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教材處理方法分析論文
時間:2022-10-15 10:20:00
導語:初中語文教材處理方法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使學生始終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濃厚的興趣,就得不斷更新、變化教學方法。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生不斷地探求新知,進而迷戀學習,愉快地進行學習。因此,教材的處理就要有講究,要深挖課文的內蘊,教出每篇課文的不同特色來。
關鍵詞:教材處理做法抓住特點找準切入點
什么是教材處理,簡言之,教材處理就是“教什么”、“選什么教”、“教什么最好”。教材處理的基本原則就是要簡化教學頭緒,優化教學內容。新的課程標準(試驗本)指出:“教材內容的安排應避免繁瑣化,簡化頭緒,突出重點,加強整合,注重情感態度、知識能力之間的聯系,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
教材處理是語文教師的基礎功力,因此,作為一位語文教師,在宏觀把握的指導下,對教材的微觀處理在教學實踐中顯得具體而重要。
一、要突出文體特點
九年義務教材的三、四冊分別確定了培養記敘、說明、議論的側重點;五、六冊也提出了“培養文學欣賞的能力”。這是按文體特點來編排的,教學中必須按這個原則,抓住文體特點實現教學目標。每種文體都有各自的知識點,如記敘文要掌握記敘的要素,理清記敘線索,把握中心思想,學習運用準確生動、形象的語言;說明文要求引導學生抓住事物特征,理解說明方法的運用,把握說明順序的安排,體會準確、簡潔的語言特點;議論文要求掌握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理解概括、嚴密的語言特點等等。小說、戲劇、散文、詩歌屬于文學體裁,從欣賞的角度提出了不同要求。總之,教學重點、教學法則和方法要依不同文章體裁而變化,不能各類課文均套用一個模式。
二、找準切入點
(一)抓題目。題目是文章的眼睛,如老舍的《在烈日和暴雨下》,看題目就知道文章的結構,如果再加上主語“祥子”,謂語“拉車”,便清楚了祥子是在烈日和暴雨下拉車的,我們不僅要問這是為什么,再深入探究便能了解文章的主旨。再如,朱自清的《背影》,看標題就可以知道作者把父親的背影作為敘述的主腦,沿著標題追問:這是父親在什么時候什么地方做什么事時的背影?這背影凝聚了父子之間怎樣的感情?經過這樣追問,學生很快就把握了全文的主旨。阿累的《一面》,看標題就可略知文章所寫的中心事件,如果把標題略作擴展,問:寫什么時候,誰與誰在哪里相見的一面,這一面給“我”帶來什么樣的影響?就可全面把握文章的中心。
(二)抓關鍵詞。如聶華苓的《親愛的爸爸媽媽》一文,引文部分“沉重”和“美麗”這四個字是文章的點睛之筆,又是全文的綱,抓住了這兩個關鍵詞,作為把握課文內容的切入點,就可以整體把握課文內容了。《懷疑與學問》一文的過渡句,懷疑不僅是從消極方面辨偽去妄的必要步驟,而且也是從積極方面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重要條件。只要抓住了這一句,文章的結構及本文的論點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提出“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問題。魯迅的《雪》,怎樣理解“那孤獨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一句?這句話對文章中提到的自然景致對江南的雪與朔北的雪作出了帶有傾向性的判斷,江南的雪已經死掉,而北方的雪在孤獨的旋轉升騰中升華,成了雨的精魂。明白了這一問題,作者敢于直面懷疑人生,在悲壯的戰斗中得到升華的思想感情也就表現了出來。
