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中學|古文|實踐

時間:2022-04-20 10:29:00

導語:農村|中學|古文|實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中學|古文|實踐

摘要:古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衡量語文水平和素質的重要尺度,在新課改如火如荼的今天,農村初中由于經濟文化等諸方面的原因,古文教學水平比城鎮中學偏低的現象普遍存在,導致教師怕教古文,學生怕讀古文,古文教學低效,無疑影響著素質教育的整體推進和教育的改革,這一現象一直困撓著廣大農村語文教師。如何改變這一現象以提高農村初中古文教學的質量,本文首先闡述了農村中學生古文總體水平欠佳現狀,聯系自身實際教學經驗,之后針對這一問題提出了古文學習理解或翻譯的有效方法與對策,以提高中學生的古文自主學習效率。

關鍵詞:古文自主學習、理解或翻譯

一、問題與實踐

古文的解讀(即理解或翻譯),是文言文教學的難點之一。幾年來的中考經過同行分析認為“文言文閱讀”,失分的主要原因是對常用實詞意義的理解與現代漢語混淆,還有就是對文意的把握欠全面。農村初中學生失分尤為嚴重。

又如我在教學《口技》一課翻譯“滿坐賓客,無不伸頸,側目,微笑,默嘆,以為妙絕”一句時,一位學生說:“全場的賓客,沒有一個不伸長脖子,斜眼旁視,微露笑容……”(原原本本地援引的《參考書》上的說法),話還沒說完就有學生問:“這些賓客在做廣播體操啊?”這一問,反把我和許多同學給問住了。是啊,賓客們驚訝的動作根本不可能如此一致,怎樣理解呢?稍思片刻后,我反問道:“賓客們有一致的地方嗎?”同學們馬上回答道:“以為妙絕。”“對啊,賓客們有一致的地方,也有不一致的地方,我們怎樣理解這句呢?”同學們紛紛發言,認為這句應理解為:“全場的賓客,沒有一個不認為好極了,有的伸長脖子,有的斜眼旁視,有的微露笑容,有的暗暗贊嘆。”這件事,使我和學生們都深深地懂得:解讀古詩文的詞句,除了借助于有關工具書、參考書(參考書僅能提供參考)外,還必須聯系作品內容,聯系社會實際,聯系自身經驗,仔細推敲,才能真正走進文本,真正理解其內容。下面就談談古文自主學習的幾種方法:

(一)、讀

初中《語文課程標準》對文言文的要求是:能借助工具書閱讀淺易文言文。學習文言文,強調多讀、熟讀,要求學生做到:

1、準讀。也就是要讀準字音。讀準字音是理解詞語的基礎。首先,在教學新課之前,一定要讓學生先認真地預習,查字典解決課文中生僻的字。其次,不能使之讀破句。所謂讀破句,就是該停頓的地方不停頓,不該停頓的地方卻停了。停頓不當,就不能正確地理解文章。如“其一犬坐于前”,若誤讀為“其一犬/坐于前”,那么坐在前面的就不是一只狼,而是一只狗了。

2、變讀。文言文中有通假現象。通假字應讀通假字的音,如“入則無當家拂土”(《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中的“拂”通“弼”,讀音應為“bì”而不是“fú”。此外,文言文中有詞類活用現象,如名詞語用為動詞,讀音要發生變化,如“食之不能盡其材”(《馬說》)中的“食”,是“喂養”的意思,所以讀音應為“sì”而不是“shì”。這種現象在教學時應特別注意。

3、原讀。讓學生知道由于歷史、習慣等原因,文言文中有些地名、人名、官名等在讀音上要保留它原始的讀音。如“吳廣者,陽夏人也”(《陳涉世家》)中的“夏”讀“ji?!倍蛔x“xià”;《童區寄傳》中“區”應讀“ōu”而不讀“qū”;“昨夜見軍貼,可汗大點兵”(《木蘭詩》)中的“可汗”應讀“kèhá”而不是“kéhà”。

