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學困生轉化實踐分析

時間:2022-06-10 03:46:53

導語:初中語文學困生轉化實踐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初中語文學困生轉化實踐分析

【摘要】微信、QQ是人們社交生活中最為重要的兩個交流互動工具,如果利用好了,可以打破時空界限,把課堂從課內延伸到課外,從學校延伸到家庭,形成共育共助的轉化合力,為學困生的轉化提供更加廣闊的舞臺。

【關鍵詞】微信;QQ;初中語文; 學困生

一、建立家校聯系,取得信任支持

利用好微信、QQ平臺,頻繁的和學困生的家長進行單獨溝通,相互了解交流孩子的家校表現。針對不同的孩子向家長提出一些能夠堅持做到的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通過交流,逐步增進理解和互信,取得家長的大力支持,增強家長教育好孩子的信心,打消家長讓孩子使用微信或QQ接受老師進行課業輔導和檢查的種種顧慮。

二、重視情感培養,增進師生互信

傳統的課堂教學,老師側重于知識的講授和技能方法的訓練,往往忽視了與學生的情感交流。特別是對學困生來說,這種情感交流的缺失,從某種程度上說,還是老師、家長與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不足而引發產生的,時間長了,便拉大了與學生的距離。如果能夠很好的利用微信、QQ與家長和學生進行交流,就能夠避免面對面交流時的無語或尷尬,就會使交流顯得更加隨意,更有誠意,更加真摯。時間長了,就會形成一種良性循環,就可以通過交流獲得更為真實的信息,從而對癥下藥,適時給予學困生需要的幫助。在幫助的過程中日益增進師生感情,轉變學困生對待學習的認識,對待老師的態度,樹立信心,進而“親其師,信其道”。

三、精心設計個性化作業,讓學生動起來

1.注重聯系生活,培養實踐能力。學困生一般都比較懶,自信心不足,光說不練。因此,我常根據教學內容,設計一些針對性很強的實踐性作業。2.拓寬學習渠道,開放作業形式。面對學困生,我通常設計這樣幾類作業。一類是想象性作業,如上完《我的叔叔于勒》一課,我讓學生設想一下,當文中的于勒意外成為富翁,出現在菲力普夫婦面前時的情景,寫一段文字。第二類是專題搜集性作業,如學習《倡導低碳生活》時,我安排學生搜集整理信息,編輯制作一份手抄報,在班內或校內展出。第三類是自主性作業,如學完一篇古文后,我要求學困生根據聽課情況和課堂筆記,自己設計一份作業題目,并做出自己的答案,第二天考查其他同學。以上幾類作業,學困生完成后通過微信或QQ發給我,我審查后提出修改建議,然后發回修改完善,再進行展示。3.靈活布置作業,激發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想作業達到預期的效果,就必須要保證讓學困生感興趣,都愿意主動地去完成。我的做法是,一般積累性的作業,抄抄寫寫的比較多,學困生大多不愿意抄背,我在處理上相對靈活一些,把設計好的積累性作業題目發給學困生,讓學困生直接寫答案發給我,我及時批閱評價。

四、適時精彩瞬間,共同分享進步喜悅

喜歡讓人表揚是人的天性,也是人的一種情感需求,更何況是一個正在上學的孩子。我時常把學困生優秀的作業、試卷中做得優秀的部分拍成圖片,寫上鼓勵性的評語,通過微信、QQ傳給家長,有時也把聽課或開展活動時捕捉到的精彩瞬間拍攝成視頻分享給家長,讓家長通過分享發現孩子身上更多的閃光點和成長點,增強家長的信心,提高教育孩子成人成才的期望值,形成家校共育。分享交流時間長了,家長也會慢慢變成有心人,會經常留意孩子成長的種種表現,把精彩瞬間也傳給我。這樣,微信、QQ實際上成了孩子展示自我的舞臺,我和家長互動溝通,達成育人共識的橋梁紐帶。

五、分享教育案例,增強教育信心

令家長和老師最頭痛的“問題”集中表現為厭學。根據多年來積累的一些經驗,我在充分了解學困生家庭狀況的基礎上,分析問題癥結,與家長進行溝通交流,力爭達成教育共識。我根據不同孩子的狀況和特點,通過微信、QQ給家長提供一些處理問題的建議或是家庭教育案例,引導家長轉變教育方式和觀念,主動出擊,逼著家長去看、去思考、去交流、去探討。隨著交流頻次的增加,家庭教育的問題就會不自覺的變為日常交流最多的話題,交流多了,家長對教育的關注就多了。特別是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閱讀的多了,探討的多了,教育孩子的共識也就多了。有時家長也會把自己看到的一些好的案例分享給我,或是把自己嘗試過的一些有效的做法寫下來發給我,聽聽我的看法,和我一起探討。看到孩子身上發生的些許改變,家長們看到了希望,配合教育的信心也會增強。

六、加強交流,展開競爭,共同進步

競爭是人的一種本能,學困生也一樣,也有超越別人的心理。我在輔導轉化學困生的過程中,就經常利用他們“同病相憐”的心理,把學困生作業中的閃光點指出來,加上贊賞鼓勵的評語,拍成圖片發給他們,讓他們看到這些微小的進步和閃光點后,內心能夠涌動起一些波瀾,從而感覺到自己也能夠做到,或許比別人做得更好。在這種爭強好勝心理的驅使下樣,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看似不起眼的競爭,就會慢慢化作更大的超越同伴的學習動力,使他們在同級別的較量中共同進步,亦或超長發揮。

作者:王建和 單位:甘肅省酒泉市北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