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閱讀教學思考論文
時間:2022-05-13 08:48:00
導語:語文閱讀教學思考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閱讀教學應是學生潛心讀書的過程。
閱讀教學應是每個學生潛心讀書,獲得個人體驗和獨特感受的過程。因此,每篇課文都應讓學生無分地讀,讓學生以讀為手段在書中“走幾個來回”,讓學生在潛心讀書中,進行認讀、體悟、融情、碰撞和思索。如何讓學生“潛心讀書”,針對當前“讀”的現狀,筆者再談幾點思考。
(1)潛心讀書中,要適當領讀和范讀。領讀和范讀不僅能激發學生讀的興趣,降低學生讀的難度,而且領讀和范讀時,教師全身心地投入到課文的情境之中,聲情并茂地讀,潛移默化中不僅聲入學生之耳,而且情入學生之心,這樣的讀是一種幫助學生對語言的感悟和理解的過程。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反復朗讀,學生就能漸漸形成語感,漸漸學會把握語句的邏輯停頓和情感,并通過朗讀把自己的感悟表達出來。
(2)潛心讀書時,要側重于悟讀。應該讓學生走進課文呈現的情感世界,引導他們用真切的感情品味課文,感受文中美麗的情境,進而用深切的情感朗讀課文。如一位老師在指導《鳥的天堂》中“翠綠的顏色明亮地在我們的眼前閃耀,似乎每一片樹葉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一段的朗讀時,針對一些同學把“顫動”一詞作重音重讀強調的現象,教師作了引導:“同學們剛才讀得不錯,不過請大家再讀讀這句話,想象一下,這是一幅怎樣的情境?是什么在顫動?這樣重讀‘顫動’是否符合這樣的情境?”在學生想象到這一句話所表現出來的情境,感受到“生命的輕微的顫動”后,教師又不失時機地說:“同學們,請你們帶著這種感受邊想邊讀。”結果,很多同學不由自主地讀“顫動”前作了一個稍長的氣息停頓,再輕讀’‘顫動”,其效果不言而喻。
(3)潛心讀書要有目的和層次。讀,要有一遍又一遍的目的,要有一遍又一遍的效果。讀的訓練要有層次,即體現由生到熟、由不理解到理解的過程。比如:一位老師在教《一夜的工作》時,自始至終貫穿讀,每讀一次都有不同的要求,引導學生去思考、分析,效果很好。
二、閱讀教學應是學生、教師和文本之間對話、交流的過程。首先,要給每個學生充足讀書的時間、自由思考的空間。著名特級教師支玉恒在執教《西門豹》時,一開始,就提出了以下幾個問題時讓學生思考:1.讀了這篇課文你心里痛快不痛快?2.讀了這篇謀文你心一中佩服不佩服讀了這篇課文你心中有沒有憤恨74.讀了這篇課文你心中有沒有何情?5.課文中有沒有什么使你覺得奇怪的?然后用半節課的時間放手讓學生自主讀書。幾個I,p7題直接問在學生的內心感受上,把學習謀文與學生的情感聯系了起來,使學生不再是冷峻的“讀者”,而是事件的參與者。更重要的是這樣的提問為學生提供了一個思索、感覺、體會幾的空間,一個情感、思維自主感受和發揮的余地。其次,開展有效的對話和討論。師生合作、生生合作是對話、交流的主要形式。對話可以是學生與文本、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老師兩兩之間的對話,也可以是文本、學生、教師三者之間的對話。可以就閱讀理解的,或者情感思想的,也可以是多數學生共同感興趣的問題以及大家提出的“疑”或“惑”,展開對話和討論。在對話、交流的基礎上,實現積護的、有效的學習。需要指出的是,在對話、交流過程中,可以進行討論,甚至爭論。但教師一定要加強調控vJ、導,避輕就重,不能只圖形式上熱熱鬧鬧,不講實質效果。一定要使學生學有所得,而且逐漸學會學習。
三、閱讀教學應是學生自我建構的過程。閱讀教學的自我建構是建立在學生對文本閱讀理解墓礎之上的,因此要讓學生充分地感受、體驗和理解,要讓學生“有所感悟和思考”。再有,可以通過創設情境,加深理解。語文再現生活是通過理解、想象、體會來實現的,是與讀者已有的生活經驗產生鏈接的結果。通過創設情境,豐富學生想象,能幫助學生理解課文,體會課文意境,領會人物的內心世界,特別是對引導學生語言表達,積累規范語言。要實現有效地自我建構還要強化課內外結合,拓寬語文學習和建構的渠道。面向生活,建立開放的語文學習新體系是語文新課程的重要理念。閱讀教學過程中的自我建構還包括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自我建構。語文是有生命的,語文的生命融入主體參
與下的不斷生成的語境和流動的語流之中。閱讀教學過程是在這樣的活生生的動態的語言環境中進行的。回歸生命,回歸主體,回歸生活是語文新課程的重要理念,閱讀教學應該成為學生了解社會、體驗生活、感受幸福、表達自我、溝通學生與世界交流的過程,讓學生在感受、體驗、交流中,實現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構建和提升。
- 上一篇:加強和改進社區黨建工作思考
- 下一篇:語文閱讀教學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