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語文詩歌教學規律研究

時間:2022-11-04 09:26:39

導語:中學語文詩歌教學規律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學語文詩歌教學規律研究

摘要:新語文課程標準要求改革中學詩歌教學,以提升學生的鑒賞能力為改革重點。抒情、韻律和想象力是中學語文詩歌選材中的3大顯著特點,從詩歌選材的特點可以探尋出詩歌教學的基本規律,即要了解寫作背景,體悟真情實感;要誦讀唱結合,感受詩歌韻律美;發揮想象力,自構詩歌意境。

關鍵詞:中學語文;詩歌教學;基本規律;意境

詩歌是有著悠久歷史傳統的一種文學創作形式。詩歌教學是中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幫助學生了解璀璨的中華傳統文化、培養良好的文學鑒賞能力以及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規定:“要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熱愛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情感,培養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和愛國主義精神,培養高尚的審美情趣和一定的審美能力,發展健康個性,形成健康人格。”[1]但是目前我國中學課堂的詩歌教學現狀卻不容樂觀,詩歌教學的方法過于死板教條,很多教師將其簡化為單純的“翻譯課”。過于重視詩歌的“應試價值”,忽略詩歌對學生審美能力的提升作用,這也讓越來越多的學生失去學習詩歌的興趣,只知道盲目地跟著老師讀,按照要求背。這無論對詩歌教學還是學生語文素養的發展都有著極大的消極影響。所以,探討如何激發學生對于詩歌的學習興趣,把握中學課堂詩歌教學規律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中學語文教材中詩歌的特點

中學語文教材中所選用的詩歌都是經典之作,集中表現了詩歌創作者的創作風格。不僅代表著當時詩歌創作的巔峰水平,也是使創作者名留青史的最高成就。

1、濃厚的感情色彩

無論是寫人還是寫景,詠物或是敘事,詩人創作的初衷都是為了抒發內心感情。任何一首詩歌都以其飽含的思想感情為生命。在詩歌教學的過程中,對任何一首詩歌的鑒賞,首先要清楚作者描繪了什么景物,刻畫了哪些人物,講述了什么事件,從而才能進一步理解作者想要抒發什么樣的感情。著名詩人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少無適俗韻》的結尾二句,是“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作者從講述自己對官場生活的厭倦之情,再過渡到描繪清新怡人的田園風光,由內而外的愉悅心情躍然紙上,自然而然就流露出來。作者表面上是寫景敘事,實則是表達了自己對歸隱山林的憧憬之情。

2、充滿韻律感、節奏感

合轍押韻、對仗整齊是詩歌的顯性特征,特別是古詩歌尤其講求。詩歌不僅僅可以用來朗誦,也可以用來歌唱。例如,蘇軾的《水調歌頭》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既可以朗誦,又可以歌唱。“詩歌常常把不同聲調的字詞錯落有致的配置在詩句之中,造成高低、強弱、長短、緩急等變化,使得讀來鏗鏘有力,瑯瑯上口。”[2]3、豐富的想象力詩歌中詩人想要描繪的畫面蘊含著作者豐富的想象力。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一曲小令,短短28字,意蘊深遠,描繪出這樣一個畫面:荒涼凋謝的蒿草,枯老的藤枝蔓纏在飽經滄桑的老樹上,涓涓溪水上座落的小橋,瘦弱的老馬,古道上獨自行走的人,夕陽把人影拉的很長,一直綿延到天際。文人的落魄,漂泊的流離,都淋漓盡致地呈現在讀者的腦海里。

二、中學詩歌教學的基本規律

1、了解寫作背景,體悟真情實感

目前大多數教師在進行詩歌教學時最常用的就是讀背法。按照課本的要求,在上課之前讓同學們自學、朗誦,課堂上老師再一句句翻譯,了解詩詞的大致意思,再分析作者所運用的意象、寫作手法等,最后讓同學們將課下背誦作為作業。這樣的教學往往導致學生一知半解,無法深刻理解作者的真情實感。只有讓學生們課前做好準備工作,可以分小組搜集有關詩歌和作者的相關資料,在教師講解之前進行分享,充分了解寫作背景,才能更有助于學生讀懂詩歌,更深入地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真情實感。

2、誦讀唱結合,感受詩歌韻律美

朱光潛先生在《詩論》中曾對詩歌的音樂性進行過詳細的分析,他將詩歌的韻律稱為詩歌的靈魂[3]。詩歌是可誦可歌的文學形式,如果我們只知道死板地背誦,詩歌就缺少了它的靈魂。在朗誦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作者豐富的情感活動和情緒的跌宕起伏,不僅要讀,還要誦,甚至可以唱,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能夠更好地把握整首詩歌的感情基調。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有其中的道理。教師可以適當地組織一些詩歌朗誦的游戲,既增加學習的趣味性,又讓學生在吟誦的過程中更好地感受詩歌獨有的韻律美。

3、發揮想象力,自構詩歌意境

詩歌教學一旦被教師的精講、解析占用了大部分時間,那么學生自己感悟理解的時間就會相應地減少,教師滔滔不絕地分析各種寫作手法的運用,學生就很容易成為被動接受的“容器”,缺少了與詩歌本身情感交流的過程。詩歌教學不能被僅僅看作應試的必備功課,它對于提高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作為詩歌鑒賞的主體,學生應當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發揮想象力,通過那寥寥數語去想象作者構建的畫面,融入其中,感受作者在情境中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作者:袁敬敬 單位:安徽省利辛第一中學

參考文獻:

[1]孫穎.提高中學語文詩歌教學有效性的方法探析[J].現代語文.2011(9):62-63.

[2]姚文放.文學理論[M].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272.

[3]王琢.中學語文古典詩歌教學探析[J].學周刊(教育科學).2015(2):212-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