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課外閱讀論文
時間:2022-05-13 09:52:00
導語:學生課外閱讀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反思篇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老祖先早就形象凝練地道出了關于閱讀的要義——我想無論如何,在教書先生的學堂是破不了萬卷書的,唯有在學堂外也即今天的課堂外才有可能去讀成千上萬卷的書,也才能達到“下筆如有神”的境界。“學生自發的課外閱讀興趣有助于作文能力的發展,增加課外閱讀比增加經常性寫作訓練對幫助發展學生作文能力更有效。”這是美國的斯迪芬·德·克拉森教授通過對寫作與課外閱讀的關系進行長期調查和研究后在其《作文:研究,理論與應用》一書中提出的觀點。與中國古人不謀而合,英雄所見略同。然而我們既丟掉了優秀的傳統,也沒有借鑒外國學者的先進理念,卻走進了講課文講作文“唯講是上”的死胡同,在“講”的泥潭中越陷越深。
具體看來,對課外閱讀的忽視直接導致了學生學習語文的兩大硬傷:無趣和貧乏。“語文天然是與生活聯系在一起的,語文是反映生活又反過來服務于生活的一種工具。現在有一種現象,在‘應試教育’影響下,家長和學校都把學生束縛在教材中,不鼓勵學生課外閱讀,孰不知,這就切斷了學生了解生活和社會的一條重要通道,也壓抑了學生學習語文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劉國正先生的這段話十分清楚地闡明了輕視課外閱讀所帶來的嚴重后果——在閉塞中壓抑了學生學習語文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也即抑制了學習的興趣。在許多地方和學校,語文課成為學生最反感和最不受歡迎的課。愛因斯坦認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無疑為語文早早地判了死刑。學生對語文失去興趣,這正是我們長期以來不重視課外閱讀所付出的最慘重的代價。
另外,忽略課外閱讀致使學生囿于狹小的“課本”空間,成為“井底之蛙”;大多患有“貧血癥”,從而在課堂上回答問題總是同樣的答案,作文中總是同樣的思路同樣的材料,甚至是同樣的假話、空話和套話,孰不知這一惡果的釀造正是我們自身的失誤。張志公先生指出:“語文這個工具,要掌握得好,運用得好,首先必須手中握有豐富的材料,貧乏是語文能力的致命傷。古人一直強調多讀,他們認為只有多讀,才能善寫。他們不主張狹窄,主張廣博。”“多讀”“廣博”正是課外閱讀所承載的任務,要治愈語文的致命傷“貧乏”,唯一的藥方就是走進課外閱讀。
二、實踐篇
基于在語文大討論中的反思,基于對語文高考命題原則“知識點在課內,題在課外”的理解,更基于深圳學生(尤其是筆者所在學校生源為三類)因閱讀少而文化底蘊淺,因廣東白話的影響而語感差的現狀,為適應高考改革形勢,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我把抓好課外閱讀作為突破口,從1998年起在高三這個敏感的雷區大膽進行了嘗試和摸索,連續四屆高三均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績,為提高學生的語言素養(其中也包含考試能力)走出了一條希望之路。
我嘗試的方法和探究的途徑可概括為課外閱讀“五個一工程”。
一、喜愛一本雜志。推薦內容豐富、類型多樣、人文性較強、國內知名度和發行量最大的雜志《讀者》為日常讀物(也可選擇《青年文摘》《視野》《中國青年》等),并開展“讀《讀者》評《讀者》”課前演講活動,學期結束將演講稿由學生自行設計、編輯、打印、裝訂結集為作品集。每期《讀者》約15萬字,一年24期,約360萬字。
二、欣賞一個作家。買或借自己喜愛的作家作品,潛心閱讀,高三一年內讀所喜歡的作家作品不少于20萬字,加深對作家的感情,并寫出自己的體會。
三、輯錄一本《作品精選》。每周選擇抄寫一篇自己喜歡的作品,給予點評,并寫出喜歡的理由。文體不限,每篇不少于1000字。一年約有3萬字。
四、推薦一篇好文章。每周輪流由一名同學給全班推薦一篇自己欣賞的好文章,要求寫出百字左右的推薦語,印發給全班閱讀,每篇不少于1000字,文體不限。一學年全班累計有6萬字。
