2)若再次賦予你超能力,你愿意扮演誰?為大家讀一讀他的話。這兩個主問題提出后,學生的情緒高漲,發言積極,課堂效果較好。筆者認為,劉老師成功的原因,在于創設某種情境,讓學生成為課文中的角色,從而激發學生深入文本的愿望,激發學生分享交流的愿望。除了用情境創設主問題外,通過開發標題、尋找高頻詞、抓住關鍵詞、換詞、添刪詞、選句成文、改變文體、命名、想象等方式設置主問題,都能有效吸引學生深入文本,也能激起學生表達的欲望。6.概括概括能力是目前學生最為欠缺的能力之一,一方面是學生的閱讀量不夠,一方面還在于缺乏有效訓練。筆者在教學《我的第一本書》時,鼓勵學生轉換視角,以其他幾個人物為第一人稱進行概括。學生很感興趣,在短暫思考后,紛紛舉手想要分享。這樣的概括方式有趣,又能鍛煉學生的語文素養。筆者在教學《小圣施威降大圣》時,要求學生把自己當成孫悟空或二郎神去概括文章,效果也很好。除了轉換視角,提取中心句、關鍵詞把課文串起來也是極好的做法。除了上面提到的六個教學細節外,還有很多教師需注意的課堂細節,但不管是課堂教學的哪個細節,都應該精心設計語文實踐活動,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和素養。語文實踐活動不管怎么設置,歸根到底還是讓學生“活動”起來,讓更多的學生“活動”起來,讓所有的學生“活動”起來。改變傳統教學中一些陳舊、低效、無趣的方式,積極探求新穎、高效、有趣的課堂實踐實踐活動,這應該是我們每個人自覺的追求。

三、語文實踐活動與其他概念的聯系

1.語文實踐活動與人文性語文具有人文性,但目前還有很多老師,在授課之中刻意強調文本的人文性。如,老師在教學《敬畏自然》時,討論人與自然怎樣和諧相處。在教學《馬說》時,討論伯樂重不重要。這就大可不必了,只要按照教學的規律去授課,人文性也就在其中了。并不需要刻意追求,也不必讓“人文性”成為教學中必不可少的附加。實際上,語文課堂實踐活動就包含著非常豐富的人文性,語文課堂實踐活動本身正是語文教學規律的體現。王君老師在教學《我的叔叔于勒》時,問學生:“如果你就是菲利普夫婦,此刻你在船上遇到了于勒,你會如何選擇?”你能說,王老師在引導孩子們走進文本時,沒有溫柔的人文關懷嗎?某老師在教學鄭振鐸的《貓》時,課堂接近尾聲,老師問“如果你是那第三只貓,死后面對上帝的審判,他給你一次辯訴的機會,你會說什么?請你寫下來。”你能說,老師創設的這個情境中沒有對弱者的同情嗎?這兩個老師的課堂實踐活動,既能激起學生的興趣和思考,又充滿了人文的觀照。2.語文實踐活動與訓練語文實踐活動是訓練,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訓練。一般意義上的訓練可以理解為“練習”,就是做題,就是字、詞、句、篇等的操練。而語文實踐活動,可以看作是“以訓練為主線”的“訓練”,這是錢夢龍老師提出的觀點,注重師生互動合作。這樣的訓練能培養具有較高語文能力的學生,而不是刷題的機器。黃厚江老師在教學《阿房宮賦》時,要學生填空:阿房宮其形可謂()矣,其制可謂()矣,宮中之女可謂()矣,宮中之寶可謂()矣,其費可謂()矣,其奢可謂()矣。其亡亦可謂()!嗟乎!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可()矣!學生在充分閱讀文章后,在黃老師的指導下,最后分別填了“雄”“大”“眾”“多”“靡”“極”“速”“悲”八個字。這樣的課堂實踐活動,是有趣而又有效的訓練。這樣的訓練,其關鍵是語言,直指我們語文課堂的核心。3.語文實踐活動與真語文王旭明認為真語文的基本要求是“以語言為核心,以語文活動為主體,以語文綜合素養的提高為目的。”[4]賈志敏老師在教學《擴寫作文》時,第一個環節讓學生給一段沒有句讀的古文加上標點,并帶領孩子弄清文意。第二個環節要求學生10分鐘內把37字的短文擴寫成400字的白話文。第三個環節讓學生給短文加上一個標題。三個環節無一不體現出一個“真”字。真語文的理念,在課堂上可以通過語文實踐活動呈現出來。語文實踐活動也在不自覺地呼應真語文的理念。

作者:林同兵 單位:江蘇省南京市六合區新篁初級中學

參考文獻:

[1]余映潮.設計形式豐富的課堂實踐活動[J].語文教學通訊,2014(27).

[2]余映潮.語文教學設計80講[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5:87-88.

[3]黃厚江.語文的原點:本色語文的主張與實踐[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14:165.

[4]王旭明.這個時代需要真語文[N].光明日報,2014-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