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思考論文

時間:2022-05-13 09:56:00

導語:高考作文思考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考作文思考論文

高考作文的簡要回顧

如果把25年來高考語文卷中的大小作文綜合起來看,它們已涉及到記敘、描寫、議論、抒情和說明等各種表達方式。若僅以大作文的命題形式而言,可分為單純命題作文和提供材料作文兩類。

單純命題作文共有3次。它們分別是1982年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議論文),1988年的《習慣》(文體不限),1994年的《嘗試》(記敘文)。

提供材料作文多達22次。這其中又可分為以下6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是,提供文字材料,縮寫和改寫各一次。1978年要求考生將一篇《速度問題是一個政治問題》的議論文,由1800字縮寫成500~600字的短文。1979年要求考生把何為的短篇小說《第二次考試》改寫為《陳伊玲的故事》。

第二種情況是,提供漫畫自擬題目作文兩次。1983年要求對一幅《這里沒有水,再換個地方挖》的漫畫展開議論。1996年的作文題中出現了兩幅漫畫:一幅是《給六指做整形手術》,另一幅是《截錯了》。要求考生以《我更喜歡漫畫〈〉》為題寫一篇議論文。

第三種情況是,提供文字材料寫信兩次。1985年提供一則環境污染方面的材料,要求考生以“澄溪中學學生會”的名義,給《光明日報》編輯部寫一封信,反映情況,申述理由,呼吁盡快解決。1989年提供的材料是,一個重點中學高三年級里中上水平的學生對歷史很感興趣,他想報考某重點大學歷史系,而班主任和父母對此則持有不同的看法,使得這位同學非常困惑和苦惱,給你寫了一封信,想聽聽你的意見,請你給他寫一封回信。

第四種情況是,提供文字材料再加命題或半命題作文6次。它們分別是1980年的《讀〈畫蛋〉有感》,1981年的《毀樹容易種樹難》,1986年的《樹木·森林·氣候》(副標題自定),1991年的《近墨者黑》和《近墨者未必黑》(二題任選其一),1998年的《堅韌——我追求的品格》和《戰勝脆弱》(二題任選其一),1999年的《假如記憶可以移植》(副標題自定)。

第五種情況是,提供文字材料,規定范圍,由考生自擬題目作文9次。1984年提供的材料是中學生和中學語文老師對作文教學的不同反映。命題者要求考生聯系自己和周圍同學的現狀,以對中學作文教學的看法為中心,寫一篇議論文,1987年提供的材料是A縣育民小學在征得家長同意后,舉辦了游泳訓練班,經過科學訓練,在全縣小學生游泳比賽中獲得了團體冠軍。命題者要求考生就理論對實踐的指導意義這個問題寫一篇文章。1990年提供的材料是一對孿生的小姑娘在玫瑰園中與母親的對話。一個說這是個壞地方,因為這里的每朵花下面都有刺;另一個說這是個好地方,因為這里的每叢刺上面都有花。命題者要求考生就第一個小姑娘的說法,聯系生活實際,展開議論。1992年提供的文字材料較長,在“春雨瀟瀟,路燈朦朧”的候車亭旁,依次出現的人物除“我”以外,還有“運動鞋”“紅雨衣”和“傘下一對男女”,他們在公共道德問題上前后有不同的表現。命題者要求根據所提供材料加以設想,寫一篇短小的記敘文,記敘他們中的誰又怎樣回來清理這個地方。同時再選擇材料中的一個或幾個人物的思想行為,進行分析,寫一篇短小的議論文。1993年提供了這樣一則材料:夏日的夜晚,院子里梧桐樹的一塊老皮剝落了,露出鮮嫩的新皮。女兒對老樹皮發出一串贊嘆……兒子對新樹皮發出一串贊美……父親聽著,看著,深有感觸地說:“我希望人世間的一切都能像你們所說的那樣……”根據這個材料,讓考生寫一篇記敘文,要求對環境和氣氛加以具體描寫,并要寫出女兒、兒子的具體話語和父親未說完的話,寫出人物的神態。1995年提供的材料是一首寓言詩《鳥的評說》,詩中的7種鳥相互攻擊、諷刺和嘲笑。命題者要求考生根據這首短詩,聯系生活實際,寫一篇議論文。1997年提供了3則材料,第1、2則為正面材料,第3則為反面材料。命題者要求考生根據“材料2(樂于助人)”和“材料3(遇到別人碰上麻煩事時悄悄走開)”,聯系實際寫一篇議論文。2001年提供了一則寓言,說一個年輕人在“健康”“美貌”“誠信”“機敏”“才學”“金錢”和“榮譽”這七項中必須丟棄一項時,把“誠信”拋掉了。命題者要求考生以“誠信”為話題寫一篇文章。2002年提供的材料,說的是一位登山者途中遇到了暴風雪,面臨生命危險;正在這時,他發現雪地上有一個凍僵的人,是救人還是盡快找到避風處自救?經過心靈翻江倒海的思量,他選擇了救人。命題者要求圍繞“心靈的選擇”這個話題寫一篇文章。