五、做一系列專題對比閱讀。借《語文學習》雜志上的“閱讀新空間”欄目,指導學生進行專題閱讀。共進行了如下10個專題:
1.傾心閱讀(關于讀書與人生)
2.音樂之聲(關于音樂與人生)
3.學會傾聽(關于感悟自然)
4.品讀文化雕塑(關于文人與古跡)
5.風景的再造(關于唐詩宋詞散文化)
6.最后的家園(關于環保)
7.感受奧運(關于奧運會與體育文化)
8.瘋狂足球(關于足球、球星與人生)
9.感受余秋雨
10.語言的藝術
以上每個專題各由3篇同一話題不同角度的文章組成,同中有異,異中有同,適于對比。每個專題約有6000字,共計6萬字。利用課外輔導課進行。
閱讀“五個一工程”的嘗試實驗取得了五大成果:
第一,培養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并使之養成了閱讀的習慣。在高三讀《讀者》成為學生學習生活重要的一部分,據班主任反映,在學習之余學生借讀《讀者》做調節的為最多。在調查中有50%的同學能期期必買必讀,有90.2%的同學讀完每期一半以上的文章。還有不少同學課桌上同時有幾份雜志,閱讀興趣高漲,閱讀蔚然成風。更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在選抄佳作時,有許多學生一次抄10頁以上甚至20頁,我勸他們不要因此而費太多時間,應適可而止時,他們竟風趣地說:“這是我們的權利,我喜歡,你管不了。”在學生離校前的調查中,有95.8%的同學認為經過高三一年的培養,已基本養成了經常閱讀的習慣,從而為學生終生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第二,完成了閱讀積累,開闊了視野,增強了語感能力。北師大博導劉錫慶教授強調,一個人學語言,第一是靠積累。閱讀“五個一工程”一年提供給學生的閱讀總量達到了近400萬字,有60%的同學閱讀總量達到了300萬字以上,有30%的同學達到200萬字以上,其余同學也在100萬字左右,遠遠超過了新大綱要求高中三年閱讀300萬字的要求,而在高三以前每學年的課外閱讀量在20萬字以上的只有9.85%,10萬字以下的卻有70.4%,而每學期的課外閱讀量在3萬字以下的所占比例最高,達36.6%。300萬與10萬之比是30倍,300萬與3萬之比竟達100倍,而這又是在學業最緊張繁重的高三完成的,面對如此大量的閱讀要求持贊成的同學高達97.2%,認為量有些大的只有2.8%,不贊成的為0。有85%的同學認為閱讀開闊了視野。有57.7%的同學認為增強了對文章的感悟力和理解力,是培養語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有62%的同學認為提高了分析和鑒賞的能力。著名語言學家王力先生認為“西洋的語言是法治的,中國的語言是人治的,要習得以‘人治’為主要特征的漢語文能力,積累語言素材,培養語感是一條非常重要而有效的途徑。”“五個一工程”閱讀中“讀讀—說說—抄抄—背背—寫寫—講講”的方式方法也切合了時下被語文界認同的語感培養模式。
第三,順應了教育改革,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變“苦學”為“樂學”,變“要我學”為“我要學”。以“講析”為主要特征的課堂閱讀教學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就是把學生當成純粹的“聽客”或“看客”,消磨了學生求知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五個一工程”閱讀給予學生極大的主動性,課外閱讀的性質就決定了學生本身是閱讀的主人,老師即使“欲講不休”也只能是“鞭長莫及”。無論是“喜歡一份雜志”“欣賞一個作家”,還是評《讀者》演講,推薦文章和選抄文章,都突出一個“自己”,尊重學生的選擇權,以學生自己“最喜歡”和“最欣賞”為標準,充分體現學生的個性,決不替代學生,老師只做一個組織者和參謀者。即使是“專題對比閱讀”,也是以學生閱讀、交流、討論為主。自主性不但使學生有了做學習的主人的強烈優越感,也為語文學習帶來了極大的語文空間。令人驚訝的是曾經不喜歡的魯迅成為學生的最愛,錢鐘書、沈從文、托爾斯泰、余秋雨也成了學生經常談論的作家。原先在自習課看不到學語文的狀況極大地改變為人人都在學語文,致使其他學科羨慕不已。而當高三的課外輔導課在學科安排上有沖突時,學生總是以最快最急切的聲音呼喚語文課。在多次問卷調查中,語文課總是我所任教班最受歡迎的課。
