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素質提升及自學能力培育
時間:2022-09-08 11:45:10
導語:語文素質提升及自學能力培育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提高學生語文素質不可忽視的前提.葉圣陶先生說:“教育是什么?往簡單方面說,只須一句話,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從葉圣陶先生這段話中,我們不難看出培養良好習慣是何等的重要.所謂語文素質,就是聽、說、讀、寫的基本能力.要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就必須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而在培養能力的過程中,忽視了對學生良好習慣的培養,語文素質的提高就變成了一句空話.所以,大綱把“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歸結為教學目的的一個內容.多年的教學實踐使我們知道只有重視學法指導,讓學生掌握學習方法,自己去進行語文學習的實踐,形成自我獲取知識的能力,形成習慣是語文教學改革的著力點。
要提高語文素質,必須重視學法指導和自學能力的培養.自學能力是一種綜合能力,是在較長時間的實踐過程中形成的,而掌握學法又是形成能力的前提。因此,必須注意三點:一是學生獨立實踐的長期性.我們要確立正確的學習觀點,切實弄清楚,學生不是裝知識的容器,而是學知識的主人。他們不僅要有知識,而且更重要的是掌握學知識的方法。比如在識字,閱讀中我們提倡教、扶、放.目的是今天的教是為了明天的不教;今天的學,是為了明天的運用.二是隨機性.隨機性就是隨著教學過程及時點撥滲透學法.如,引導剖析課題后隨即追問一下,“從本課的課題中你了解到什么”,經常這樣就能使學生逐步把握“從課題了解內容,把握中心,理出層次,搞清體裁”等有關學習方法.在分段與歸納段意的訓練中,我們不僅讓學生說出段落起止及段意,而且還要要求說出其分段和歸納段落大意的方法.在分段時要教給學生分段的規律,在總結段意及概括中心思想時要教給學生歸納段意、概括中心的方法.這樣學生逐漸養成自學讀書的良好習慣,提高語文素質。三是遞進性.自學能力的形成有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因此,應根據不同年級提出不同要求,進行有序的訓練。如一年級要求說寫完整話的訓練;二年級要求句子間連貫的訓練;三年級要求說寫片段,以及進行先說后寫,說寫結合的訓練。在分段訓練的梯度上要求由淺人深,形成一定坡度,由概括自然段段意到分好結構段歸納段意,教師要教給方法,最后形成分段寫段意的能力和習慣.自學能力的培養,決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辦到的,凡能力都是通過反復多次實踐形成的.由此看來,培養良好的自學能力必須貫穿語文教學的全過程。如:聽話,寫話,閱讀,作文的過程.下面就談談對不同年級不同類型自學能力的培養.
一、低年級側重提高聽話,說話,觀察的能力
問:小猴子來到什么地方?它看到了什么?怎樣做的?心情怎樣?結果呢?每幅圖都抓住了這個觀察順序,學習起來就容易多了.養成了良好的觀察習慣,對學生客觀認識事物大有益處.聽話能力.聽話是小學生獲得知識的主要途徑,會聽是會說會寫的前提.因此,從小學生人學開始,教師就應該嚴格要求學生注意聽別人講話,尤其是教師講課對學生的注意力一定要集中,認真聽講。聽后不明白的問題向教師發間.長期下去學生就會一聽就懂,使學生不知不覺地養成了良好的聽話習慣.說話能力.說話是寫好話的前提.只有會說才會寫話.低年級的看圖說話,通過看圖先讓學生說出圖上畫的是什么?在什么地方,他們干什么,表情如何.遵循的原則是由淺人深,由易到難.并且教給學生看圖方法,由上到下,由遠及近,由前到后,由左到右.觀察要抓住主要人物.對學生的學法指導有力,就利于學生實踐,能力自然就會有所提高,觀察能力.如果一個人平素有良好的觀察習慣,那么他認識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肯定強.中外歷史上著名的科學家、發明家,如牛頓、愛迪生、魯班,都很善于觀察。他們都是看了生活中的某種自然現象,產生了豐富的想象,從而激發了巨大的創造熱情.對于小學生,從小就應當注意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那么觀察能力就會逐漸提高.在課內學習看圖學詞、學句、學文時就應該教給學生觀察方法.從整體到部分再到整體.觀察時,要按一定順序,而且要邊觀察邊思考,再展開聯想.如在教一年級《小猴子下山》一課,書上有五幅圖,只要教師教好第一幅圖的觀察方法,下面幾幅圖學生就會自己很好地觀察出來,再理解課文內容就不難了.在觀察時也要教給學生看圖方法.如:
二、中年級側重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逐步提高自學能力
隨著學生識字量的增加,知識面的擴展,到了中年級就應側重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中年級重點是段的訓練.這樣就要教給學生學段的方法.《珍貴的教科書》第二段,按如下程序引導學生去學段.①這段共有幾句話?②每句各是什么意思?③哪些話之間的關系比較緊密,緊密的句子形成了段中的層.④歸納一下這段要說的意思是什么?這樣,我們便在引導學生理解段的過程中很自然地滲透了學段的方法.我們可以引導學生用學習這段的方法去學習其它幾段.在教學實踐中還要把教師的點撥與學生獨立探索統一起來,科學地處理好主導和主體的關系.應給學生充分的‘自由’,讓他們八仙過海各顯神通,鼓勵各自采用不同方法去學習段落。讓學生的自學能力逐步得到提高.只要教師讓學生在大量的閱讀實踐中反復練習應用,久而久之,自然就會形成習慣.這種良好的習慣是提高學生語文素質最重要的保證.