第六種情況是,提供幾何圖形命題作文1次。2000年提供了4個各不相同的幾何圖形,問哪一個與其他3個類型不同?要求考生以《答案是豐富多彩的》為題,寫一篇文章。

25年來的作文題,若以體裁進行分類,則有書信體兩次,讀后感兩次,體裁不限的7次(從1998年到2002年已連續5年不限文體),規定寫記敘文的3.5次(注:1992年要求寫短小的記敘文、議論文各一篇,每篇不少于350字即可,各占25分),規定寫議論文的10.5次。如果再以每次作文的篇數來劃分,要求小作文、大作文各寫一篇的9次,不大不小寫兩篇的1次,只寫一篇大作文的15次。

二高考作文的粗略分析

縱觀25年的高考語文卷,首先,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思想性一直是高考作文的主旋律。1982年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個題目取自千古絕唱《岳陽樓記》,要求論述的是人生的價值觀問題,議論的中心是“苦樂觀”,即對吃苦與享樂、逆境與順境等的人生態度。題句作者范仲淹是一個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他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坦蕩胸襟和高風亮節,能引導考生積極思考個人與集體、局部與全局、眼前與長遠、榮譽與困難、權利與責任等關系。又如1992年高考作文中的記敘文,要求“記敘他們中誰又怎樣回來清理這個地方”,試題在所提供的材料中已明確點出:“‘運動鞋’‘紅雨衣’和‘傘下一對’,他們都有可能回來。”這就是一種積極向上、向善的形式,引導廣大青年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把愛護公共環境當作自己的自覺行動。1993年的試題要求在記敘文中贊嘆老樹皮,贊美新樹皮,這也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的引導,不少考生從老皮剝落,露出新皮這種自然現象,聯系到社會現象,贊嘆革命前輩崇高無私的奉獻精神,贊美新生事物強大的生命力,等等,這樣的立意就十分準確而切題。2001年和2002年分別要求圍繞“誠信”和“心靈的選擇”作文。在我國市場經濟日益發展的今天,讓當代青年學生思考和表述誠信和舍己救人等話題,顯然是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緊密相關的。

其次,高考作文還考查學生是否掌握了較為辯證的思維方法。每年的高考作文題都是命題者集體智慧的結晶,有其深廣的寓意,考生可以從若干個不同的角度去提煉中心思想。如果能選準最佳角度切入,并能揭示出論題或所提供材料中的核心問題,那么文章就會有一定的深度和分量。1996年的《我更喜歡漫畫〈〉》,若就“醫”論“醫”,勢必不能寫深寫透,顯然也不太符合命題者的初衷。倘能就“醫”論“他”,把議論和批判的矛頭對準社會上形形色色類似“庸醫”的人,就能寫出立意高遠的好文章來。又如1991年的“近墨者黑”和“近墨者未必黑”,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命題,分屬兩個完全不同的認識范疇,要求闡述的也是兩個完全不同的社會問題?!敖吆凇笔菑恼w的社會現象來觀察問題的,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思想意識,從這個意義上說,當然是近墨者黑?!敖呶幢睾凇眲t是就個體的思想表現而言的,人們都有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外因必須通過內因起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說,近墨者又未必黑。如若看不到這是兩種不同的認識領域,揭示不出其內在的規律,僅僅是羅列一些現象材料,那是不能論清題旨的。再如1989年要求給處在困惑和苦惱中的好友寫回信。毫無疑問,這封信的成功與否,關鍵取決于發友看了你的信后能否減輕乃至消除困惑和苦惱。你必須首先在好友報考重點大學歷史系和一般院校以及外經貿專業三者中確定其中一個,然后再說出一些能使他信服的道理來;與此同時,還要顧及好友、班主任及父母三方面的想法和可接受的程度。只有這樣,才能把信寫得入情入理,既觀點鮮明,又不失之于偏頗。

