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散文閱讀指導論文

時間:2022-05-13 08:35:00

導語:語文散文閱讀指導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語文散文閱讀指導論文

[內容提要]高中散文教學對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提高有著重要的作用,在高中階段使學生掌握終身受益的閱讀技能,養成良好的習慣,提高閱讀理解和鑒賞能力是每一位語文教師職責。本文著重從理清思路、把握文眼及朗讀、品味方面論述散文教學中所應關注的問題。

[關鍵詞]閱讀思路文眼品味

[問題的提出]高中語文新教材和語文讀本的使用,改變了長期以來語文教材的面目陳舊、文學味不濃的現象,使文學作品比重在教材中超過60%,并且新增加一些名家的散文,如錢鐘書、史鐵生、史懷澤、馮友蘭、李樂薇、汪曾祺、宗白華、韓少華等人的散文,拓展了學生學習的范圍;互聯網的開通,為學生開啟了新的求知窗戶;高考散文閱讀題又以達18分的賦分值,吸引了眾多學子的眼光,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理論依據]1、《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發展是課程實施的出發點和歸宿。2、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換句話說,獲得知識的多少取決于學習者根據自身經驗去建構有關知識的意義的能力,而不取決于學習者記憶和背誦教師講授內容的能力建構主義提倡在教師指導下忽視教師的指導作用,教師是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而不是知識的傳授者與灌輸者。學生是信息加工的主體、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被灌輸的對象。學生要成為意義的主動建構者,就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從以下幾個方面發揮主體作用⑴要用探索法、發現法去建構知識的意義⑵主動去搜集并分析有關的信息和資料,對所學習的問題要提出各種假設并努力加以驗證⑶盡量和自己已經知道的事物相聯系,并對這種聯系加以認真的思考。[4]通過創設符合教學內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舊知識之間聯系的線索,幫助學生建構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5]教師應在可能的條件下組織協作學習(注①)

閱讀是一種技能,要養成這種能力,需要經歷一個自覺鍛煉和訓練的過程。散文閱讀的重點在于文本,要引導學生走進文本,與文本對話,因為“閱讀是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的重要途徑。”但是“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的多重對話。”“教師要為學生的閱讀實踐創造良好的環境。”“教師的點撥是必要的,在不同類型文本的閱讀應有所側重”。(注:②)所以,在散文閱讀教學中進行理論指導是很有必要的。了解這一文學體裁的基本特征以及主要表現手法,才不會陷入無序化、低效閱讀的泥潭之中。在課題實驗中,指導學生走進文本,學會整體感知文本內容,理清思路,概括要點,理解文本主要內容,關注作者所抒發的情感及穿透的人生哲理。了解渲染、襯托、鋪墊、象征、對比、以小見大、先抑后揚、托物言志、前后呼應等表現手法,學會鑒賞、評價文章的優劣得失等。

一、理清文章思路

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總是有一個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由一般到具體的過程。根據寫作意圖和表現主旨的要求,如何選擇組織材料,如何使寫進文章的材料條理化、有序化、整體化,這都要作通盤的考慮、妥當的安排和周密的布置,這一思維的過程就表現為文章的思路。宋人陳師道認為:“讀書如禹治水,知天下脈絡。”閱讀文章,實際上就是盡可能沿著作者思維的軌跡再走一遍,從而達到更深刻、更有條理地把握文章謀篇布局的目的。

文章的思路通常表現在文章的取材、線索、順序、開頭、結尾、過渡、照應、段落層次的關系等方面,理清文章思路可以從這些方面入手。例如,散文通常都有敘事、抒情、寫景的線索,抓住線索就等于把握了文章意脈。從文章結構看有總分式、承接式、并列式、遞進式等結構形式,理出結構層次,思路也就清楚了。通常是從各段內容的綜合歸納入手,有主句的段,把主句畫出來,內容相近的段落可以合并概括。議論性的文章講究觀點和材料的關系,閱讀時要注意分析推理過程和各部分之間的邏輯關系,注意畫出各段的中心句。沒有中心句的段落,要歸納出每段的要點,從而了解作者思維流程中的每一個凝聚點。不同的文章,思路不同,閱讀時理清思路的方法和途徑自然也不同。加強這方面的訓練,對提高我們把握文章的準確性、深刻性和條理性是很有益處的。

