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英顏色詞文化探討論文
時間:2022-05-13 11:27:00
導語:漢英顏色詞文化探討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顏色是人們對客觀世界的一種感知,無論是在大自然里或社會生活中,都存在著各種各樣的顏色。所謂“絢麗世界”、“五彩人生”,都說明人們的實際生活與顏色密切相關,人們生活在色彩之中。現代抽象派藝術的奠基人瓦西里·康定斯基(WassilyKandinsky)在所著的《論藝術的精神》(“OntheSpiritualinArt”)中指出:“色彩直接影響著精神”。在人類語言里,存在著大量記錄顏色的符號——顏色詞。這些詞語在語言中經常被使用,從而使其具有豐富的感情色彩和文化內涵。
值得注意的是,在跨文化交流中,由于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或雖屬于同一民族、同一文化背景,但分屬于不同社會集團或社會階層的成員,對各種顏色符號的感知是不一樣的。這種不一樣在語言學上具有積極的意義,它使得顏色詞具有多種聯想意義。本文的論述即在于從語義和語用兩方面對漢英顏色詞作文化學上的探討。
一、顏色詞的基本象征意義
1.由于使用漢語和英語的民族、國家各有其不同的歷史文化背景,使得相同的顏色詞蘊含著不同的象征意義。如黑、白兩色在西方文化中象征著黑暗與光明。在圣經里,黑色象征魔鬼、邪惡、痛苦與不幸,因此,黑色也叫做“死色”。白色則是上帝、天使、幸福、歡樂和美德的象征。康定斯基認為:“白色象征著歡樂、愉悅、純潔無瑕,而黑色則象征著悲哀和死亡……”;拉夫·沃爾多·埃默森(RalphWaldoEmerson)有句名言:“Thegreypast,thewhitefuture
”(灰色的過去,充滿希望的未來)。在經典芭蕾舞劇《天鵝湖》中的黑天鵝代表邪惡、欺詐和仇恨;白天鵝則代表善良、純潔和美好。黑(Black)用在比喻上總是給人一種可怕的、甚至邪惡的感覺。如:“ablackvillian”(大壞蛋,惡棍);“blackdeath”(黑死病);
“blackflag”(海盜旗,死刑旗);“blackingratitude”(極端的忘恩負義);“blackwords”(不吉利的話);“talkblackintowhite”(指鹿為馬,詭辯);“B—hand”(黑手黨,秘密犯罪集團);“ablackletterday”(兇日,倒霉的日子);“Blackmail”(訛詐,勒索);“blackmoney”(黑錢,
沒有報稅的錢);“black—hearted”(黑心腸的,歹毒的);“blackart”(妖術)……所有這些詞語都表明“Black”(黑)與壞的、邪惡、憤怒的特征相聯系。
與“Black”(黑)相對的“White”(白)在西方文化里則有美好、希望、幸福、快樂的涵義。圣經故事里,天使總是長著一對潔白的翅膀,頭頂上懸浮著銀白色的光環;圣誕節是西方人一年中最盛大的節日,相當于中國的農歷春節。“AwhiteX''''mas”(意指“銀裝素裹的圣誕節”);“whitehands”(公正廉潔的);“whiteknight”(白衣騎士,指政治改革家或事業上的得勝者);“whitelit”(小謊,圓場謊,為了不使人難堪而說的謊話);“awhiteday”(吉日);“daysmarkedwithawhitestone”(幸福的日子)。西方童話故事中有一位博得世界各國兒童廣泛同情和喜愛的主人公就叫“白雪公主”(Snowwhite),她是聰明、善良、美麗的化身。美國華盛頓的“白宮”(White-House)是國家權力的象征;“白廳”(Whitehall)則是英國倫敦中央政府機關集中的街道;西方國家的正式文件叫“白皮書”(whitepaper)……。
從以上所舉的例子不難看出在西方文化里存在著重白忌黑的傳統。
在中國傳統文化里,黑、白同屬五色,都是正色。《禮記·禮運》:“五色六章十二衣,還相為質也。”孔穎達疏:“五色謂青、赤、黃、白、黑,據五方也。”古人認為東方的青色象征萬物生長,南方的紅色象征萬物茂盛,西方的白色屬秋,北方的黑色屬冬。秋收冬藏,農事雖得到收獲,但氣候日趨肅煞,萬物漸次凋零,人們的活動半徑也越來越小,因而在人們的情緒上,逐漸產生悲涼與哀傷。古人這種對方位、四季和顏色的感受傳承至今,因為至今廣大農村仍未能完全擺脫以手工操作的小農生產這一格局的制約。所以,在中國傳統文化里,黑、白兩色都象征不祥。《史記》云:“秦皇更民曰黔首。”李善注:“黔首,黑頭無知。”在這里,黑的意義與賤民、愚民聯系在一起了。在現代漢語里,“黑”的派生詞總是與壞的、不幸、災難、邪惡等意義相聯系。如“黑幫”、“黑話”、“黑市”、“黑貨”、“黑心”、“黑信”、“黑名單”、“背黑鍋”、“黑云壓城城欲摧”等。“黑匣子”表面上看來是一個中性詞,指裝在飛機上記錄飛行狀況的密封儀器。但是當人們開啟“黑匣子”時,往往是在空難發生以后。因此,“黑”在這里象征著災難。