三、是高年級側重培養自讀,自寫習慣
隨著年級升高和學生的各種能力也相知評儲應年高備量的增加,這個時期,教師應在低年級自學能力的基礎上,強化對學生自學習慣的培養二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我們要想讓學生從小就拋掉未來文盲的帽子,就應該在語文教學中以自學為主線,課堂上凡是學生自己能做到的,教師決不包辦代替.老學生自己在大量的閱讀實踐中親自動腦毒動手、動口,從而達到自能讀書的目的.:首先應教給學生抓住教寫作特點的方法.每篇課文都有它的寫作特點,抓住這些特點進行教學,有利于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例如《落花生》一文是一篇重點非常突出的課文.要根據單元訓練的重點,教學中采用特定的教學方法,去引導并教給學生抓住文章重點的方法.(l)這篇課文從形式上看,詳略非常分明.即詳寫的內容就是文章的重點,也就是說種花生和收花生是略寫的.而過收獲節是詳寫的,是文章的重點.(2)從課文的內容上看,吃花生與談花生相比,談花生的內容與中心密切相關,則為重點內容.(3)從寫作目的上看,贊花生和學花生相比,其文章的寫作目的是學花生,即是‘贊’為‘學’服務的.因而學花生是文章的重點.通過這種層層深人的分析,使學生學會抓住文章重點的方法,對最后揭示作者是怎樣借物喻理的寫作方法就比較容易理解了.其次,要精心合理設計板書.
讓學生通過板書去深人理解課文內容.對課文深人理解以后,才能對文章的內容有所認識,才能抓住文章的中心.在教學中,板書設計至關重要,它不僅有助于學生深人理解課文內容,還可以從中理解作者思路,另外,教師還要在講讀課文中進行準確恰當的歸納和概括,并指導學生回憶歸納本課的學習方法,使學生理解掌握自己的學習過程,并把學到的知識,方法進行系統化的歸納.如在教《再見了,親人》一文時,在教完第一段后,讓學生回憶和歸納我們用什么方法學習的第一段,經歸納概括后教師給予肯定,并讓學生用學習第一段的方法,自學第二段.而且還要培養學生在課外也能自覺地學習各種課外讀物,自覺完成作業,自學預習新課.
預習,本身就是培養自學能力的有力措施.預習時,要注意培養思考習慣,也就是讓學生自己動腦筋學習獨立思考問題,從思考詞句到思考內容,從提出不懂的問題和思考問題,教師利用布置預習一和檢查預習的機會,教給學生怎樣提出問題和思考問題,使學生逐漸養成思考的興趣和習慣.大綱對培養學生學習習慣的要求是非常明確的,因為習慣的早期培養,對人一生的發展極為重要.一種好的習慣,就能造就一個人;一種壞的習慣,就會毀掉一個人.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用法.在具體教學中用什么方法,不能機械地套用一種固定的模式,也不能作統一規定.在小語閱讀教學中,教給學生學習方法是完全必要的,“教是為了不教’,“書越讀越薄”,其含義就是教給學生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這不僅是現代教學的需要,也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只有教師認真抓學法,就能使學生掌握學法,在提高自學能力和思維能力方面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 上一篇:提升學生語文素質的看法
- 下一篇:英語有效課堂技巧闡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