例如:2000年高考《長城》,不妨這樣把握文章的思路,由現實到歷史到現實,采用“總—分—總”結構,抓住語言標志“所以我說你是一卷凄婉的歷史,長城!……所以我說你是一個文化愚鈍的標志,長城!……所以我說你又是民族封閉的象征,長城!對現實的評價:“現在你又敞開胸襟……顯得十分開放,十分自信。”又如:2004福建省高考19題,請概括指出作者在文中寫了哪幾類人的命運。從第三段中的“你也能借此揣摩出這主人的命運”,再從標志性詞語,“更進一層,讓我們來想象作書主人的命運……”以及第2段“至于……的文士”,由標志性詞語“更進一層”、“至于”可以看出行文的思路。

二、把握文中關鍵語句,點出“文眼”

一般說來,一篇文章中的關鍵語句總是有表征可循的。從內容上看,要抓住能揭示文章題意、主旨的語句,抓住每一個段落中那些能概括段意的語句。從表達方式上看,要注意文章中那些直接抒情或間接抒情的句子,注意那些發表議論的語句。從結構上看,要注意領起后文或收束前文的語句,前后呼應,承上啟下的語句,有重要指示代詞的語句,位于全文或全段開頭、結尾處的語句等。從修辭上看,要注意那些運用了比喻、反問、排比、象征等手法的語句以及語意比較含蓄的語句等等。

文章中最能顯示作者寫作意圖的詞語或句子叫“文眼”。“文眼”是窺看主題思想的窗口,理清全文脈絡的筋節,掌握文章各部分相互聯系的關鍵。清代學者劉熙載說:“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則后者必顧之,在篇末則前者必注之,在篇中則前注之,后顧之。顧注,抑所謂文眼者也。”也就是說,文眼是文章的精神凝聚點,能點出文眼,就是讀懂文章的一個標志。點出文眼的主要方法有:

1、文眼往往有極強的概括力。找出文中的總結句,就容易點出文眼了。如郁達夫在《故都的秋》中“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這“清”“靜”“悲涼”,便是故都北平的秋在作家意念上的總投影,它構成了文章的基調和底色。這種“清、靜、悲涼”正是故都秋的特色,是作者著力表現的東西。一片飄零的槐葉能打動情意,幾聲秋蟲的哀鳴更足以牽動心魄,這種深遠的憂思和孤獨者的冷落之感,正是郁達夫當時的心境。由于在客觀事物的描繪中融入了作家的情緒,自然要覺得落寞和悲涼,和故都北平一樣,作者的感情也蒙上了一層淡淡的秋意。郁達夫用他的情感繪出了一幅細膩深沉的主觀意境圖,它構成了文章的骨架。讀者可在對秋色、秋味、秋的意境和秋的姿態的體味中,感受作品美的力量,“一切景語皆情語。”正如郁達夫自己所說,在散文中“總要把熱情滲入,不能不達到忘情忘我的境地。他筆下的自然景物——秋味、秋色、秋的意境和姿態就成為“皆著我之色彩”(王國維語),籠上了一層深遠的憂慮和冷落之情。這就是以情馭景,以情顯景的寫景抒情。

2、文眼往往是在全文的中心段中出現,找出文中的中心段,也容易點出文眼。有的在篇首,有的在篇中,有的在篇末。如《胡同文化》按照課文由表及里的行文順序和由簡易到繁難的思維規律,讓學生先閱讀、分析、討論前半篇課文的段落大意,后逐段概括它們的要點并進行整合。

第一段的中心句是“大街、胡同都是正南正北、正東正西”“把北京切成一個又一個方塊。這種方正不但影響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響了北京人的思想”。

第二段中心句是“胡同的取名,有各種來源”。

第三段寫胡同的寬窄、多少大。

第四段為讀者描繪了胡同的安靜。

第五段的關鍵句是“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態”。

第六段的主要意思不是第一句“胡同文化是一種封閉的文化”,而在第二句“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遷,不大愿意搬家”,因為本段下面的材料都是寫北京人不愿“挪窩兒”的。“安土重遷”只是“封閉文化”的一種表現,并非惟一表現,這可以從下面的段落中找到根據。