(二)、譯

學習文言文,翻譯至關重要。傳統的文言文翻譯主要是直澤,要求翻譯文言文時要正確,就是要如實表達本意,不曲解,不缺漏,不濫增,依據原文的詞語、句子,逐一翻譯,還要求保持原句的名式和語氣等。如“又安(哪里)敢毒(怨恨)耶?”(《捕蛇都說》)(用現代漢語的意義替換),文言文中的地名、人名、官名、年號、朝代以及文言文中現在仍然常用的詞語,都可照原文抄錄。如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岳陽樓記》)(加點的詞語保留不譯)。在翻譯時,某些詞句直譯以后語意仍不明朗,甚至十分拗口,那就要用意譯,如“居廟堂之高……”(《岳陽樓記》)直譯為“處在宗廟,殿堂的高處”,含義仍嫌不明確,可采用“在朝廷做官”這種意譯,就使人容易理解了;有些是運用了互文的修辭手法,如“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木蘭詩》)如果翻譯為“推開我東邊房子的門,坐在我西邊房里的床上”,那就使人費解了;有些要結合語境來理解,如“起坐而喧嘩者。”(《醉翁亭記》)“起坐”不是“有的起來,有的坐下”而是“從座位上起來”。意譯靈活性大,翻譯時可在理解原文實際含義后,用自己的語言來表述,使較深的詞句譯得通俗明了。翻譯具體方法可歸納為六個字:留、刪、補、換、調、變。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義相同的詞,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國號、年號、度量衡單位等,翻譯時可保留不變。

“刪”,就是刪除。刪掉無須譯出的文言虛詞。比如“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沛公的侍衛樊噲?!罢咭病笔钦Z尾助詞,不譯。

“補”,就是增補。(1)變單音詞為雙音詞;(2)補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補出省略了的語句。注意:補出省略的成分或語句,要加括號。

“換”,就是替換。用現代詞匯替換古代詞匯。如把“吾、余、予”等換成“我”,把“爾、汝”等換成“你”。

“調”就是調整。把古漢語倒裝句調整為現代漢語句式。主謂倒裝句、賓語前置句、介賓后置句、定語后置句等翻譯時一般應調整語序,以便符合現代漢語表達習慣。

“變”,就是變通。在忠實于原文的基礎上,活譯有關文字。如“波瀾不驚”,可活譯成“(湖面)風平浪靜”。翻譯是一種再創作,翻譯時遇到某些詞語、某些句式、某些表達方式,我們把它們增加到自己的語言儲備庫里去,寫作時就會“似曾相識”,就會涌至筆端,左右逢源了。

(三)、背

背誦是記憶之母,是語文學習的最基本的“硬件”。學習文言文不背是不行的。文言文,要讓學生背,而且教學文言文的重點應放在背誦上。背誦要講究方法,不能死記、濫背,工講求效率、提高質量。那么,怎樣讓學生用科學的方法背誦呢?

1、細嚼慢咽法。讓學生對要背的詩文從字詞名段、結構特點等方面仔細琢磨,熟背成誦。

2、節割分段法。記憶心理學認為,記憶的單位越小越容易記憶。讓學生先從整體上把握它的結構層次,再把它分割開來,采取化整為零、各個擊破的方法,逐段逐層次地背誦。

3、口讀手抄法。讓學生每次認真讀三五句,然后抄出來,再往下讀,讀了再抄,每次抄好之后,再對照原文讀一遍。這樣先讀后抄,抄了又讀,可謂眼以手到心到。

4、領字引頭法。在學生讀到“半生不熟”時,讓學生把每句話的開頭一個字詞按順序一一抄寫下來,并記住,然后根據這些字詞的提示,誦讀幾遍,很快便不用提示而能背誦下來了。

5、及時默寫法。背會的東西必須當天復習,且在以后的一個星期內每天得復習一次。回憶的方式最好是默寫。會背也要會寫,常用詞語、難寫字、易錯字也要多寫幾遍,使之記得更牢固。

6.趣味背誦法。如我在上《核舟記》中"船頭坐三人"一段時,把課堂變舞臺,讓全班同學以課本、桌椅為道具,同桌互相協作表演佛印及"蘇黃共閱一手卷"的動作神態,學生邊朗讀、邊演示,通過課堂即興表演,學生在角色轉換中理解古文語言,古文背誦這一教學難點就在一片歡聲笑語中完成了。

(四)、練

讓學生平時做到勤練、精練、善練,才會學有所得。練習主要有以下兩種:

