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學習法在中學語文課堂的運用
時間:2022-02-11 09:37:31
導語:發現學習法在中學語文課堂的運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提要】布魯納提出的發現學習法,是學生通過自主探究發現新知識,從而掌握學習規律的學習方法。并且這種學習方法還可以在發現新知識的過程中起到發展學生的探究型思維,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豐富教師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學習效果的作用(朱峰,2008)。所以本文旨在研究這種教學方法在語文課堂的應用,從而探究發現學習法在中學語文課堂運用的意義、策略、以及效果等,并談談這種教學方法在中學語文課堂運用的可行性,以便今后教育工作者進行研究。
【關鍵詞】學習方式;核心素養;發現學習法;語文教學
一、發現學習法概述
在新時代,基礎教育改革中,改革的核心是轉變學習方式,并在具體的學習實踐中加以運用。“發現問題”才能打開新思維,但是問題不僅僅是“發現”新知識的開端,也是“發現學習”和“發現學習課堂”整體的主要脈絡。在初中學習階段,刺激學生使其“主動探究”學習,鼓勵其“主動發現”問題,通過“探究”“思考”等方法,提出合適的,對語文學習思維有一定啟發的問題,讓學生“想發現”并且“能發現”語文中的新問題。而問題的發現在于喚起學生的好奇心、興趣點、求知欲和勝負欲等,而不在于“逼迫”學生。在教學中,我們發現學習中的“新問題”都具有一定的隱性,需要學生主動觀察,認真思考,并且聯系學過的舊知識才可以獲得。因此,教師轉變教學方式,學生轉變學習方式,就顯得至關重要。發現學習法是學習者的自主學習,是獨立思考、自行發現知識和規律的學習。在學習過程中,學生通過自己眼耳口鼻手等感官探索出的學習結果和親歷的學習過程,則要比通過學習別人發現的知識深刻得多,記憶牢固得多,這是學生通過自主探究“重新發現”形成的新過程,也是發現“新知識”并獲得發展探究性思維的學習過程。但是,“發現學習法”在語文課堂中如何落實到具體的教育實踐中呢?所以這一研究需要把重點放在初中階段語文教學的實際情況,包括初中語文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學習實際情況,推動發現學習法在語文課堂教中落實。
二、發現學習法在中學語文課堂中運用的意義
(一)符合新課改理念
二十一世紀的教育,不僅僅包含基礎的育人目標,還包括高層次的育人目標。因此,學習方式亟待轉變。在新的知識觀和學習觀的影響下,學生自主發現學習更適合學生學習。而發現學習法是布魯納(朱峰,2008)提出來的新的學習方式,他認為這種學習方法應該重視學生的學習動機,提出知識結構的思想,提倡“發現”學習,他的認知發現學習理論的研究重點在于獲得知識的內部認知過程,以及教師如何組織課堂以促進學生發現學習的問題。這一理論契合新課改的要求。在教師的啟發和引導之下,學生按照特殊規律去觀察事物,從而去表現學科知識的內在結構,或者由教師提供學習資料,學生自主發現有關事物的知識,并且運用在實踐中。
(二)有利于師生課堂互動合作,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
過去的語文課堂,教師教學方式單一,學生學習方式單一。因此在課堂中學生死氣沉沉,只一味地接受老師傳授的知識,對于教師在課堂中所提的問題提不起興趣。而運用發現學習法讓學生去自主學習、自主發現、自主探究,教師只是對學生加以引導,這樣會使學生提高學習興趣,增加學習積極性,在課堂與教師的互動交流增多,學習知識的興趣增加,學習也會變得快樂起來,從而愛上語文學習。比如在上閱讀課的時候,教師給學生推薦閱讀書目范圍廣一些,讓學生去“發現”感興趣的閱讀內容知識,“發現”好詞好句,對以后的寫作有所幫助,增加師生課堂互動合作,提高學生學習效率。
三、發現學習法在中學語文課堂運用的策略
(一)教師轉變教學方式
在傳統的語文課堂中會出現教師把控課堂,進而削弱學生的主體意識,使學生在語文課堂中產生壓抑感,喪失課堂積極性。因此,為了解決這種情況,需要教師轉變自我角色。而教師角色的轉變首要問題是轉變教學方式,關鍵是轉變教師教育觀念。這里的教育觀念包含了教師對于學生的看法,對教學行為的看法,對師生關系的看法,對學習方式的看法等。1.適度點撥,發現方法將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學習中,成為課堂學習主體。首先,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發現學習”,而不是單純地接受知識,成為死記硬背的工具。其次,教師根據教材的特點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經驗的特點,提出適合學生水平的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和相關的學習材料,而學生根據問題進行自主深度學習研究。可以從學科知識、學生掌握知識情況和生活實際提出有深刻意義的問題。因此,課堂上教師只給線索,而問題則由學生主動發現并且提出。比如,在《荷塘月色》中,通過荷塘美景的展示,促使學生提出疑問,這篇散文是寫景散文嗎?僅僅只是為了寫荷塘美景嗎?散文背后的意義是什么?作者為什么要在“那個時間”去賞荷塘美景呢?教師適度地點撥,讓學生去主動探究其深層內涵,發現學習方法。2.創設“發現學習法”情境教學,發現聯系教師應該創設“發現學習法”教學情境,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語文課堂中去,從而通過語文內容的內在聯系,聯系不同教學內容,提高學生的整體理解水平。我們發現,不同的學習內容有不同方法可以建立起聯系,用不同的學習方法學習不同內容,將“相互聯系”滲透到學生日常學習中,可以使學生獲得“有效”知識。