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分析論文
時間:2022-12-11 11:06:00
導語: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應特別重視學生的研究性閱讀和個性化閱讀。
關鍵詞:語文教學:閱讀探究
語文課程中極其重要的學習內容,閱讀教學要顧及學生閱讀態度的主動性、閱讀需求的多樣性、閱讀心理的獨特性。完成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應特別重視學生的研究性閱讀和個性化閱讀。
在此重點談談研究性閱讀,研究學習主要是以主動探究為特征的學習活動,在老師的指導下,在學習和社會生活中自主地發現問題,探究問題,獲得結論的過程。閱讀教學過程中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學生主動思維研發問題,達到解決問題獲取新知的目的:閱讀教學是教師與學生的雙向互動,所以它又要重視教師的教學指導,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步驟和措施。新課標要求就是要確立這種新的現代的閱讀理念,強調學生閱讀的自主性和獨立性。文本的意義是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自行發現,自行建構起來的,要讓學生自己閱讀、自己學會閱讀,獲得情感體現。但是現在仍有一些語文教師缺乏先進理念。仍采取傳統的閱讀教學模式。如介紹寫作背景,劃分段落層次,歸納中心思想,分析寫作特點等,這種課課一種模式的程式化教學,忽視了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直接影響了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為此,我們提倡在閱讀教學中進行“研究性”學習,讓學生自主地發現問題,研究問題,在閱讀中充分張揚個性融入自我,讀活作品,品出境界,體驗情感。
現代閱讀理論認為閱讀是作者、作品、讀者三個環節之間的一個互動過程,作者通過作品流露情感。蘊合哲理,直抒胸臆,讀者通過對作品的閱讀,觸模作者的靈魂與其發生思想共振,情感共鳴。同一部作品面對不同層次的讀者的賞析所體出的情感是不同的。猶如看戲,會看的看門道,不會看的看熱鬧,閱讀作品也是如此。對文章不作深入細致的研讀,就很難體驗作品的意境,我們認為研究性語文閱讀教學,一方面要以學生的自讀、自悟為重點,重視學生自身的閱讀體驗,注重學生之間的互動合作交流分享,以及學生在理解、認同的基礎能創造地解讀文體,另一方面教師要靈活地處理教材,創設情境組織問題,要讓學生掌握閱讀的方法步驟鑒賞的認知策略和途徑,為學生提供閱讀的內在支撐條件,以此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促進學生的思維處于積極運作狀態。這兩者之間前者是目的,是我們追求的理想閱讀教學,后者是手段是方法是閱讀教學取得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在教學九年級上冊魯迅的《故鄉》時,自己在這方面做了一次有益的嘗試。《故鄉》選自《吶喊》魯迅全集第一卷。是一篇取材于作者親身經歷的小說。《故鄉》的主題“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農村破產,農民痛苦生活的現實”。20多年來質變的細節進行描寫,成功地深化了小說的主題,并塑造了閏土這個鮮明豐滿的藝術形象。還有楊二嫂,雖說她不是《故鄉》里最重要人物,但她卻不是一個不重要的人物。因她的出現和存在,不但更能顯出閏土的忠厚可愛,而且也更明確了主題。本篇課文的教學應讓學生明白分析把握人物的形象,性格是鑒賞小說的基本途徑之一。也是本篇課文的教學重點,為此在教學中,我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閱讀教學設計的:
一、營造閱讀鑒賞小說的特定氛圍,追求作品閱讀的開放性
