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語文資源開發論文

時間:2022-02-28 09:52:37

導語:中學語文資源開發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學語文資源開發論文

【摘要】本文從三個方面論述基于即時通信的中學語文資源開發:通過即時通信的普及和當前中學語文課程網絡資源開發不足等現狀,證明即時通信作為尚未被完全開發的領域,在語文課程資源開發中大有可為;分析即時通信在語文課程資源中的獨特優勢;簡要說明預設的即時通信的應用。

【關鍵詞】中學語文;語文課程資源;即時通信

一、研究背景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的數據,我國青少年互聯網普及率在2015年末已達到85.3%,相比全國整體同期互聯網普及率的50.3%,高出35個百分點。而其中12—18歲的中學學段未成年網民占青少年網民的40%,數量大致在1.12億左右,數量龐大。在中學生的上網行為中,即時通信的使用率最高,占總體網絡使用率的93.6%。即時通信對于中學生已經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尤其是即時通信技術的飛速發展使得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溝通方式發生了很大變化。《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創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大數據時代下,越來越多的中學語文教育工作者開始對網絡資源進行開發,也因此產生了以遠程教育資源為平臺的“微課”、以微博等自媒體為平臺的“微作文”等全新的語文課程形式;對于微信、QQ等即時通信技術的應用,大多還停留在教師與家長、與學生的課余交流、作業布置等信息通知中,鮮少有教師從即時通信入手,開發語文課程的網絡資源。即時通信作為尚未被完全開發的領域,在語文課程資源開發中大有可為。

二、即時通信在中學語文課程資源開發中的優勢

(一)為中學生提供表達平臺。即時通信之所以受到中學生的歡迎,不僅因為它是一種通信手段,更因為它“為青少年提供了一個相對自由的‘發聲’渠道和傳播平臺,大大激發了青少年的媒介參與熱情。”通過數據可知,有接近一半的中小學生將網絡作為其表達意見的主要渠道。而在自我表達的過程中,中學生展現在人前的不僅是其表達的方式,更是真情實感。這兩點是即時通信與語文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的性質契合。此外,即時通信以其及時性、高效性、交互性等特點,不僅可以作為資源中專的平臺,更可以成為語文課堂的場景,通過生生、師生間的溝通交流,使“語文課堂情景一定程度地動態化、生活化、情節化。”又因其具有隨時性、隨地性的特點,可以打破時空限制,將語文課堂延伸到教室之外。(二)為中學生媒介素養教育創設條件。媒介素養是語文素養在信息時代中發展出的對語文學習者的新要求,即人們對媒體信息進行選擇、理解、質疑、評估、創造和生產、理性回應能力。英、美、日等國家,以及我國臺灣、香港等,“都對媒介素養教育高度重視,將其作為公民必備的能力和素養,納入正規課程教育之中。”也有些國家將媒介教育與語文課程整合,以提高學生的媒介素養,但是在我國大陸僅有少數學校開展媒介素養教育,個別學校(如杭州夏衍中學)采取校本課程的形式,單獨講授媒介素養的知識。中學階段的學生正在經歷身體和心理的快速發展,因此要學會瀏覽與發表、運用批判性思維來高效選擇正確的信息,尤其面對繁雜豐富、良莠不齊的網絡信息時更是如此。一方面來看,縱觀我國當前語文課程的網絡資源開發,大多數教師選擇將網絡資源作為“材料庫”,側重于淺層次的信息搜集、處理,而信息的篩選、辨別、創造以及批判性思維的發展并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另一方面,如果將媒介素養作為正規語文課程的一部分,必定會壓縮課堂時間,與我國中學應試教育的現狀不符。因此,在中學階段利用課余時間形成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即時通信課堂,不僅可以與課堂內容形成聯系、提高聽說讀寫的水平,更可以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引下、同學間的交流中逐漸學習信息篩選的方法,培養批判性思維,在信息選擇中形成自己的觀點。(三)為其他課程資源領域的綜合利用提供平臺。語文課程資源有多個領域可以開發,而各個領域的信息互通、資料互補離不開即時通信。因此,即時通信可作為學校資源、社區資源、家庭資源、自然資源、網絡資源的連接點,教師可以通過這一連接點與學校、學生、家長、社區等各領域的交流與聯系,更具綜合性地開發語文課程資源。

三、即時通訊的應用

其一,利用微信群、QQ群、朋友圈等自媒體平臺,鼓勵學生主動表達自我。教師除了建立、管理微信群等即時通信平臺之外,還要依據相關教學內容及與學生年級相應的課程目標提出表達主題;學生根據教師出示的主題,從生活、學習中獲得靈感,以片段的方式將自己的所感所想通過文字整理在通信群或自媒體平臺上,由師生進行交流;教師要對學生進行適當的鼓勵,對其語法、詞句進行規范,更要引導學生深入體會自己或他人文字所包含的情感。其二,將即時通信作為媒介素養教育的平臺。教師結合正在進行中的教學內容與學生年級相應的課程目標,在通信群里定期放置同一主題、不同角度的信息材料供學生選擇,并要求學生說明選擇理由,鼓勵學生在群里展開討論,整個過程由教師引導,防止學生討論出現思想或內容上的偏差;教師要即時指出討論中出現的問題,鼓勵學生多問“為什么”,不要“想當然”;師生要在討論結束后整理整個討論過程的思路,討論結果將作為語文課堂的資源。其三,通過即時通信與社區、學校、家長、學生、其他教師即時溝通,注意與正在進行的教學內容相關的社區活動、家長特長、教師優勢等資源,在學生群中進行說明,師生通過交流共同進行活動設計。此外,教師要對通信平臺中學生的表現進行反饋,可在群內進行評選,以積分制的方式量化學生的表現

作者:李易安 單位:北京師范大學研究生院珠海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