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文學素養與人文素質的共建

時間:2022-09-08 10:55:32

導語:實現文學素養與人文素質的共建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實現文學素養與人文素質的共建

大學語文是高等院校非中文專業開設的一門公共必修課,具有審美性、人文性、工具性的特點。大學語文課程是大學生深化語文學習的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也是提高其文學素養和人文素質的途徑之一。文學素養是指一個人在文學創作、交流、傳播等行為及語言、思想上的水平,具體來說是指在文學領域,如詩歌、小說、評論等方面的綜合能力。人文素質是指人們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綜合品質或達到的發展程度。面對當今“金錢拜物”思想的泛濫,提高人文素質變得比以往任何一個時期更為重要。文學素養水平高雅或低劣,直接影響到人文素質,人文素質又直接關系到整個國民的素質。因而,文學素養和人文素質的同構對于今天的大學教育教學來說是尤為迫切的任務。

一、陶冶美好情操,提高綜合能力

大學語文是一門綜合性的素質教育課程,這種綜合素質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通過文章及文學作品的鑒賞,使學生的內心世界更為充實、豐富、健康;一是通過對各類文章寫作要領及語言表達技巧的體認,提高語言文字的實際應用水平。[1]1文學具有審美性。而作為一門課程,所謂的審美性,就是把文學作品作為載體,培養學生的閱讀和理解能力、欣賞和評判能力、口頭和書面表達能力,讓學生養成閱讀習慣,學會思考,學會創新。特別是對古今中外經典作品的解讀,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體味經典作品的審美內涵,調動學生的生活閱歷及知識庫存,拓展學生的理解空間,在陶冶情操的同時,讓學生掌握鑒賞評判的方式方法,提高其鑒賞分析能力。同時,設計問題,培養學生勤于思考,通過書面口頭作業,加強表達能力的訓練。

(一)注重語言表達的訓練,提高語言文字水平大學語文課程的教學目的之一在于提高學生的理解和表述世界的能力。在此目的下,要注重學生語言表達訓練,切實提高學生的語言文字水平。如,在演講稿《語言的功能與陷阱》的授課中,讓學生更為系統地認識語言的有用功能、生發促進功能和浪漫功能等。在實踐教學中,結合現實生活特別是學生常出現的語言表達錯誤現象舉例分析,綜合概括出漢語言的特點及其優勢;設情境題,讓學生找到最為恰當的語言去表述,以達到語言訓練的目的。《莊子•秋水》重在讓學生理解如何突破自身認識的局限性。從文中闡述的萬事萬物皆有局限,引而認識到人自身的局限性,追求一種超邁的人生境界。課后,提出“人的認識是無止境的嗎”“你如何理解莊子的相對主義”等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并舉辦小型辯論賽,通過實踐讓學生掌握辯論的方法,訓練其口頭表達能力。

(二)加強文學藝術的陶冶,構建合理的知識結構合理的知識結構要求既有精深的專門知識,又有廣博的知識面,合理優化的知識體系將為大學生的就業打下良好的基礎。但在當前的教育機制管理下,大學生的知識結構往往過窄,有單一的偏向。大學語文的課程可以適當地彌補非中文專業的學生在文學藝術方面的缺陷。如,在《梵•高的墳塋》的學習中,在游記知識點的講解后,播放梵•高作品欣賞的相關影片,輔之于繪畫基礎知識和梵•高生平的講解,既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也進行了一定的藝術陶冶。《女孩子的花》可從女性絢爛生命、悲劇際遇和純真性格的寫照中,引導學生體會青年女性對自身命運的緊張思考和復雜的心態,從而引發至自身人生的思考。另外,還可從文中了解關于水仙花的知識。《天才夢》結合張愛玲的生平,感悟“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蚤子”的煩惱與華美相伴的“生存焦慮”。這是兩篇優秀的女性散文,在學習中可加入女性文學的內容,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大學生作為民族文化的傳承者,其文學素養和綜合能力的提升,關乎民族振興的大業。中華文化的弘揚,對于新時斯的大學生來說,是責無旁貸的。通過大學語文的學習切實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的綜合能力及文學修養,使其真正擔當起優秀文化傳承者的責任。

