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語課堂任務型教學分析
時間:2022-05-11 03:50:41
導語:初中英語課堂任務型教學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初中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出為課堂教學帶來了新的挑戰,如何在有限的課時內為學生創設必要的學習活動,提供必要的學習經歷,這直接關系到學科核心素養的形成。學科課程標準提出了指向學科核心素養的英語學習活動觀,明確活動是英語學習的基本形式,是學習者學習和嘗試運用語言理解與表達意義,培養文化意識,發展多元思維,形成學習能力的主要途徑。然而,有些教師還在應試教育中掙扎,陳舊理念還未根本轉變,表現為課堂教學一言堂,重信息輕思維,重流程輕內涵,重結果輕過程。因此,難以引導學生用英語思考,難以幫助學生整合知識,形成能力,難以培養學生形成學習策略。任務型教學是一種基于任務或以任務為基礎的語言教學方式。在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背景下,依托知識、文化、策略、思維、語境、語篇,開展有層次、有情境、有實效的英語學習活動。
一、任務活動是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過程
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語言任務活動使學習過程充滿積極的參與動力和真實的個人意義。紐南(Nunan)認為,任務是一種涉及學習者理解、運用所學語言進行交流的課堂活動,在進行這種活動時,學習者用目的語來理解語言、運用語言、創造語言和交流互動。任務的使用可以使課堂學習活動更具有交際性,因為這樣的活動不僅是練習語言本身,而且使課堂學習活動有更明確的目的性,讓學生成為一種語言的使用者。學生在任務學習過程中能理解信息并建構意義,能獲得自信心和成就感,能控制自己的學習過程。學生的個性、學習方法、學習策略、做事的方式都在學習活動中得到體現。威利斯(Willis)認為成功的語言學習需要具備四個基本條件:第一是語言環境,即有大量的真實語言輸入;第二是使用語言的機會,即使用語言做事情,交流信息;第三是使用語言的動機,即聽、說、讀、寫各類活動的驅動力;第四是學習指導,即需要關注語言的形式。任務型教學展現的正是語言學習所需要的理想狀態。(1)提供大量機會讓學生參與對子活動和小組活動。在課堂活動中,讓每一位學生都有參與對子活動或小組活動的機會,在相互交流中增加了語言的輸入和輸出。在有目的的學習中,學生的交流能力、思維能力與學習策略得到發展,各種任務也豐富了學生的學習內容。(2)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動機。為了實現任務目標,學生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自由表達個人的想法,講述身邊的所見所聞,使語言學習和使用更加有意義、有目的,并且在和伙伴們的交流與合作中進一步體驗成功,樹立信心,在互動中發展語言能力。(3)綜合運用學生所學的語言內容。豐富多樣的任務活動給了學生大量綜合運用語言技能的機會,在學習過程中學生關注在語言情境中的內容表達,并且把這種語言合理運用和任務順利完成作為學習達成的目標,在交流中學會交際。同時我們也引導學生注意語言的準確性和語法的形式。(4)促進學習方式和學習環境的改變。英語學習任務活動最大的好處是不再讓學生覺得學英語就是僅僅為了考試和做題目。在課內外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自我管理積極性,建立和諧民主的師生關系,大量增加接觸與運用語言的學習機會,這些正是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所需要的條件。
二、初中英語任務型教學的實施策略
(一)創設真實的語言學習情境。在學習過程中,我們要保持語言材料和情境創設的真實,學習活動要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聯系。威利斯認為那些真實的任務,如填表格、借書,都是可以用于課堂教學活動的。但是許多課堂內的語言活動,比如描述一幅圖片,并由他人畫出,比較兩幅圖片的異同等,在實際生活中可能是用不到的。不過,只要這樣的任務引起的語言行為與今后真實的語言行為相似——比如確認意思、詢問等,也是需要的。這樣的真實性是互動的真實性。任務活動既可以是生活中真正的任務活動,也可以是在課堂上為了教育目標而設計的任務活動。例如,《英語》(牛津上海版)6AM1U3Spendingadayouttogether單元中,學生通過Listenandsay學習了凱蒂和他的朋友去花園城市的參觀計劃后,開展小組活動討論他們自己的秋游活動,并做好記錄。