(四)在導語上下功夫。“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導入,是一塊磁鐵,能牢牢抓住學生的心魄,將他們引入知識的海洋,誘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如一位老師在給學生上口語交際“說特征,猜同學”時,是這樣導入新課的:同學們,我先送給大家一段精彩的人物對白,聽完之后請大家說說精彩在哪里,好嗎?話說鄧小平有一次接見法國總統密特朗,兩人一見面立刻親切地握手表示友好,但是密特朗一見鄧小平的身高,不禁笑道:“您真不愧為東方的巨人啊!”鄧小平抬頭一見密特朗的大光頭,立刻感嘆道:“哪里哪里,您才是西方的明燈啊……”聽了老師的導入語,學生大笑,在笑中作了回答:他們兩人分別抓住了對方身材矮小和禿頂的特征,使對白幽默精彩。幽默精彩的對白使學生很快進入上課狀態,接著老師因勢利導,引導學生根據老師提供的描寫,去猜猜分別寫了什么人,并說說你喜歡哪一段文字,為什么?再接著讓學生仔細觀察同學,請同學到講臺上“說特征”,其他同學“猜同學”,進行評價。教聶華苓的《親愛的爸爸媽媽》一文,我是這樣導入的:當我們用稚嫩的嗓音喊著親愛的爸爸媽媽時,隨之而來的必然是親切的呵護;然而1941年10月21日在南斯拉夫的克拉庫耶伐次小城,當300個孩子呼喚親愛的爸爸媽媽時,迎接他們的卻是法西斯匪徒滅絕人性的槍聲。今天我們來學習華裔作家聶華苓的《親愛的爸爸媽媽》一文,讓我們去認識法西斯強盜的兇殘,去感受南斯拉夫人民的英勇。這樣一來,便渲染了一種氣氛,激發學生內心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五)找線索。如教《白楊禮贊》一文,若抓住“白楊樹實在是不平凡的,我贊美白楊樹!”這一線索,文章也就好理解了。
除此之外,還可以采用多媒體手段渲染氣氛,烘托環境等。總之,切入課文的方式有很多,關鍵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找準切入點,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長文短教,短文長教
課堂教學的時間多少不能以文之長短而論,“短教”或“長教”的關鍵在于對教學目標的理解和把握。吳伯蕭的《菜園小記》一文的教學重點是學習文章“以小見大”的寫法。文章篇幅較長,可講的東西很多,但在教學目標的統帥下,圍繞一個“樂”字進行取舍,閱讀過程將化繁為簡教學環節如行云流水。首先引導學生思考:種菜勞動有哪些樂趣?接著,從條件、種植、管理、收獲四方面,結合對語言的品味加以歸納,最后讓學生將這種“種菜之樂”與《桃花源記》中的“隱耕之樂”進行對比,從而體會革命者樂觀、自信的情懷。由此可見,種菜勞動雖為點點滴滴,但反映出大生產運動時期延安軍民的精神面貌。這樣處理教材,教學目標單一,重點突出,便于“短教”。
“短文長教”的立足點應在教學任務的落實上。譬如,教《陋室銘》這篇短文,了解作者給自己的陋室作銘文的原因,即了解托物言志的寫法是本文的教學目標。在教學中,在用朗讀—解讀—品讀—賞讀這四個環節來指導學生進行學習,了解作者給自己的陋室作銘文的原因后,我啟發學生做了如下的拓展訓練:1.將文中的散句改成駢句、對偶句,并作比較。2.模仿課文,給自己的書桌、教室、鉛筆盒、臥室、書房寫一篇銘文。
四、注重滲透德育教育
課堂教學是進行德育教育的主要場所,它以教材為本,教材中有極其豐富的德育內容,諸如愛國主義、艱苦奮斗、寬容大度等。在課堂教學中應實施德育和智育的統一,不能離開語文訓練去進行德育,更不能讓語文訓練從屬于德育。例如講讀課文,應使學生學好語言文字,了解字、詞、句的含義,從而深入領會課文的思想內容,受到教育,把德育滲透到語言文字的講析中。還應該配以課文相適應的情感介紹資料,用朗讀制造氛圍,使學生似親臨其境,在創設的情境中,在強烈的氛圍中投入學習,從而使學生獲得更真實深刻的體會。
教材處理的問題,其實還有很多內容可以探索,以上所述只是本人在教學實踐中的一些粗淺的看法和做法,僅為引玉之磚。
參考文獻:
[1]中學語文教參.陜西師范大學雜志社,1996年第12期.
[2]中學語文教參.陜西師范大學雜志社,1996年第8—9期.
[3]教師教學用書(語文八年級下冊).人民教育出版社.
[4]蔣玉萍.新課程校本教研問題與指導.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 上一篇:石化公司工作大會匯報發言材料
- 下一篇:油田公司勞動競賽活動會上的講話
精品范文
6初中班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