二、傳承優秀文化,提升文明品質

大學語文課程所具有的人文性,即是把文學作品當作文化的載體,當作文化現象來審視,理解其中的人文意蘊和文化價值。語文教學應以“以人為本”為宗旨,充分調動學生參與探究的主動性,有效地提高教學效率,從而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價值取向、文化胸襟和審美情趣。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不應把它們當作外在的附加任務。”而在作為學生走進社會的最后一關的大學這項任務顯得尤為重要。大學語文教學無疑肩負起傳承優秀文化,提升學生文明品質的責任。在此理念之下,大學語文的教學應注重對中華文明的各種精神文化現象的解讀,關注人類價值和精神表現,并結合作品對全面發展的理想人格加以肯定,從而對學生進行人格的塑造。

(一)加深對傳統文化的認識,樹立民族自信心民族自信心是一個民族的肯定的、積極的自我認識和自我評價。只有對自己的民族傳統文化有深入的了解,才可能產生民族的自豪感,才會對本民族生存與發展更加關心,從而自覺地融入到民族、國家振興的洪流中。大學語文課程的目的之一是通過“文”的研習,加深對我國文化的認識和理解。例如,可通過《序二篇》和《家書二則》的學習,讓學生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加深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識。《序二篇》主要識記序言的文體特征,及其寫作手法,進而針對中西文化在對待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上的不同傾向,討論各自的利弊。通過此文的學習,學生可以較為公平客觀地看待中西方文化,樹立起揚長避短,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信心與決心,增強民族自豪感。在《家書二則》中還可以體會一個父親循循善誘的教導,尤其對個人修養和人生態度問題的分析,所談問題切中要害,有利于學生們的思想教育。《秦腔》等宣揚民族文化的作品,會讓學生在了解中華文化淵源的同時,從歷史、文化的層面與高度,深入挖掘出其中蘊含的豐富文化內涵,充分顯示其背后的文化積淀,進而培養學生對傳統中華文化的熱愛,在傳承先人的優良品質的同時,更體悟其生命的意志及奮發進取的精神。

(二)注重德行的培養,錘煉文明品質當今社會,道德失衡,不管是“我的爸爸是李剛”還是“藥家鑫事件”,都表明當代不少大學生的精神文明道德觀念的嚴重缺失。古人云:百行德為首。德是每個人立身處事的根本,行是每個人的行為規范。有了良好的德行,才有好的行為規范。好人好事具有典范的教育作用,而人格的魅力更易于感化人、教育人。大學語文教材在文章挑選上顯然也有這方面的考量。如,《葉圣陶先生二三事》主要歌頌葉圣陶先生過人的品行:待人厚和律己嚴。此文的學習,除可了解葉老的德行外,更是教育學生以其“躬行君子,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品行為榜樣,反思自己,正確看待別人的批評甚至是指責,發揮“使人自重”的“德的力量”。《梵•高的墳塋》在文章中引用了羅曼•羅蘭的名言:“清貧,不僅是思想的導師,也是風格的導師,他使精神和肉體都知道什么是澹泊”教學中可結合作者范曾淡泊名利,熱衷于慈善的高風亮節,就“今天的社會,清貧是否應當提倡”的問題展開討論。精神沒有依附,靈魂也就變得齷齪。對本民族文化傳統和價值取向的認同,是一個民族凝聚力的根本所在,也是民族素質整體提高的必要條件,更是塑造文明品質的先決條件。面對金錢至上、道德失范、追逐名利等現代社會浮躁的狀況,許多大學生沒有了理想,沒有了信仰,懷疑真理,懷疑崇高,懷疑一切,崇尚不勞而獲,沒有踏實的作風,總異想天開要一步登天。崇洋媚外,認為只要是外國的都是香的,不少人甚至把在中文話語中夾雜英文當成是時髦,人與人之間更缺少溫暖,社會呈現較多冷漠,人性更凸顯了陰暗面。整個社會普遍的價值觀就是對財和權的較高認同,極具功利性。要改變這種社會普遍現象,提升文明品質是關鍵,而人的價值取向更是核心。

三、挖掘勵志哲理,引發人生思考

中國古人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定為自己的目標,中華文化中有大量關于人生的哲理性思考。中國的儒文化是哲學先驗論與道德論的融合。它的一個重要涵義是,將倫理道德中心主義滲透于感知世界的認識論和方法論之中[2]2-3。中華文化的特質是以“倫理”為核心。在對待人與天地萬物、生死鬼神之間關系的問題上,中國傳統文化是一種強調“天人合德”或“天人合一”的泛道德主義和人本主義文化[3]17。在社會內部的群已關系問題上,中國文化突出強調“倫理”而非“契約”,從而形成了高度推崇個體的道德修養與講究群體間“關系”的倫理中心文化[3]18。