再次,高考作文對考生知識面的廣度和文章的布局謀篇及語言文字的運用等都有較高的要求。一位考生在1988年題為《習慣》的作文中寫道:“如果愛迪生習慣于黑暗,那么今天我們也許還點著蠟燭;如果趙武靈王習慣于寬大的袍子和沉重的戰車,也許趙國早就滅亡了;不客氣地說,如果老祖宗類人猿習慣于爬著走路,那恐怕我們今天的境況就不可想象了。”這位考生的知識面就較為寬廣和扎實,否則就不可能把科學發明、歷史演變、生物進化等方面的知識如此信手寫進文章里來。1986年的作文題是《樹木·森林·氣候》,要求考生從現實生活中選擇一個有意義的話題來發表自己的見解。這篇作文所提供的材料是帶有比喻性的。對于用比喻性的材料作文,一般所采用的方法是先引用材料,稍加概括,然后轉入自己確定的正題,這叫轉折入題。有位考生是這樣入題的:“‘一顆樹不能改變氣候,只有森林才能改變氣候’,提起森林調節氣候,我不禁想起了社會氣候……?!鳖愃七@樣的入題方法,就是掌握了斬折入題的個中要領的,它給后文的論述拓開了非常廣闊的余地,讓人讀來備感親切自然。文章的語言向來都有高低之分,文野之分,雅俗之分。不少高中畢業生由于長期的努力,語言的功底已較為厚實。我們高興地看到,每年的高考作文中都有精品佳作。這些優秀作文不但思想內容健康充實,而且語言也非常精美流暢。有的考生還擅長于把一些好詩好句十分貼切地引入文章,如1993年的作文,有位考生引用“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來贊美新樹皮,引用“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來贊頌老樹皮,不但顯得精要,也給文章平添了幾許高雅。又如1995年在根據《鳥的評說》展開議論時,有的考生引用了“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以及“駿馬能歷險,犁田不如牛;堅車能載重,渡河不如舟”等詩句,很形象地闡明了人各有所長,又各有所短,要正確對待自己和他人的道理。

三高考作文的幾點啟示

第一,要提高對思想性在寫作中起統帥作用的認識。有的學生總認為寫作與作者的思想境界關系不甚密切,只要提高寫作技巧就能寫出好文章。其實這是認識上的一個誤區。魯迅先生說得好:“我以為根本問題在作者可是一個‘革命人’,倘是的,則無論寫的是什么事件,用的是什么材料,即都是‘革命文學’。從噴泉出來的都是水,從血管里出來的都是血?!保ㄗⅲ骸遏斞溉返?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版,第544頁)葉圣陶先生的語文教育論著中,更是反復強調思想修養的重要性,他說:“有些人認為只要學好了語文,思想內容的問題也會隨之解決,因而就想專在字詞語句方面下功夫。這個想法也不對。”(注:《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年版,第139頁)由此可見,我們在練習寫作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及辨別是非的能力。1989年高考作文的書信中,有位考生告訴好友:“你千萬不要聽父母的話,他們都是時代的落伍者,滿腦子銅臭味;你也不要聽班主任李老師的話,他讓你考一般院校,是因為把握大,你考取了,他能名利雙收,不但可以提高知名度,還可以多拿獎金?!边@位考生在信中所反映出來的思想傾向就是不夠健康的,當然只能得到極低的分數,因為它既不符合當時的客觀實際,也絲毫不能消解好友的困惑和苦惱。

