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審美教育分析論文
時間:2022-10-15 09:55:00
導語:初中語文審美教育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教育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教育理論若不包括對美育的研究,就是不完備的理論。語文學科教育若缺乏對美的教育,將是貧乏的教育。語文是一門充滿美的魅力的學科。縱觀語文教材,它本身就是一個琳瑯滿目的美的世界,每一篇課文都是一顆閃亮的珍珠。它幾乎涉及了美的各個領域,從不同的角度展現了美的各種風姿。困此,語文教學就不得不注重其中的審美功能,進行審美教育。
一、美育是語文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當前的教育是以提高和發展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身心素質以及健康人格為核心的素質教育,而美育則是其思想道德素質教育中的重要內容之一。
何為美育?十八世紀德國著名浪漫主義劇作家、美學家席勒在他的《美育書簡》中曾說:“從美的事物中找到美,就是審美教育的任務。”而語文美育就是語文學科所實施的審美教育,是應用美學原理和法則來教學語文和塑造人的教育。具體地說,就是通過語文教材的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等教學過程,教育學生感知、理解、鑒賞、評價美,進行美的創造,樹立正確的審美觀點,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崇高的審美理想。語文美育不同于音樂、美術等其他學科的教育,它是憑借教材中一篇篇課文來實施的,是以語文為中介,是言語活動與審美活動相統一的過程。可見,語文美育有其自身的特點與作用。
(一)美育是促進人的發展的關鍵性因素。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往往會發現這樣的現象,同一首樂曲,有的人聽起來如癡如醉,覺得趣味無窮;有的人卻聽得索然無味。一幅繪畫,有的人看起來意趣橫生,贊嘆不已,而有的人卻感到是雜亂無章,是線條的隨意勾畫和顏色的任意涂抹。如此種種,都是由人們審美的修養高低所決定的。而人的審美修養又是由美育來培養的。可見,美育對人的全面發展具有積極的作用。
我國戰國時期的教育家荀子曾說:“樂者,圣人之所樂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易俗,故先王導之以禮樂而民和睦。”又說:“故樂行而志清,禮修而形成,耳目聰明,血氣和平,移風易俗,天下皆寧,美善相樂。”前蘇聯當代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也說:“美是一種心靈的體操——它使我們的精神正直,心地純潔,情感和信念端正。”電視劇《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上演,立即引起了當代青年大學生的共鳴,使他們對未來充滿希望,充滿理想,于是積極參加西部大開發,投身西部建設,渴望讓自己美好的青春也能為理想而閃光。因此,美育在培養年輕一代的品德和個性方面而有巨大的陶冶教育作用。
(二)美育是語文學習興趣產生的基礎。
興趣是引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直接動力,興趣的主要職能是使學生把學習化為自己的愿望和需要。在語文教學中,充分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就能把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而興趣的培養則離不開美育的功用。
1、語文學科同其他學科相比,有其獨特的特點,就是它本身是一個琳瑯滿目的美的世界,只要我們去開發利用,就可以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視野的開拓,情感的共鳴,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2、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所采用的圖畫、音樂、多媒體投影,以及教師自身的生動的語言,豐富的表情,都能給學生以美的感受,產生美的想像,從而產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3、引導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聯想力和想像力,去領悟文中之“景”,體會文中之“情”,明白文中之“哲理”,進行美的教育,也同樣能調動他們對語文的學習興趣。
二、審美教育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至關重要。