“白”在中國封建社會里是“平民之色”。古代老百姓的衣服不能施采,故稱“白衣”,后世稱“布衣”。古代沒有功名的人稱“白丁”、“白身”;沒有功名的讀書人住的屋子稱為“白屋”,白屋是用茅草搭的房子。在漢語里,白字的派生詞往往含有徒然、輕視、無價值等貶義。如:“白搭”、“白費”、“白送”、“白眼”、“吃白食”、“一窮二白”等等。在傳統戲劇里,“白臉”象征著奸詐和背叛,舞臺上的曹操就是一個大白臉。
“白”和“黑”在當代政治概念上都被當作“紅”的對立面,代表反動、落后、頑固的意思。如:“白區”、“白匪”、“白軍”、“白據點”、“白專道路”、“白色恐怖”、“白色政權”……在歷史上曾有一個時期,“黑”的派生詞常常給人們帶來災難和不幸。如:“黑材料”、“黑五類”、“黑夫妻”、“黑后臺”、“黑干將”、“黑爪牙”、“黑秀才”等等。
今天,在中國人的葬禮上,死者的親屬朋友通常還臂挽黑紗,胸襟上別著白色的小花,以此來表達對死去親人的哀悼和敬意。由此可見,中國人在相當多的場合表現出對黑、白兩色的厭惡甚至畏懼,以至避諱它們。這與西方文化中對黑的態度相近似,而與對白的態度則大相徑庭。
2.黃色在中國傳統文化里居五色之中,是“帝王之色”。這體現了古代對地神的崇拜,淵源于古代的陰陽五行學說。“黃色中和之色,自然之性,萬世不易。”(班固《白虎通義》);《通典》注云:“黃者中和美色,黃承天德,最盛淳美,故以尊色為謚也。”黃色是大地的自然之色,亙古不易。這種色彩代表了“天德”之美,也就是“中和”之美,所以成為尊色。“唐高祖武德初,用隋制,天子常服黃袍,遂禁士庶不得服,而服黃有禁自此始。”(宋王懋《野客叢書·禁用黃》);《元曲章》:“庶人不得服赭黃。”可見,黃色在中國封建社會里是法定的尊色,象征著皇權、輝煌和崇高等。至今,黃色仍是古老中國的象征。
在漢語里與“黃”有關的詞語有,“黃屋”(古代帝王乘的車);“黃榜”(皇帝的文告);“黃門”(漢代為天子供職的官署)。白居易《賣炭翁》:“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這里的“黃衣”指唐代宮廷里品位高的宦官。佛教也崇尚黃色,和尚、喇嘛的袈裟皆為黃色。《釋名·釋采帛》釋:“黃,晃也,猶晃晃,像日光色也”,故黃色又象征光明。在現代漢語里,諸如“黃燦燦”、“黃澄澄”、“黃花閨女”、“黃道吉日”等詞語都反映出“黃”在中國人心目中的尊貴地位。
黃色在西方就未能享受如此禮遇了。英語文化里,黃色常常有憂郁的、病態的、令人討厭的、膽小的等涵義。成吉思汗西征和義和團運動曾令白種人心驚膽寒,因此他們誣稱黃種人為“黃禍”(Theyellowperil);“yellow—dog”(卑劣的人);“yellow—dogcontract”(以不加入工會為條件的雇傭契約);“yellow—livered”(膽小的);“yellowlooks”(陰沉多疑的神色);“yellowstreak”(膽小、卑怯);“yellowback”(19世紀流行的通俗小說);“yellowjournalism”(黃色報刊作風,指不擇手段吸引讀者)……
也許有人會說,“黃色”在漢語中也有用作貶義的,如“黃色書刊”、“掃黃打非”等。不錯,但究其實,這里的“黃”的貶義用法是受西方影響的結果。在傳統文化里,今日所謂之“黃色”一般稱為“桃色”,如“緋聞”一詞就是例證。在皇權統治的封建社會里,黃色既為帝皇所專用,就絕不可能與卑污、下流之類的意義相聯系的。關于這點,下文還要論及。
3.紅色是血與火的顏色。在西方,“Red”(紅)常用作貶義,表示殘酷、狂熱、災禍、煩瑣、血腥等意。如:“redhands”(血腥的手,殺人的手);“becaughtred—handed”(當場被捕);“red—headed”(狂怒的);“red—lightdistrict<spanstyle="font-family:宋體;mso-ascii-font-family:"TimesNew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NewRoman&
- 上一篇:作文素質發展論文
- 下一篇:等腰三角形定理數學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