第二,要通過課內外的結合,盡可能地擴大知識面,掌握更多有用的感性知識和理性知識。高考是全國性的選拔考試,它的公正性、公平性是世人所公認的;所以,作為占分最多的作文題,且不說具體的題目,哪怕是題型和大的范圍都是難以事先估計到的。尤其是近幾年的高考作文題,愈來愈具開放性,打破了學科之間的封閉,有時引入幾何圖形,有時甚至引入某些科技前沿知識,等等。所以,與其說投機取巧找捷徑猜題目,倒不如老老實實地經過長期訓練打好基礎。要學好課內的語文篇目,要多參加社會實踐,多關心國內外大事,還要有計劃地多讀名家名著。除了學習人文科學、社會科學外,還要多了解自然科學方面的常識。只有這樣,臨到寫作時,大腦倉庫中才有足夠可供選擇取舍的好材料;才能左右逢源,得心應手。

第三,要強調在看問題時運用辯證的思維方法以及提高組材成篇的能力。高考的作文題或所提供的材料,往往故意給考生設置兩種或多種不同的情況,讓考生選取一種進行闡述或議論。所設置的不同情況又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一正一反,互不相容。如1981年的“毀樹”與“種樹”,1990年的“這里是個壞地方”和“這里是個好地方”,1997年的“樂于助人”和“悄悄走開”等。其實,1988年的命題作文《習慣》中也包含著好壞兩種習慣。另一類是能夠相容、不是非此即彼的。如1996年的《我更喜歡漫畫〈〉》,所提供的兩幅漫畫都很好,要你經過比較后選擇其中一幅展開議論;1989年給好友寫回信,報考重點大學歷史系,報考一般院校及報考外經貿專業都不無道理,它們之間是優與更優的關系;2000年所提供的4種幾何圖形,任何一個都與其他3個不同,都可以作為正確答案。對此,考生必須予以辯證地把握和認真地分析,否則就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偏誤。

第四,要養成每次作文動筆前都認真審題的習慣。古人說得好:“袖手于前,始能疾書于后?!保ㄗⅲ呵濉だ顫O:《李笠翁曲話·閑情偶寄》)大量事實證明,有沒有袖手思考的過程,是大不相同的。1991年的作文,有的考生由于對“近墨者未必黑”的含義未作深入考慮,結果所用的論據竟是“馴虎女郎的性格未必變得兇殘,治血吸蟲病的醫生不一定就傳染上血吸蟲病,管監獄的工作人員更不會因接近歹徒而變成歹徒”,等等。其實,以這些材料作論據,根本不能證明“近墨者未必黑”。再如1993年的作文中,有位考生在文中贊美了新樹皮,卻貶抑了老樹皮:“社會上的腐朽事物就像老樹皮,他們倚老賣老,舍不得讓位給新賢,當然,改革的大潮會沖擊他們,新生事物會把他們抵下去的。”試卷所提供的材料中明明白白寫著女兒和兒子分別對新老樹皮發出的贊嘆和贊美,二者應是對立的統一,但這位考生卻還是把老樹皮寫成腐朽的事物,完全曲解了命題者的本意,出現了認識上的片面性。如果認真審題,這類問題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第五,要大力培養廣大中學生的語感和想象力。語言是反映事物、表達情思的工具,一定要通過多接觸群眾、多閱讀名著等途徑來訓練正確的語言習慣,做到簡潔明快,明晰暢達。在想象力方面,則要鼓勵學生平時學會從正面想,從反面想,從單一的定向思維發展為生動活潑的多向思維。要向名家學習,也要結合自己的思想實際,多讀多寫,使想象既大膽,又合理。

我們期望通過中學語文教師和廣大學生的共同努力,盡快把應試教學轉變為素質教學,有效地推進語文教改的步伐,更快地提高中學寫作教學的整體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