語文學科是其他各門學科的基礎,除了工具性是它的本質屬性之外,它還有更重要的人文性,對促進人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價值。現行的語文教育不僅要指導學生學習語文知識,培養運用語文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教育學生成為思維敏捷,心胸開闊,具有主體意識,民族思想和創新精神的人。這就離不開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
(一)從語文教材方面看:
語文教材本身是一個美的海洋,它給人以美感。其中的詩歌、散文、戲劇、小說等文學作品,是社會生活的審美反映,是審美意識的一種表現,具有審美的本質屬性。
語文教材編選的文章多屬文質兼美,歷代傳誦的佳作。例如:同是寫“蓮”,語文教材中的“蓮”是對蓮的形態和實質的生動形象的描摹、聯想和抒情;或描繪“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美景;摹寫“香遠益清”,“亭亭凈植”的神韻;或聯想“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的鄉情;贊美“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情操……同時,語文課本中的古代詩詞,又既有“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悲壯美;“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的氣勢美;也不乏“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的堅貞不二的柔情美和“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的田園美以及“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哲理意蘊……如此種種,足見語文教材中反映美的領域無限寬廣。這為充分發揮語文教學中的審美功能奠定了客觀基礎。
(二)從學生方面看:
初中學生正處于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時期,雖然他們的年齡偏小,經驗少,還沒有形成固定的認識結構,但有著強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這為他們充分發揮想像力去體會自然美和事物美提供了先決條件。這樣,教師就可以運用一定的教具及豐富的表情、語言來巧妙發揮學生的想像力,使學生在一種新的境界和天地中得到一種美的體驗和熏陶。因此,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則就要更多地采取一定的情境教學,審美教育。
(三)從中國語文教育的發展看:
21世紀曙光熹微,知識經濟端倪實現,新的世紀,新的千年,新的時代,需要新的人才。健全的人格,強烈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素質應該是新型人才的顯著特征。這種人才靠傳統的教學模式是難以培養出來的。因此,我們更應該看到語文與創新教育之間的關系。注重在語文教學中實施審美教育至關重要。
三、語文教師應善于實施審美教育。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作為一名初中的語文教師,應該不斷地為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而努力,對他們進行一定的審美教育,應善于實施審美教育。那么在教學中怎樣實施審美教育呢?
(一)善于體會形象,感知“美”。
文學作品是作家的創造,作家作為人的類屬,也是按照人的規律來塑造物體形象的,他正是選擇那些他認為是美的人、事、景、物寫進作品的,是通過塑造美的形象來反映生活的。體會形象,就是指導學生美讀課文,葉圣陶說:“文藝鑒賞還得從透徹地了解語言文字入手。”透過語言文字,感知所描寫事物的表象,以便轉化為初步的審美知覺。
我在教冰心的《小橘燈》時,抓住了課文中描寫小姑娘語言和動作的語句,如“不久,我爸爸一定會回來的,那時,我媽媽就會好了!”“我們大家也都好了!”通過對其中兩個“好”字的講解,引導學生身臨其境地想像,使小橘燈的象征意義更加清晰,從而激起同學們對小姑娘那種鎮定、勇敢、樂觀精神的敬佩,其崇高的“心靈美”也就自然地展現在人們面前了。
(二)善于調動情感,感悟“美”。
感悟美是人對審美對象的本質理性把握的審美能力,是一種理性的直覺,是感性和理性相統一的審美心理活動。
劉勰《文心雕龍知音》中說:“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自古至今,那些千古流傳的佳作之所以長久不衰,究其原因是因為它凝聚了作者的心血和生命,飽含了他們的思想感情。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則必須架起一座溝通作者和讀者之間情感的橋梁,引導學生理解美。
“情”是語文教學的靈魂。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要使一個“情”字貫穿始終。而要使學生“入情”,只有先“動情”于已,而后才會“辭發”。