通過觀察分析相關材料,學生深入思考問題,把觀察到的知識進行“再研究”,然后聯系以前學習的知識經驗,進行分析、整理、探究,獲得新知識,為學習目標——可能是“意義”也可能是“方法”而努力。從語文學科方面來看,語文中每個字眼、文段和意義都是與其他的字眼、文段和意義密切聯系的,按照這個學習規律,發現聯系其實就是鼓勵學生“再創作”,學生在觀察中探究發現聯系,可能是實際生活中的相關知識規律與學科知識規律之間的聯系,也可能是“已有的”學科知識與“未知的”學科知識之間的聯系,或者是解決問題的方法等。比如在學習《背影》這類散文的時候,可以創設親情情境,讓學生用發現學習法,與生活實際相結合,發現課文間的聯系。3.補充糾正,發現規律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要使學生“學會學習”,并且形成認知結構,并將學習到的“新知識”,可以應用到相同或者類似的問題情境里。但重要的是要著眼于實踐,我們可以發現并不是所有的學習內容都能達到這一目標,或者說有的學習內容沒有達到這一目標的要求,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需要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的情況慎重制定教學計劃,避免脫離學生的學習實際。并且通過補充拓展一些相關知識,或者糾正學生一些學習,使學生發現語文學習的規律,繼而真正愛上語文學習。比如在學習《祝福》這一課時,除了讓學生理解“祝福”在文中的含義,還應該結合寫作背景、作者生平來理解它的引申義,也寄寓了作者魯迅的“祝福”。祝福廣大婦女同胞早日得到平等的權力,祝福中國大地早日重現幸福的光輝,從而使學生發現這類文章間的規律。
(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1.自主學習我們可以發現,一般的教學方式,通常是教師布置學習任務,學生在教師的安排下被動的完成學習課題。學生不會主動去思考,去深度探究,完成學習任務就可以了。時間久了,學生就習慣了被安排。而面對這種情況,應該轉變學生的觀念,授之以漁,讓學生學會學習,自主思考,主動探究。比如在學習中教師提出相關的學習課題,而學生自己設定相關問題,老師只負責準備驗證假設的資料,更多調動學生的自主性和積極性,增強其自信心、好奇心,培養起動手能力、思維能力、創新能力等。此外,可以設置情境,在情境中蘊藏“疑問”,讓學生發現問題,老師只是一種“媒介”,用來聯系問題和學生。在學生發現問題有困難的情況下,給予一定的指導,或者在學生提出問題后給予規范。讓學生在語文情境中發現“語文問題”,教師僅僅是學習的輔導者。主動發現問題可以幫助學生邁出“語文想象力”培養的重要步伐。當然在自主學習環節要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并不是不加限制,讓學生散亂地發現。2.合作學習而在學生合作發現環節,教師要及時對學生要進行指導。并且要抓住時機,讓學生進行合作討論,而不是整堂課都讓學生去討論,并且在合作發現學習階段不是說課堂由學生主導,放任自由,讓學生漫無目的地合作討論,而是說教師要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在合適時機進行合作討論。語文課堂中有爭議的問題就可以讓學生去討論,比如學習《背影》課文時,有的同學認為父親很愛兒子,為了節省時間翻越欄桿,去買橘子給兒子吃;有的同學認為父親違反了交通規則這類問題,教師就可以加以引導,指導學生合作討論,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從而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探索語文學習的方法,促進知識的理解,愛上語文學習。3.探究學習學生在運用發現法進行探究學習的時候,要注意探究的深度,而不是進行膚淺化的發現。這就需要發揮教師的點撥作用,給學生以及時、適時的指引,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發現的能力,還要考慮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是否符合學生學習的規律,能否提升學生學習的效果。
四、結語
發現學習法不僅可以有效地推動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而且可以有效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實驗能力、探究能力和創新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教師在課堂中運用發現學習法,需要取長補短,不斷探究,不斷改進,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爭取讓發現學習法成為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重要方法。
參考文獻
高慎英2006《“發現學習”的秘密》,《當代教育科學》第8期。
朱峰布魯納2008《“發現學習論”對我國教育改革的啟示》,《重慶科技學院報》(社會科學版)第6期。
昂紅麗2015《語文閱讀教學發現學習研究》,《語文教學與研究》第35期。
顧之川2016《論語文學科核心素養》,《中學語文教學》第3期。
郭家海2016《語文核心素養及其落實》,《中學語文》第Z1期。
陳敬2019《促進核心素養的學習方式變革》,《四川教育》第20期。
蔣麗舒2019《論發現學習法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牡丹》第20期。
作者:王茹
- 上一篇:企業人才發展院人文校園建設路徑
- 下一篇:小學語文德育教育滲透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