1、鞏固練習。主要是對所學的知識進行消化?!?、整理歸納。把課那些帶有共性的,有一定規律的東西加以整理歸納,以便于科學系統地記憶。例如學完《桃花源記》、《口技》后,就可以把古今異義的“妻子”、“交通”、“絕境”、“無論”、“雖”、“走”等歸在一起,然后做整體記憶?!?及時復習。學完一篇新課之后,要及時提醒學習回頭復習,千萬不可使其“前緊后松”,功虧一簣。

2、創新練習。主要是能力的培養,讓學生運用自己所學的知識,試著出一些題目,變被動學習為主,如對虛詞“而”的用法可以出一道選擇題:

下列選項中的“而”與“人不知而不慍”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馬無故亡而入胡(《塞翁失馬》

B、學而時習之。(《論語六則》)

C、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愚公移山》)

D、任重而道遠。(《論語六則》)

除了出一些字詞練習外,在理解文章內容的基礎上也可以對文章進行擴寫或縮寫。這種訓練,對培養學生思維的獨立性、創造性和抽象能力是大有好處的。同時要鼓勵學生對古文一方面有所繼承,另一方面要有批判、創新的精神。

(五)、評

傳統的文言文教學,不單單對字、詞、句子的翻譯要求學生都記下來,而且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賞析也都由教師包辦——采用“滿堂灌”的教學方法。《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所以,在初步理解文章的基礎上對文章的內容和表達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也就是要點評文章。評注課文,重點要放在“評”上,這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一個突破口。例如評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第3段: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也,語氣停頓。池,護城河。)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米粟,泛指糧食。用四個“……非……”這種雙重否定式的排比句,強調了防守具有城高、池深、兵革堅利、米粟多等優越“地利”。)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之,代城郭;如,動詞,及。有優越的“地利”卻“委而去之”,這只能說明統治者不得人心,證明了“地利”比不上“人和”了。)(這段主要是從守的方面進行論證)

二、思考

現在,有些學生古文上課聽得懂,但作業不會做。怎么辦?什么原因造成課堂聽得懂,作業做不來?

1、有些教師課講得很生動,課堂活躍。有的教師黑板上幾乎沒有板書。學生沒有留下太多的印象,基本知識點不易鞏固。

2、作業與教材不配套。教材是新課程,強調的是降低難度。作業本卻是另一批人(主要是一線的名教師)編寫的,他們考慮的是用試題來如何培養學生的思維,如何提高學生的能力。太簡單的題目,會被人認為沒水平。所以作業本上的題目太深,學生往往不會做。

3、學生的古文學習方法缺乏指導?,F在很少有老師要求課前預習、課后復習,很少有老師要求學生做課堂筆記,只是簡單化的要求學生讀讀、背背。學生也不懂怎樣做課堂筆記。

三、對策:解決辦法

1、夯實基礎:針對考生文言文閱讀得分較低的情況,傳統文言文教學字詞落實的做法還要繼承,該熟讀的還要熟讀,該背誦的還要背誦。還是要提倡常規的課堂教學步驟:復習舊課、引入新課、講解新知識、鞏固新知識、小結并口頭或書面測試。

2、要有選擇地做作業,備課必須備作業。做那些作業,要通過備課組統一。要高度認識,會做作業是提高學生學習古文興趣的前提。

3、作業講評、試題講評,都要留時間給學生以思維回復。若有可能,還應給類似題目訓練。

4.培養自主學習習慣

好習慣使學生受益終身。要努力矯正學生古文學習的不良習慣,如聽課不記筆記,作業錯了不及時訂正等等。要努力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如學期初制訂學習目標計劃的習慣,課前預習的習慣,當天作業當天完成的習慣,每天反省自己的習慣,及時復習的習慣,期中期末考試后進行總結的習慣,等等。還有一些習慣,如從每年中考來看,古文自主學習的好習慣需要很好培養的。

5、擴大閱讀

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是提高學生古文自主閱讀能力的經驗之談。我們要指導學生閱讀與課文相關的中外名著,讀整部的書,有利于整體感知書中的人物,讀整部的書,有利于學生感知名著的恢弘結構,受到大氣寫作的熏陶;有利于學生文言字詞句式的積累,寫作技巧的熟悉,文學積淀的深厚等等。

參考文獻:

1、楊邦俊.《互動性閱讀概論》

2、市教師進修學校王開元.《新課程調研報告》

3、《中學語文教學》1994年第八期

4.中考語文文言文復習策略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