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研究性學術論文
時間:2022-05-13 09:55:00
導語:語文研究性學術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在剛剛接觸到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的課程時,我就感受到了濃濃的學術氣息,從教師學習材料中的課題名稱,到教師自己設計推薦的課題,從學生研究性學習的作業到各種媒體中出現的學生研究性學習的成果,學術氣息撲面而來,一直延續至今。2001年第5期《中學語文教學》雜志上有篇《語文“研究性學習”課該怎樣上》的文章,文章列舉的語文研究性學習的研究專題就頗具代表性,如“中國小說發展的脈絡”、“魯迅小說的人物描寫”、“《詩經》現實主義手法對后世的影響”、“屈原與李白詩歌的比較”、“詩詞的審美價值”,等等。報刊上、課堂里的許多語文研究性學習的課題也是如此。組織學生進行這樣的專題研究,寫論文,當然會使語文研究性學習學術化或具有學術化傾向。2002年6月17日《中國青年報》中的《研究性學習學什么》一文開頭說:“一年左右的時間里,筆者先后參加了好幾所中學的研究性學習匯報會,并看到了許多相關報道,不知不覺中形成了一種印象:似乎在中學的研究性題目中,越是科技含量高的,越是題目大的,就越被推崇。甚至有人說,中學生做了研究生都做不出的題目!”這段話反映了中學研究性學習的現狀。
對語文研究性學習呈現出的這種學術化傾向,我們應該怎樣看待它,評價它呢?我認為,研究性學習是一種指導學生探求事物的真相、性質、規律的學習,這種學習的過程和成果出現學術化傾向是可以理解的,應該肯定。語文研究性學習呈現出學術化傾向是一種正常狀態,是這種學習步入正確途徑的標志之一,它可以激發學生求知的欲望,可以使學生享受到獲得成就的快慰。因此,對這種傾向不應抑制,而應予以肯定。
但是,肯定語文研究性學習中出現的學術化傾向,并不意味著學術化或學術化傾向可以作為評價語文研究性學習的標準,并不意味著我們要用學術化這一把尺子來量中學語文研究性學習這門課教學的長短,評判研究性學習的優劣??傊?,我們不能強化語文研究性學習的學術化傾向,更不能讓它純學術化。理由如下:
第一,從研究性學習的目的看,新課程計劃開設“研究性學習”這門課的目的是讓學生在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逐步掌握基本的研究學習的方法,培養使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的能力,初步形成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既然如此,語文研究性學習的主要任務當然不是組織學生寫論文,搞課題,而是要在學習的過程中,真正提高能力并形成良好的精神品質,為今后的學習、工作、科研等奠定基礎,不是把學生的學習引向學術化,而是要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
第二,從研究性學習的特點看,研究性學習是一種注重過程的學習,與接受式學習不同,它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自我發現、自我學習以及與同伴協作切磋的機會,有更鮮明的實踐體驗、探索感悟的求知特點。因此,語文研究性學習應組織學生自主活動、實踐探索,為學生提供這樣的條件與環境,讓學生健康發展,而不能追求把論文寫大,把課題做大,把成果搞大,刻意追求上檔次的研究性學習,強化其學術化傾向。
第三,從研究性學習的對象看,他們都是學業負擔沉重的中學生,強化語文學習的學術化傾向,必然要對他們目前的學習提出過高的要求,而能夠達到這一要求的畢竟只是少數學生,其結果只能是增加他們的學業負擔,使面向全體學生的研究性學習成為少數學生的學習。中學生正處在各門學科都在打基礎的階段,他們的主要任務是為走上今后的人生道路做準備,為今后的學習、工作、生活打好基礎,而不是把今后10年、20年要做的事情提前到中學時期來做。
另外,強化語文研究性學習的學術化傾向容易使學生對這樣的學習產生畏難情緒,喪失參與的興趣,甚至會導致研究性學習的形式主義、弄虛作假等不良現象。倘若如此,就背離了中學開設研究性學習課的初衷,好事可能會變成壞事。
綜上所述,面對語文研究性學習呈現出的學術化傾向,我們應充分重視,正確評價,既不能抑制它,也不能強化它,強化這種傾向不利于語文研究性學習在未來的發展。
- 上一篇:機械產業產品供銷合同
- 下一篇:高考作文思考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