第七段寫北京人追求住家要“獨門獨院”,其本質也是自我封閉,他們寧愿把自己關進比胡同更小的盒子一般的四合院里。

第八段從物質生活方面寫北京人的封閉文化。他們滿足現有的一切,拒絕外界事物到了固執的程度,說“北京的熬白菜也比別處好吃”,同樣寫出北京人的易滿足。

第九段寫了北京人在政治方面的封閉,他們生為“民主運動策源地”的“民”,卻對民主運動漠然視之,其思想本質仍是滿足于現有的生活。

第十到第十二段對“胡同文化”的封閉性質作更深入的剖析,指出其精義是“忍”。封閉的胡同文化所期望的是一種低水平低層次的心理滿足,當這種期望的水平或層次被人為地不斷壓低時,滿足會變得愈來愈不容易,這時“忍”就成了維持這種文化不可或缺的心理基礎。在這三段中,作者各選取一個典型材料來表現“忍”。所以說它們典型,是因為這些材料都是通過北京人在忍無可忍的情境中逆來順受忍氣吞聲,來暴露正是“忍”在支撐著胡同文化。

最后三段(第十三至十五段)寫了胡同文化的發展趨向,隨著胡同的衰敗、沒落,胡同文化也在走向消亡。這個層次的難點在于對作者感情的把握,應該說,有著悠久歷史的胡同文化曾長久地體現著北京市民的生態和心態,它的衰落確實帶給了作者悵惘和憂傷。但是,作者更看到了胡同文化已經走完了它的生命歷程,向它告別是時代的要求。

全文的意思大致如下:以封閉保守為表現,以“忍”為精義的胡同文化,曾長期支配北京人的生活和思想,現在這一切正在不可逆轉地走向過去。

在完成上述學習的過程中,應注意引導學生總結概括要點的規律,如勾畫關鍵語句、從具體材料中分析寫作意圖等等。

(3)抓感情的凝聚點。作者的感情總是會在文中一處凝聚在一點,尤其是散文,這一點是感情的鋪展,找到了這一點,就是找到了文眼。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反映了作者淡淡的喜悅。作者這一心情,從篇首的“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一句中,已微露出來了。作者的感情也正凝聚在這一點上,它是全篇的文眼。

(三)朗讀、品味文章的語言

言為心聲,文如其人,文章是作者思想認識水平和人格修養的體現。不同的作者,生活在各自的時代和社會環境中,各人的先天稟賦有別,后天閱歷不同,因此才識、性情、氣質就有高低、深淺、剛柔、雅俗、文野、曲直等等區別。寫出來的文章就形成了不同的風格特點。語言表達的特色,就是這種風格特點的一個重要標志。例如,同是現代散文,魯迅的深沉洗練,茅盾的沉穩勁健,朱自清的溫靜典雅,葉紹鈞的質樸練達,孫犁、老舍的清新明快,林語堂的閑適從容,錢鐘書的幽默曠達,徐志摩的濃麗華美……風格各異,異彩紛呈。閱讀中辨析文章語言表達的特點,揣摩不同的語言風格,品味其中的意蘊,那是一種美的享受。

閱讀散文想要在樸實自然的語言中讀出蘊含的豐厚的底蘊和雅致的趣味,首先就要重視朗讀。朗讀是初步感知散文語言理趣之美的最好方法。它能將學生的情感與作品的情感積極交融,產生強烈而深厚的情感反應,進而深入體味文章豐富的內涵。如朗讀“虎嘯深山,魚游潭底,駝走大漠,雁排長空”這種整齊的句式就能把感情抒發得酣暢淋漓,有一種詩韻美。朗讀“廿四橋的明月,錢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涼霧,荔枝灣的殘荷等等,但是色彩不濃,回味不濃。比起北國的秋來,正像是黃酒之與白干,稀飯之與饃饃,鱸魚之與大蟹,黃犬之與駱駝”這種工整中有變化,在變化中有整齊,長短錯落,曲折回旋,波瀾起伏的語言,也是一種享受。

