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素質培養策略分析

時間:2022-07-04 09:40:47

導語:語文素質培養策略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語文素質培養策略分析

摘要:目前的語文教學在培養學生的語文素質方面存在著較大的缺陷。對語文應試教育在學生語文素質培養中產生的弊端進行了剖析,結合社會對高素質人才的要求,提出了語文素質培養的實施策略,并對實施教學的語文教師提出了具體要求。

關鍵詞:語文素質;培養;策略

語文是一門重要的基礎學科,既有工具性、交際性等實用性質,又有信息貯存和傳遞的載體性質。此外,語文還肩負著繼承和弘揚祖國優秀文化、傳播人類文明的重要責任。因此,語文的學習和應用都應當突出對語文素質的要求。

一.語文應試教育的弊端分析

我們目前推行的語文應試教育,使語文教學過于專注散亂的語文知識點的記憶、文本模式化的解讀及肢解式的分析、八股式的寫作訓練等內容。語文考試題目的設置,也過于龐雜,沒有突出對語文素質考察的要求。這就造成了學生在聽、說、讀、寫等語文基本素質方面嚴重欠缺。比如,目前大多數的學生,寫不出一篇像樣的文章,說不出一段清晰明了的話語,表現出來更多的是詞不達意、條理不清,更談不上優美與動人。每一位語文教育工作者都應當反思,語文教育教學出了什么問題?語文教育教學如何在培養高素質、復合型人才方面發揮應有的作用。眾所周知,我國當代教育教學理論源于前蘇聯,至今未能擺脫其影響。其中凱洛夫主編的《教育學》,對我國的教育理論和實踐產生過很大的影響。在教學方面,凱洛夫強調,課堂教學是教學工作的基本組織形式,教科書是學生知識的主要來源。這種提法,囿于當時條件的影響,是有進步意義的。但現在看來,并不完全適用于語文教學。師生間的教學過程如果過于局限在課堂,難免將學生與現實生活隔裂開來,學生學的東西也就脫離實際,難以在生活中加以運用。學生在課堂上學習的東西,主要用來對付考試,是造成學生語文基本素質較差的重要原因之一。其次,強調教科書是學生知識的主要來源,也有缺陷。語文課本的確精選的都是古今中外的名篇精品,可謂營養豐富。這些營養雖然很全面,但充其量都是各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就那么薄薄的一本,到處蜻蜓點水,不能算作主食。沒有主食,單靠營養元素,就難以擁有強健的身體,更談不上素質了。目前,學生的課業負擔很重,語文也不例外。語文作業很多,但多而不精,很少顧及到語文素質的培養,有的只是單調的重復和一些莫名其妙的問題。學生做語文作業,如墜云霧之中,有很多蒙和猜的成分在里面,也沒有興味,對語文學習的反感也就再正常不過了。

二.語文素質培養的理論與現實依據

語文教學要改革,要培養學生的語文素質,作為語文教育者,應首先將一些落后的語文教育教學的觀念和方法,從自己的大腦中清洗出去,轉變自己的觀念,勇于除舊立新。但是,對應試教育的種種弊端認識比較深刻,不等于我們對語文素質教育就有了清晰的認識。在除舊立新的道路上,勇于實踐值得褒獎,如果“盲人騎瞎馬”亂闖一通,只會從一個誤區步入另一個誤區,不會有理想的效果。什么是語文素質呢?首先要弄清楚素質的含義。素質一般是指一個人在社會生活中思想與行為的具體表現,一般包括:文化水平的高低;身體的健康程度;思維能力和對事物的洞察能力;管理能力和智商、情商層次高低;職業技能等綜合體現。與應試教育區別在于,素質教育要求學生隨著年齡的增長,知識、社會經驗、心智發育以及工作能力等方面,達到一定的社會要求。比如,在身體方面,體現為身體的正常發育和體質的增強;心理的發展,包括感覺、知覺、記憶、思維、情感、意志等方面的發展,要能滿足社會需求和個人幸福生活的需要。應試教育的弊端,從根本上講在于片面強調了知識的增長,忽視了經驗的傳承,忽視了實踐能力的發展,忽視了社會的要求,也忽視了學生自身的合理發展需求。一般來講,一個高素質的人應具備以下六個條件:一是要有比較廣博而扎實的科學文化知識;二是較強的實際工作能力及對新環境的適應能力;三是較為廣泛的藝術修養;四是健康的體魄;五是較為完善的道德情感、道德理念和道德行為習慣;六是較強的意志品質和社會責任感。這些方面,通過目前的應試教育是難以實現的。作為教育工作者,應該明白教育的目的是培養有益于社會發展的高素質人才,往低了說,是培養合格的國家公民,而不是以得到高分為目的。在目前的人才選拔和任用制度下,應試教育是不可避免的一種選擇。因此,目前提倡的素質教育并不是完全摒棄傳統的應試教育,而是在素質教育理念的指引下,盡量剔除應試教育中不合理的成分,減少其負面影響。使教與學的過程、考試考核的內容、考試考核方法等更加符合素質發展的要求。