第四,高考結碩果。盡管素質教育的理念已深入人心,但高考依然是評判老師教學效果的重要標準,禁得起高考檢驗的教改實驗才能得到學校、家長和同行的認可。令人欣慰的是在進行課外閱讀“五個一工程”實驗的四年中,實驗學生的高考成績年年有進步,屆屆有突破。1999屆有4位同學突破了700分,12人在600分以上;2000屆政史地班平均分達522分,最高765分,600分以上10人,其中班級9名本科生的語文成績有7名在600分以上,是語文的受益者;2001屆政史地班均分創歷史新高達555分,理化生班的均分也比上年提高25分;2002屆理化班和生物外語班均分均達530分,較上年提高30分,創學校理科班均分新高,600分以上12人,最高725分。這些成績的取得,我想主要應歸功于課外閱讀,2000屆幾位學生戲稱自己的本科是讀《讀者》讀來的,戲言中有真意。2000屆王雁聲同學回北京參加高考,語文竟考了139分、北京市第二的優異成績(最高為140分),她說堅持讀《讀者》,愛讀余秋雨作品是成功的根本因素。由此看,以為大量閱讀、少做練習會影響考試成績的看法大可休矣。
五,提升了人生境界,強化了人文精神,真善美廣植人心。“人文精神”的失落是語文失去魅力的根本原因。課外閱讀在潛移默化中強化了學生的人文精神。以人性、人道、善良、美好為基本標尺的《讀者》作為國內最具人性、最具溫情的雜志,被讀者喻為“溫暖靈魂的陽光”。余秋雨先生這樣評價《讀者》:“它的大多數篇目,只是挖掘出了許多普通人蘊藏在心底的點滴美好;這些美好并不壯麗卻純凈得不羼雜質,因此可以一篇篇、一期期地融合在一起,組成一個獨立的精神天地;執掌這個天地的主角不是悲劇英雄,凌世超人或深思智者,而是平民百姓;平民百姓不再是呻吟者、訴苦人或抗擊者,而是心靈光亮的點燃者。”難怪學生中有80%把《讀者》選為自己最喜歡的一份雜志,人文精神的光芒使它散發出了恒久的迷人魅力。學生喜歡的作家魯迅、沈從文、錢鐘書、朱自清、巴金、托爾斯泰、哈代、莎士比亞……無不是人性的化身。10個專題閱讀所選的文章也都與文化與人生相關,學生推薦的文章大多也是向真向善向美。鐘錦云同學在《滿溪流水香》的推薦語中寫道:“柔弱的溪水尚且能不畏阻撓而勇往直前,那作為一個實實在在生活著的人的我們又有什么做不到呢?只要我們用心去把握那股沖勁,那么當深度、廣度、純熟度合并為一時,便再也沒有任何事情可以成為我們的阻礙了。”在選抄點評自己喜歡的文章時,同學們更是自由地抒發出了一些對人生的體驗和理解。“一臺破舊的冰箱竟成了夫妻二人愛的結晶,物件因為愛而有了生命,世界也因為愛而充滿生氣,只要珍惜眼前的一切,滿眼都是愛!”“文章是隨性隨心的東西,它的美需要共鳴和應和的。凡事只求不負心,不負心,便有了寧靜;而寧靜,恰是綿延的源泉。”這兩段文字分別是周家榮和鐘玉清兩位同學對《滿眼都是愛》和《缺口》寫的點評,課堂是教不出這種體悟的。在學生評價課外閱讀的意義和價值時,“有書相伴,人生不寂寞”“在閱讀中品味人生”“提升了人生的境界”選擇率高達90%,學生的所得,正是我的期望,也是課外閱讀的一種必然收獲和最大收獲。
三、啟迪篇
課外閱讀是閱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一項系統工程,要做得既讓學生樂于接受,又獲得良好的效果,從四年的實踐體會來看,以下五個問題至關重要。
第一,激發興趣是前提,養成習慣是最終目標。國際閱讀協會把“鼓勵人們養成終生閱讀的習慣而努力”作為根本宗旨。語文教學的“叛徒”——復旦附中教師黃玉峰自豪地說:“學生們愛讀書,會讀書,將來養成終生與書為伴的習慣,我的教學就成功了一半。”養成習慣的前提是激發興趣,使學生對讀書達到入迷的程度,從而自發地去大量閱讀課外讀物。中學生年齡增大,他們有強烈的求知欲,他們欲了解社會,關心天下事,要求探討人生的價值;他們課業繁重,開始人生的煩悶,欲尋求解脫,愉悅自我心情,調整生活節律;他們還想提高修養,涵養氣質。這些精神需求正是引導學生投入課外閱讀的內在有利因素。還有更直接的外在功利因素是閱讀的積累可強化語感,提高理解力,提高語文成績。只要采取科學有效的方法,充分利用積極有利的因素,就一定能激發起學生的閱讀興趣,進而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實現閱讀的最終目標。