(一)注重古典文學的學習,引發人生哲理性的思考古典文學體現了中華文化的特征,而且較多地蘊含了人生的哲理。通過學習可以達到自省其身,從而引發對自己的人生的哲理性思考。如,《莊子•秋水》宣揚了“得而不喜,失而不憂”、“生而不悅,死而不禍”的超脫曠達的人生哲學。其思想意義在于指出人的認識是有限的,不能囿于個人有限的見聞而自滿自足,應不斷開闊眼界,不停止地學習。《論語•先進》則觸及了一個永恒的問題,即人應該如何安頓自己的人生。這是現在的大學生最迷惑的問題,卻又是對他們人生影響最大的問題。可讓學生就子路、冉有、公西華和曾晳四人的回答深入地思考,進而對“個人幸福與社會責任之間孰輕孰重”“孰去孰取”“人生的意義和價值究竟何在”[1]235等問題展開討論。通過這些古文的學習,體會中華文化對個體與社會群體意識和諧統一的強調。

(二)加強現代文學的學習,塑造健全人格現代文學較注重個體的人格價值和人格意識[2]7。不少文章致力于針砭時弊,挖掘社會或民族的病根,批判性地警醒人們對社會進行深度的思考,對自我的人生進行反思。如,《一只特立獨行的豬》以一只豬的境遇為例,揭示出我們大多數人的生存處境:有一種力量,時時在企圖左右我們的生活,為我們設計生活、安排命運、準備前途、決定去取;而我們相當多的時候,卻于此渾然不覺,安然處之。文章表面說的是豬事,實則講的全是人世,警醒人們:被他人(甚至還要包括被自己———當然是按照他人的意志)安排或設置的生活,是不幸的,因為那意味著自由被扼殺。人們于此應當有所醒悟,敢于無視別人對你的生活的“正義的”卻是粗暴的設置[1]59。馬克•吐溫則在《給青年的忠告》中警醒青年:要洞察世事真相,保持自己的主見,人生之路須由自己來走;要用心刻苦地根據規矩培養好自己的品格[1]365。《個狗主義》又是一篇針砭時弊的文章,作者嚴厲抨擊把個人主義庸俗化、動物化的時代病癥,指出人文精神的缺失已經嚴重阻礙了現代化進程,甚至影響到國家、民族的前途與命運[1]64。針對“個狗主義”———“不把別人當人,也不把自己當人”的動物性,結合當今喪失人性的社會事件,如藥家鑫事件等,讓學生思考辯論,找出事件的根源,從而有所啟發。

在《復仇》中旁觀心態、看客行為是魯迅揭示的中國國民的劣根性之一。讓學生聯系當今,從社會和自身上探究這種劣根性的現象,并對此種現象展開討論。特別是“看客心態”的分析,并就“今天還需要魯迅式的‘復仇’嗎”進行辯論。最終理解魯迅式復仇的深意:向看客們“復仇”,實則為對國民精神的“療救”。當今社會發展不均衡,社會管理、道德教育失衡。近年來發生的機場傷母事件、公務員棄父事件等等,主導者都是高等教育出身的人,這些現象表明我們的教育,尤其是走進社會的最后一道門檻———高等教育出現了問題。大學語文的課程性質決定其可以承擔一定的教育重任。因而,在教學中應注重通過蘊含哲理的文章,陶冶情操,重塑大學生的道德觀、價值觀,為建立更為完善和科學的道德體系做出應有的貢獻。

一個新時代的大學生,將要面對的是競爭激烈的生存環境。要有較強的競爭力,作為一個中國人首要的是精通中文,要善于表達,善于思考,善于學習。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才能增加軟實力,更好地打造自己的人生。“文以載道”。“文”是手段,“道”是目的,“文”為“道”服務。“道”,是道德、道義、正義、倫理。大學語文的教學即是從“文”入手,為學生釋“道”,通過學習先哲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涵養和智慧,激發學生憂國憂民報效國家民族的情懷;通過學習中西方先進文化,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從而實現文學素養人文質的同構,塑造學生的健全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