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語文美育教育論文
時間:2022-08-19 09:45:14
導語:中學語文美育教育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美育有利于促進智育
智育就是為了能讓學生學習和運用文化知識,而學習語文科目,學生需要積累大量的字詞、拼音、文學常識、各種表現手法等基礎性的知識。而初中學生的心理還不夠成熟,處在天性貪玩的階段,學習這些來自課本的需要熟記的知識,對很多學生來說都會覺得索然無味。常言道:“興趣是學習的源泉和最好的老師”。因此,語文教育就要注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果在語文教育中注入美育,讓學生在美的享受中學習知識,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因此,許多中外教育家主張將美育引入智育中。如蔡元培先生主張“教育上應特別注意美育”。美育對智育的促進主要是在對形象思維的發展上。教學中啟發學生聯想、想象,不但可獲得知識,而且可以認知世界,認知就促進了智育。將美育滲透到語文教育中起到了潤滑作用,只要學生能領略到課文中隱含著的美,并陶醉在其中,就能化枯燥為趣味,自覺地去獲取知識,教育效果就能得以提高。如《荔枝蜜》一文不僅可以讓學生由蜜蜂的釀蜜聯想到勤勞的人民,激發學生熱愛勞動人民,做個像蜜蜂一樣勤勞地為人類釀造甜美生活的人,而且對蜜蜂的喜愛之情產生了想了解蜜蜂的求知欲。這樣,美育對智育就有了很好的促進作用。
(二)美育能促進德育
德育、美育是同一個層次上的不同教學形態,德育在于培養高素質、人格健全的人。而美育對于培養人格健全的人有著不可缺少的促進作用。美育對德育的促進作用主要是通過培養學生的審美情操,在審美的過程中提高辨別美丑的能力,促使學生養成高潔的志趣和美好的人格。而學習課文中人物的高尚品質,可觸動學生的心,與他們產生情感共鳴,從而崇敬之情悠然而生,并深深地感染著學生。如《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的主人公保爾從一個普通的工人子弟成長為無產階級英雄的形象就影響著不少人。優秀作品還揭示生活本質,能幫助學生辨別善惡美丑,凈化思想,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根據美育、課文、學生的特點進行美育
既然美育在中學生求知中如此重要,教師作為傳道解惑者,應注重語文教學中的美育,并且從多角度對學生進行美育,讓美育在語文課中發揮出它應有的作用。
(一)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培養審美興趣
多媒體教育可做到圖文結合,已成為現今的一種新的教育模式,是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一種很好的教學手段,尤其有利于語文教育中的創設情境。語文教育可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漫步美景中,感受各種美,在美的氛圍中培養審美興趣。例如教《蘇州園林》,可用幻燈片展現蘇州園林的美景,然后引導學生朗讀課文內容,在把握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進行探討、想象,從而欣賞感受蘇州園林的獨特美,促使學生提高審美興趣。
(二)借助文章的字詞、語句培養學生審美理解力
作者的情感、文章中人物的性格品質,主要是借助文章中優美的字詞、語句體現出來的。語文美育就要靠教師指導學生體味關鍵的字詞、語句,讓學生體味和領悟字詞、語句所蘊含的意味,體會文章塑造的人物形象,理解作者流露出來的愛憎情感,此學習過程可培養學生審美理解力。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揣摩、品味文章的字詞語句。葉圣陶先生說:“最要緊的是多比較、多歸納、多描述、多體會,一字一句不放過,引導學生揣摩語感,體味情感。”就是這道理。例如學《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教師要指引學生找出“歷盡心血”“鍥而不舍”“兀兀窮年”“氣沖斗牛”等突出聞一多先生的崇高品格和精神的帶感情色彩的詞語,體味語言美;引導學生體味“我們要準備像李先生一樣,前腳跨出大門,后腳就不準備再跨進大門。”“在情況緊急的生死關頭,他走到游行示威隊伍的前頭,昂首挺胸,長須飄飄。他終于以寶貴的生命,實證了他的‘言’和‘行’”等描寫人物語言、行動的精辟的語句,去領悟聞一多先生作為一個英勇的革命烈士的精神美。在引導學生逐步體味人物的精神實質的同時,也從中體會作者對人物流露出來的崇敬、贊美的感情,與作者產生共鳴,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就會受到美的熏陶,這也是培養審美理解力的好方法。
(三)發掘文章多方面的美,培養審美鑒賞力
每篇文章都蘊含著多方面的美。例如魯迅的《雪》一文中寫到“江南的雪滋潤美艷、隱約著的青春的消息、極壯健的處子的皮膚,朔方的雪如粉、如沙、決不粘連、如包藏火焰的大霧、旋轉而且升騰”,蘊含著自然美。由江南雪景的美艷,襯托出朔方雪景的壯美,并在這對比中體現了一種獨立與張揚的個性精神,突出表現朔方的雪像一個奔放的挑戰者,有著獨立不羈、昂揚向上的品格,又蘊含形象美和風格美。又由雪想到雪像一個有著執著精神的戰斗者,這樣由雪及人,相互關聯的表現手法,既體現意境美,又含有哲理美。比喻修辭的運用具有語言美。授課時,教師要引導學生發掘、欣賞文章的美,如《蘇州園林》中的布局美、景物配合美、藝術的層次美、勞動人民的智慧美等,以此來培養學生的審美鑒賞力。
(四)作文訓練與美融合,培養審美創造力
作文教學是語文教育中重要的一課,可把寫作訓練與美相融合,培養審美創造力。首先是讓學生學會觀察,觀察是創作的前提。印度印地語作家普列姆昌德就說過:“作家應該十分注意地觀察自然景色和各種事件。清晨陣陣微風拂起的漣漪會發出什么樣的閃光?天空像什么樣子?有什么變化?只有仔細地觀察過這些景色的人,才能成功地描繪出無數這樣的景色。光憑想象是不行的”創作前教師可引導學生到大自然中觀察、捕捉、體味月光的皎潔、陽光的溫暖、夜的寧靜、暴風雨的殘酷;到現實生活中去觀察和實踐,感受人間的冷暖,感悟人生。為創作積累大量的素材。其次是引導學生模仿,鼓勵創新。小孩學走路學說話,始于模仿,學習作文也始于模仿,模仿是初學創作者的指路燈。而課文就是個例子,具有典范性、帶動性和啟發性。學了《愛蓮說》,可指導學生寫竹子、梅等,從蓮的中通外直、亭亭靜植、出淤泥而不染而聯想到竹子的正直和梅的傲雪不屈的品格;學了《我的老師》《老王》,可讓學生寫《我的奶奶》《我的同學》等通過社會生活中人與人之間交往的具體事情表現人物美的文章。指導學生模仿創作只是為了引學生踏入創作之門,而更重要的是教師應鼓勵學生博覽群書、善于觀察,多參加社會實踐,為創作打好堅實的基礎。再鼓勵學生多練筆,大膽聯想和想象,勇于創新。鼓勵學生在創作中不斷的汲取,提高,逐步邁入自由創作美的境界。
作者:周燕霞 單位:廣東省云浮市云城區南盛鎮中學
- 上一篇:中學語文教學反思
- 下一篇:鎮委正風肅紀工作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