第二,積累是首要任務。實現積累要達到三個要求。一是量要多,曾有學者將語文教學的問題歸納為“三少一多”,其中一少就是閱讀量少。新大綱要求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和高中階段學生的課外閱讀量分別要達到400萬字和300萬字,就是對量的要求。量的保證,才能帶來質的變化。二是范圍要廣,閱讀視野要開闊。劉錫慶教授提出:“經典名作和有興趣的好書,或應讀、可讀之書等,都可以盡興去讀,越多越好。”著名作家賈平凹也建議:“文學書要讀,政治書要讀,哲學、歷史、美學、天文、地理、醫藥、建筑、美術、樂理……凡能找到的書,都要讀讀。若讀書面窄,借鑒就不多,思路就不廣,觸一而不能通三。”《讀者》雜志視野的開闊和涉及領域的廣泛性是獲讀者好評的原因之一,因而被稱為“百科雜志”。三是要堅持長期性。課外閱讀主要利用課余時間,是一點一滴積累所成,“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一口也吃不成胖子。應指導學生充分利用學習期間的邊角料時間或休息日來閱讀。語文閱讀還要積極與其他課爭搶學生的時間領地,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樣主動讓時間給數理化和外語。也不能給學生沒時間的借口。高三學生尚且一年能讀300萬字,其他年級更無理由不讀多一些。魯迅先生早就說過時間如海綿里的水,只要愿擠,總還是有的。茍子曰:“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堅持就是勝利。
第三,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閱讀要體現自由性。復旦附中黃玉峰老師的語文教學班與學生達成共識突出一個“自己”:靠自己看書,靠自己領悟,靠自己修煉;讓學生自己看書,和古人對話,和外國人對話,自己升華。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是不可逆轉的教育改革潮流,教師應充分地相信學生無限的潛能,尊重學生用自己的眼光看世界,用自己的頭腦思考生活,用自己的心體味人生。只有這樣,學生在實踐中才能產生學習的愉快感和自豪感,并享受探求知識的快樂,學習的興趣會越來越濃,越學越要學。
第四,閱讀的讀物和方式要多樣化,切忌單一。課外閱讀的讀物應允許在統一中求個性,閱讀的方式要在穩定中有變化。在“五個一工程”閱讀嘗試中,“最喜愛的雜志”以《讀者》為主,也允許選擇《青年文摘》等;“欣賞一個作家”任學生自由選擇,不求一致;“課前評《讀者》演講”因鍛煉了學生的口語表達力和心理素質能力而受歡迎;“推薦一篇文章”因同齡人推薦,更有知音之感,并給了學生一個展示自己的機會而大受賞識;“系列專題閱讀”則因開闊了閱讀的視野得到70%同學的肯定;即使是被少部分學生反對的“每周抄寫并點評自己喜愛的一篇文章”的閱讀方式也僅僅由于“抄文章也是一種享受”得到了絕大多數同學的維護和認可。讓名著經典與雜志時文并存,讀寫抄評與聽說論辯融為一體,使學生在多樣中獲得豐富,在豐富中擁有厚實,在厚實中求知欲得到滿足,從而保持經久不衰的閱讀欲望。
第五,提高品位,突出人文性。浙江師大王尚文教授認為,語文界數十年高舉語文的工具性,致使語文學科的人文價值、人文底蘊嚴重流失,應當掀起以突出人文性為基本特征的第三次浪潮。課外閱讀在尊重學生閱讀的選擇性和自主性的前提下,一定要積極地引導學生閱讀那些充滿人性,關注人類命運和地球家園,使學生明辨是非、善惡、真假、美丑,具有正義感,愛好和平,擁有愛心和溫情的報刊雜志書籍,尤其要誘導學生與那些人類良知的代表者如莎士比亞、托爾斯泰、魯迅、曹禺、巴金等大師對話,提升學生的人生境界,培養起他們對人的終極關懷,奠定堅實的人文底蘊。巴金說:“我們有一個豐富的文學寶庫,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它們教育我們,鼓勵我們,要我們變得更好、更純潔、更善良,對別人更有用。文學的目的就是要人變得更好。”倘若通過課外閱讀,讓每一個學生變得更好、更純潔、更善良,對別人更有用,那么便達到了閱讀的最高境界,也實現了閱讀的終極價值。
- 上一篇:商品房的出售供銷合同
- 下一篇: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整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