當然,教師要有意識地對學生的朗讀實施點撥與指導,從具體的語言文字出發,把握其韻律,體悟其意象,注意語音停頓、感情重音、高低強弱、輕重緩急、邏輯重音,感受語氣、節奏、情感、韻味,反復誦讀,反復體味。只有入情入境反復吟誦,使文章如出己口,如出己心,情趣和韻味才能產生。比如品讀《荷塘月色》一文描繪的那幅綠葉田田、荷花朵朵、清香縷縷、月色融融的清新美麗的景象時,我就要求學生通過朗讀體會那淡淡月色下荷花的飄忽,那水氣葉色月光交相雜糅的朦朧。朗讀前可先讓學生體會該怎樣讀,才能正確把握意境,討論后再明確:語氣要舒緩,語調要適中,停頓要合理,這與作者想排遣心中煩惱,月夜獨游荷塘,陶醉于美景中的情境相吻合。讀重疊詞,就要讀得輕緩舒徐,音律要更協調。但是語調中不能帶有壓抑和沉郁,更不能太活潑輕快。感情重音的把握還應落在文中那幾個富有極強表現力的動詞上,讀出動作出現的過程美,體會其無可替代之效。運用了比喻、擬人、通感等修辭手法的語句,更要細心品讀安謐、恬靜、柔和、朦朧之美及作者已陶醉其中的那種細膩的情感。

朗讀只能是品讀語言的最初階段,要想深入品味,就須透過語言文字,讀出其豐富的內蘊。有的同學會有“讀其文,會其意,何必咬文嚼字”的消極想法。因此教師首先要幫助學生養成閱讀散文仔細玩味的好習慣,只有認真品味,才能讀出新鮮而真切的情趣來。有的文章較深,語言含蓄而不直露,在字面意義中還蘊含著某些深層的意義。如:《燈》中“我的心常常在黑暗的海上漂浮,要不是得著燈光的指引,它有一天也會永沉海底的”一句中的“黑暗的海上”“燈光的指引”“永沉海底”的含義頗豐,閱讀時就要仔細品讀。但有的文章深入淺出,一讀就懂,似乎沒有疑難,往往會忽視對語言的深層品讀。而《荷塘月色》中的第一段“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帶上門出去”的“帶”就值得玩味,一則與全文寧靜氣氛相一致,同時也道出自己的淡淡憂愁,“恰到好處地表達了文章呈現的這種主客觀情境”,蘊含“輕柔”“隨意”雙重意味。愛子即將入睡,妻子正“迷迷糊糊地哼著眠歌”:容不得發出任何響動。(注:③)又如:《我的空中樓閣》“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點”這一比喻用得如何?“按一般的審美習慣,人臉上長痣并不雅觀,但世人又稱女人臉上恰到好處的痣,如眉間痣、眉梢痣、嘴角邊的痣為‘美人痣’。故作者先用痣來形容小屋。”(注:④)寫出小屋的玲瓏之美。一部作品不是簡單的東西,而是交織著多層意義和關系的一個復雜的組合體,是一個符號和意義的多層結構。因此深入淺出的文章,言簡意豐的語言,要知其“深”,知其“豐”,就必須在理解字面意義的基礎上,細心玩味。只有不脫離文本的教學才是真正的語文教學。因此,作為以本色語言感染讀者的散文,更要重視語言的品讀。當我看到學生時而聲情并茂朗讀課文,時而抬頭凝視若有所思,時而微閉雙眼輕輕搖頭時,就知道他們已愛上散文那聽之有聲,嗅之有味,視之有形,觸之有感,品之有味的語言了。

總而言之,散文的閱讀是一種積極的審美活動,高中散文“還要通過多種途徑提高鑒賞能力。”“文本的閱讀當然是最主要的途徑。”另外也可“采用多媒體教學輔助手段,幫助學生感受和理解作品;提供必需的作家作品資料,或引導學生自行從書刊、互聯網中搜集有關資料,豐富對作品的理解。選擇作品可以按作品按時代,也可以按作家、題材、風格、文體等分類組合,由此及彼,由點到面,由分到合,或把握共同特征,或比較不同特點。”(注⑤)

參考文獻:

注①:何克抗《建構主義—革新傳統教學理論基礎》/Expert/HEKK/jiangouzhuyi-gexinjichu.htm

注②: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第16頁,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制訂人民教育出版社

注③:(上海/郭晉芳《荷塘月色》詞語品味點滴,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04.10第52頁)

注④:《中學語文教材中的中外文學作品鑒析》第48頁張宏梁著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

注⑤(方智范《關于詩歌與散文選修課目標的問答》,《語文建設》2004第7---8期第10頁)

《頂尖高考語文》第78—79頁,85—89頁,福建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