三.語文素質培養的主要辦法

下面結合語文教學的實際情況,談一談語文素質培養一些具體實施辦法。1.語文素質教育應致力于發展學生的語文實踐應用能力。這種能力首先表現在閱讀上,現代社會的一大特點就是信息量大,信息轉換比較快,閱讀效率就成為閱讀能力的一個重要標志。有這樣一個公式:閱讀效率=閱讀字數/閱讀時間×理解力,可作為評定閱讀能力的一個依據。其次,要善于從資料中快速篩選要領信息,并判斷這些要領信息的價值,以及這些價值的使用方向。2.語文素質教育要注重思維訓練。眾所周知,“語言是思維的外殼”,思維訓練也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內容。語文的思維訓練不同于數字思維訓練,語言思維是人的語言表達能力與綜合思維的關系,是通過形象聯想的模式,并伴同語感的形式,用語言承載和表現思維的過程。語言思維有兩種含義:一是憑借語言進行思維;二是語言思維通過語言符號的運行系統,使語符的音、形、義三者之間產生關聯,使大腦生成語符,并由此生成詞語、語句、語段和語篇,在這個“思”和“想”過程中,語言形成了獨特的運行特性,即語言思維特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結合具體的語言材料,引導學生進行歸納、演繹、發散、求異等思維訓練。3.語文素質教育要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語文教學擔負著提升學生文學修養,培養審美能力,鍛煉意志品質,擴大知識世界的職責。以審美能力培養為例,文學“是一種具有審美特質的社會意識形態”。[1]“文學是一種意識形態,文學又是人類的一種審美活動。文學的意識形態性與文學的審美特性有機結合在一起,就產生質變,產生了作為文學的根本性質的文學審美意識形態?!盵2]由此可見,語文教學絕不能局限于課堂及教科書,語文教師還應當廣泛涉獵,精選文學、科學、政治、歷史、美學等多方面的閱讀材料,把好的材料推薦給學生,引導學生進行廣泛的課外閱讀。4.語文素質教育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學校教育是短暫的,而人的一生都不能停止學習。語文學科具有工具課之稱,語文自學能力的高低,影響著其他學科的自學能力,影響著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因而,語文素質教育首先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叭杖兆吣苄星Ю?,時時學能破萬卷”。在語文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兩個好習慣:一是要學會觀察?!坝^察是最好的老師”,通過觀察自己的實際生活,讀“無字之書”,不斷積累社會經驗;二是勤于積累,就是通過書本、網絡、傳媒等多種途徑,廣泛涉獵新知識,擴充自己的知識儲備。不管是哪一種積累,都要按照“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方法,進行提煉,從中找到最優的資源,發揮最大的效益。

四.語文素質培養對教師的要求

語文素質教育各個環節的落實要靠老師。語文素質教育的實施,對教師的綜合素質和工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廣大語文教師積極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1.提升將教學內容序列化的能力。教師應具備很高的駕馭教材的能力,首先要能夠把語文知識進行序列化。由于語文教材是以文本為載體,字詞的基礎知識、作家作品、語法、閱讀與寫作等知識要素,都是以碎片化的形式呈現的。教師要有效地將這些知識點組合起來,進行分項教學,由淺入深、由簡及繁,這樣既能節省時間,提高教學效率,便于學生落實,也能為進一步教學掃清障礙。2.優化課堂教學結構的能力。語文素質教育應當在不增加課時的情況下實現,因而要求課堂教學必須嚴謹高效。知識點可以以模塊為單位進行規模教學;能力層次,包括識記、分析、運用、遷移等項目,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來設定。比如實施分層教學、啟發教學、學生之間的學習幫扶設計等,都可以采用科學的方法進行設計,這就壓縮了教師的講授時間,既要精講,也要精煉,對老師駕馭課堂的要求還是非常高的。3.提升自己的文學鑒賞能力。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自己應該有一桶水。在應試教育下成長起來的語文教師,在文學鑒賞能力方面還是存在著較大欠缺的。閱讀文學作品包含理解和鑒賞兩個層次。理解主要是弄懂詞義、句意以及文章的大意;鑒賞則指鑒別和欣賞文學作品的語言、寫作手法、風格特色、思想感情、社會意義等,并能給予恰當的評價。學生鑒賞能力的提高,依賴于教師的標桿作用。教師要有足夠高的鑒賞水平,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去欣賞,去評價,在熏陶中日積月累,逐步提升學生的鑒賞水平。4.提高自己的語文活動組織能力。語文活動雖然只是作為課堂教學的延伸,卻是激發學生學習熱情,提高語文素質的有效手段。教師要善于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結合學生的不同特長,組織學生編演課本劇、實地考察撰寫調研報告、召開主題演講會、辯論會、故事會等,多渠道鍛煉學生學以致用的本領。最后指出,盡管傳統的命題方式對推行素質教育有很大的制約作用,但命題考試作為一種測試手段,不會被廢除。推動推動語文素質教育困難重重,教師應該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本著對學生一生發展負責的精神來實施素質教育。同時還要在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中,找到一個恰當的平衡點,才能在推進素質教育的過程中獲得支持。

參考文獻

[1]童慶炳:《文學概論》,武漢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60頁。

[2]童慶炳:《文學概論》,武漢大學出版社,2000年4月版,第80頁。

作者:季春元 單位:湖北中醫藥高等??茖W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