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文,語言平實,敘寫也樸實無華,表面上很難激起學生的興趣。在教學過程中,我把人們生活中“父子”的情感體驗講給學生,讓學生用自己與父親的情感體驗去體會作者的情感,那充滿人間至愛的父子情便會從作者平淡樸實的文字中奔涌而出。我再要求他們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反復朗讀,去感受一下自己與父母之間的親情,這樣就可以使他們產生情感共鳴。轉再如教朱自清的《春》,教學過程中我調動了學生自身的經驗,去感受作品中的自然美。教這篇課文時正值秋令,于是我就讓學生走出課堂,感受秋的成熟,發現自然界不同形態的美,領悟春華秋實的自然哲理,聯想耕耘收獲的人生價值。這樣,“審美場”就形成了整體效應,使學生得到了一定的審美教育。
(三)善于發揮想像,創造“美”。
葉圣陶說:“要鑒賞文藝,必須驅遣我們的想像。”所謂想像,是把記憶表象,經過加工改進而創造出新形象的心理過程。人的想像力神通廣大,它可以“思接千秋,視通萬里”。例如學習茅以升的《中國石拱橋》,我讓學生聯想我們歙縣眾多的石拱橋,如“萬年橋”、“太平橋”等,去想到我們歙縣古老輝煌的歷史,想到古代勞動人民的辛苦。通過想像,進行組合和創造,從而呈現出一個完整統一的完美的圖畫,創造出“美”。
如講《春》,我就讓學生聯想到有關春的名句,如“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等。講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可讓學生聯想李白托對友人關心的詩句“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通過聯想和想像,則更能體會詩中創造之美。
想像作為形象思維的一種方式,不但依賴于過去的感知,記憶表象,同時還需要抽象思維的參與。如看到太陽,就看到了希望,看到綠葉,就充滿了信心,看到干柴烈火的燃燒,可感受到男女之間熾熱的感情,看到小草綠了,可感受到春的到來,感受到春風拂面,百花盛開。如此種種,就是抽象思維的過程。想像中參與抽象思維的教程,也是創“造美”的過程。
(四)善于通過比較,欣賞“美”。
沒有比較就沒有美。因為比較,是人們在認識,鑒別事物中獲得新知的一種方法。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比較是一切理解和思維的基礎,我們正是通過比較來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對于文學作品來說,運用比較最能顯示事物的形象意境美。而教師在教學中,如能把握住這一點,則必會使學生得到美的熏陶。如教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時,我將百草園中的興趣盎然,是童年的樂園與三味書屋的死氣沉沉,枯燥乏味形成鮮明對比,從而使學生在這種形象化的對照中體味到了文章的意蘊。同時在教學中,還應啟發學生自已學會將精湛詞語與其相近詞語進行比較,仔細品味它們在一定的語境中的意義、范圍、程度、色彩、情味等方面的細微差別,體會作者推敲的藝術匠心,這時增強教學的藝術美極為重要。我們可以利用典故,如賈島的“僧敲月下門”的故事,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綠”字的斟酌,讓學生在學習中加以注意,體會其不同點,想像其意境。同時,也可以把兩首內容相似的詩從各方面如感情、風格等進行比較,從而能使學生容易進入課文的意境,欣賞其“美”。
四、語文審美教育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一)倡導語文審美教育,并不排除語文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訓練。這是因為沒有語文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打基礎,那么對語文課文進行美的感受則就成為一句空話。因此,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應千方百計地調動學生的興趣,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處理好學習語文基礎知識和進行語文審美教育之間的關系,從而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創造性的素質。
(二)不能把審美教育只看作是一種狹隘的欣賞、愉悅,甚至是“玩玩而已”,而要把審美教育的人格塑造,情操陶冶,高尚的人文情懷的培養與創新活動緊密結合在一起,通過語文的載體使之整合、提升。高尚的人文素質正是創新的基礎,而創新又必須是新型人才所必備的重要素質。
語文美育是一個復雜的認識活動和心理活動的過程,它在語文教學和塑造人格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作為初中語文教師,我們應該充分學習和理解語文美育的特點,在語文教學中根據初中學生特征充分發揮其作用。這樣,不僅能培養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增強文章的感染力,陶冶他們的情操,升華他們的感情。而且能潛移默化地培養他們良好的道德品質和美的修養。
- 上一篇:油田公司普通員工科學發展觀心得體會
- 下一篇:糧油加工業科學發展觀心得體會
精品范文
6初中班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