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的發展論文

時間:2022-01-11 02:41:00

導語:漢字的發展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漢字的發展論文

漢字創始的意義看。首先,漢字濃縮了字前史的中國人對自然的認識,如“家”字,最早的字型是房里有豬,豬繁殖力強。因為當時人類的生產力是最重要的生產、所以就用生產能力旺盛的豬象征家里人丁興旺。其次,漢字代表了字前史中國人的科學精華。比如“思”字,現在看是“田”和“心”,好像說“心田”是管理思想的。這是因為沒看到“思”的最早字形造成的。“思”的最早字形下面是“心”,上面是“囟”,“囟”是個象形字。像頭蓋骨的匯合處,人頭頂的紋路和“囟”非常相似。那么,“思”就不只是指“心田”。而是指頭和心的相通。表面上看,漢字不過是一個符號,指稱著對應的事物,但就在這對應背后,還潛伏著中國人的情感、習慣甚至本能。它對我們了解祖先的生活習性、研究中國漢字的發展情況、繼承和發揚中國的傳統文化都有積極的作用。

從漢語表達方面看,漢字也有著與其他文字無法比擬的優點。如果我們把漢語的特點和漢字的性質結合起來考慮,就會發現,漢字在表示音節、語素、詞、語法手段等方面都是不成問題的。當然拼音文字也可以做到這一點,不過在表示二維語音時,就不及語素音節文字簡單方便。它表示聲調時,或用附加符號,或要在音節末另加字母,或者用別的手段。漢語就不同了,漢語拼音是中國的拼音文字,它完全可以讓我們做到能讀會寫。同時,由于漢字用不同的形體表示相同語音的不同意義,所以它也是區別同音語素的理想符號。拼音文字則無能為力。正由于漢字是用形體表示意義,同時表示相應的語音,這種二維性的圖畫文字對于我們的表達來說是相當優越的符號。漢字相對與表音文字來說比較穩定。據目前統計,由于英文中新詞匯的不斷產生,400年前才統一拼寫的英文,其詞匯已經突破了40萬,預計到下世紀中葉,將突破100萬大關。現在的人們讀莎士比亞的原著就已困難重重,更不用說讀400年前英國詩人喬叟的詩了。而在中國,現在中學生還可以朗朗上口地讀幾千年前屈原的《楚辭》。由于漢字是用形體表示意義,也表示相應的語音,所以它還可以與不同方言中同一意義的不同語音發生聯系,換句話說,可以超方言使用。拼音文字是用形體表示語音,再通過語音表示意義,所以同一種文字只能同固定的語言發生聯系,不能表示不同的方音。可見,漢字在這方面還表現出了表音文字無法比較的超時空性。

但是漢字也存在著很多缺陷。從一定程度上說,漢字已經成為沉重的包袱,甚至成了社會發展的絆腳石。例如,西方在1457年印刷第一本書的時候,中國已經有了幾百年的印刷史。但是印刷術給古代歐洲帶來了文藝復興、使蒙昧黑暗的歐洲轉變為文明、科學、技術日益發達的歐洲。可在中國,由于文字使用的困難,印刷術并沒有導致文藝復興。而且,直到晚清,中國的印刷術仍然停留在手刻本的階段。這樣就使得使用漢字的中國人要把大量時間用于學習漢文,找起資料來也困難重重,以致學者很難繼承和發展前人的研究成果。久而久之,繁難的漢字就使中國的科技進步極端緩慢了。再者,由于長期使用漢字,無形中執著的心理就僵化成為漢字中心思想。以致人們受到漢字無法直接輸入電腦的困擾,資料檢索還在有待零的突破,電腦漢字處理也是困難重重。大家都知道漢字不是與生俱來和與漢語等同的,但形碼設計者卻堅持難上加難地對幾千個漢字進行編碼,而不愿意使用簡單的漢語拼音。這正是電腦處理漢字問題長期突而不破的根本原因。

漢字在現代的發展。1949年以后,隨著新中國的建立,漢字迎來了它發展的春天。50年代初期,中央政府頒布了一系列文字改革的通知,對于一些筆畫過于繁瑣的漢字進行了大膽的簡化,這在漢字的發展史上無疑是一個偉大的創舉。隨著社會進步,科學飛速發展,漢字也有了一些新的變化,一些表示新生事物的漢字不斷出現,許多漢字也被賦予了一些新的含義。計算機技術的出現,怎樣把漢字輸入計算機又成為一個新的課題。八十年代以后,我國研制開發了一系列漢字輸入法,如拼音、五筆字型、表形碼、自然碼等等。漢字為適應時代的變化,也在不斷地改進自己,完善自己,為中華文化的發展和傳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近年來,有些學者認為漢字過于復雜,提出了“文字拉丁化”的方案,認為漢字應該走拼音化的道路。但我不這樣認為,漢字已經經歷了幾千年的歷史考驗,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一種象征,成為了中國人的一種標志。因而,總體說來。漢字的前途是可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