魯迅大家都不陌生,魯迅的文章在中小學課本中都能見到,許多人都通讀了魯迅全集。這就為解讀課文奠定了良好的閱讀基礎。為了進一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召喚閱讀期待,在教學準備階段我們掀起一個“讀魯迅文章鑒賞人物”的讀書活動。要求每個學生通讀《魯迅全集》,利用閱讀課時間播放電視劇《魯迅》,電視劇以其全方位的視聽沖擊強烈刺激學生感官,無聲的語言符號被演化為活生生的場景和鮮活的人物形象,自然地與作者的思想感情融于一體。課前我要求學生以《我眼中的閏土》或楊二嫂為題寫好自學讀后感。這樣的課前教學準備其實質就是一種以問題為依托,以學生主動探究為主的研究性學習,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思考,通過資料的占有分析、推理,通過不同學科間知識的相互滲透嫁接自己得出結論獲取知識,發展能力。二、通過協作互動思想交鋒追求閱讀主體的審美獨創性
閱讀自身是一種個性化的行為,它帶有個體濃重的思想傾向,往往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這就給閱讀鑒賞文學作品提供了研究的可能。為此在本課堂的教學組織過程中,老師著力引導學生深入作品,通過對文體的解讀,研究捕捉語言文字后面潛在的有價值的意義。具體采用以下幾種方法:第一,聯系時代背景,體味關鍵性詞句。第二抓住故事的細節,對比觀照人物。第三,透析人物肖像,把握人物心態。并把這三種教學方法通過問題組合的形式加以呈現。問題組合一:文章中的“我”是作者嗎?我從“相隔二千余里”的異地回到別了“二十余年的故鄉”然后義和一家人離開故鄉到異地去謀生“在故鄉的山水”漸漸遠離的時候,我卻并不感到怎樣的留戀“我真的對故鄉還留戀嗎?為什么不留戀呢?”思考這兩個問題,并結合課文體味“我”對故鄉的感情。問題組合二:“他站住了,臉上現出歡喜和凄涼的神情,動著嘴唇,卻沒有作聲,他的態度終于恭敬起來了分明地叫道:
‘老爺!……’
我似乎打了一個寒禁,我就知道,我們之間已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說不出話。”
閱讀上邊幾段話思考:閏土歡喜的是什么?感到“凄涼”的是什么?他的那一聲“老爺”使“我”打了一個寒噤,也使無數的讀者傷感,而且隨著歲月的流逝,人們會越來越體會到這種悲傷,你能說說這是為什么嗎?問題組合三:文章中有兩段有關閏土20多年前和20多年后的肖像描寫,“在我的記憶中,20多年前的閏土是個朝氣蓬勃,充滿活力,無所不知,無所不會的‘少年英雄’”。他“紫色的圓臉,項帶銀圈,會刺猹,會捕鳥,會拾海貝,會看管莊稼”,心理有無窮無盡的稀奇事,懂得我往常的朋友不知道的許多東西。可是20多年后僅40多歲的閏土,卻變成了另一種樣子:“先是紫色的圓臉,已經變作灰黃,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皺紋,眼睛也像他父親一樣,周圍都腫得通紅……他頭上是一頂破氈帽,身上只一件極薄的棉衣,渾身瑟索著……那手也還是我所記得的紅活圓實的手,卻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了”。你能通過這些外貌的變化說出記錄著閏土怎樣的苦難生活的歷史,又顯示出閏土怎樣的精神變化?3L道出了怎樣的一個家庭環境和社會環境?這三組問題是老師緊扣上述三種學習方法,在匯總學生的課前提問后加以篩選整理組合起來的,在課堂教學中老師組織學生圍繞這些問題進行解答、爭論、想象、探究。
通過教學嘗試,我們進一步認識到研究性閱讀教學的實施,應注重課前的學習準備。一是教師可能地把媒體選擇、使用和控制的權力交給學生。以利學生廣收各種有效信息資源,拓展視野。二是在教學過程中老師要尊重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和感受。通過師生互動,及對學生巧妙的點撥、引導,把學生的思維導向深入。三是研究性閱讀教學應充分尊重文本。老師在鼓勵學生自由探索的同時,要求學生在研讀的過程中不能脫離文本,不切實際地穿鑿附會。總之,與傳統閱讀教學相比,研究性閱讀和個性化閱讀,帶來了教學方式的重大變革,為語文閱讀教學指出了一條新路。
- 上一篇:鄉長任期經濟責任述職報告
- 下一篇:高中學生學習物理障礙研究論文
精品范文
6初中班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