學生需要討論去哪里、具體的日子和出發時間、交通、費用、幾點回來等。學生在討論他們自己真實的一日游活動中,學會了如何去規劃一次旅行。英語教材的語篇內容從家庭、學校生活擴展到旅游、購物、擇業、自然科學等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都非常貼近學生生活。(二)引導學生使用語言完成任務。學生掌握語言需要自己親身實踐,基于任務的語言學習積極引導學生使用語言做事情。任務活動可以使學生像人們在真正的交際時那樣在聽、說、讀、寫等各個方面去綜合地使用所學內容,為預設的學習目標去展開有目的的學習,并獲得和積累相應的學習經驗。學生在有意義的文本語境中,借助參與任務活動完成語言學習,在做事情的過程中發展交流能力、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這樣的課堂學習活動才能成為學生真正運用語言的橋梁。同時,我們也能夠從學生完成任務的情況中得到更多的學習反饋,進一步改進對任務的實施與評價。例如,《英語》(牛津上海版)6AM1U1Familyandrelatives單元中,我們有3個任務活動:談論家庭關系、寫問候卡和談論家庭休閑活動。為了完成這些任務,學生需要在Lookandlearn中學習家庭樹,了解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需要在Lookandread中學習如何填生日問候卡;需要在Listenandsay的對子活動中學習如何談論家庭活動和頻率。最后學生要使用自己的照片,運用學到的語言從總體上介紹自己的家庭成員。(三)結合語言形式和語言功能。我們在任務活動實施時,既要注意語言的意義,也要注意語言的形式。如果僅僅讓學生完成任務,即使這些任務可以引起學生的積極性,也是不夠的。紐南認為,要讓學生學會用語言做事情,缺乏語言能力支撐是做不成的,學生需要明白語言形式和語言功能之間的關系。任務活動的實施應當注重語言形式和語言功能的結合,使學生既掌握語言形式,又培養綜合運用語言功能的能力。我們在日常的課堂教學活動中,所遇到的挑戰是如何幫助學生清楚地理解語言形式、交際功能和語用意義之間的關系,并在課堂交流中加以充分運用。例如,《英語》(牛津上海版)8AM1U2Workandplay單元中,學生在閱讀學習課文AdayinthelifeofWhizz-kidWendy后,要求進行對子活動,一人扮演記者為了要寫一篇關于溫迪日常生活的報道,用所給動詞進行提問以獲得信息;另一人扮演溫迪,用課文中的事實進行回答。在任務活動中,學生既鞏固了課文內容,又學習使用了語法知識進行交際模擬采訪。語言形式是一般現在時、一般疑問句和特殊疑問句,語言功能是通過提出問題以獲得信息寫一份報道。(四)搭建好語言學習的腳手架。搭建好語言學習的腳手架是指教師給予學生足夠的學習支持和幫助,讓他們獲得成功。作為教師,我們以合作者的姿態對學生進行幫助與引導,像大人扶小孩在走路一樣;學生之間在學習過程中也相互配合與支持。學習語言的過程不是跳躍的,我們需要激發或提供給學生背景知識和語言資源,倡導小組活動和合作學習,并且通過合作構筑知識結構,創造語言學習與語言發展的機會。課堂語言教學的藝術就在于知道在什么時候,以何種方式為學生搭建好腳手架。例如,《英語》(牛津上海版)6BM1U3DragonBoatFestival單元中,學生最后需要完成的任務活動是寫一封電子郵件,向外國友人介紹中國的傳統文化節日端午節。在單元整體教學中,導入單元主題,學生先閱讀、理解關于屈原和端午節的文本,再進行對話,討論不同類型粽子的特點,最后去完成介紹端午節這個任務。其實,在一節課中也是同樣的,為了完成任務后活動,必須在任務前和任務中階段對學生進行足夠的語言輸入,如背景知識的激發,詞匯、句型的學習操練,文本信息的提供等,如果沒有一定的語言鋪墊,學習的過程就不能順利進行下去。(五)體現任務活動層次與關聯。任務活動的設計應由易到難、層層深入,使學生的語言能力通過每一項任務逐步發展。在設計任務活動時,還應從接受性任務到表達性任務,從重復性任務到創造性任務。我們在單元整體設計和實施過程中,有單元的整體任務,有單課的課時任務,也有課內的局部環節任務。這些大大小小的任務鏈活動都應該是相互關聯的,聽與讀是輸入信息,說與寫是輸出信息,相互依托、承上啟下。英語學習活動內部的各種因素必定會形成關聯,語言知識和課程內容也是如此。例如《英語》(牛津上海版)9AM1U2Fishingwithbirds單元,在文本閱讀教學中先利用2分鐘的視頻導入,學生建立與課文內容相關的背景知識聯系,引出重點生詞,完成閱讀準備。閱讀中,遵循“整體—局部—整體”的教學思路,教師讓學生先快速閱讀全文,概括段落大意;再分段閱讀完成不同的任務;最后朗讀全文進行鞏固。閱讀后,教師開展一個游戲和一個小組討論活動,反饋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更深入地從鸕鶿的視角談談這項中國傳統技藝。所有的課堂任務層層遞進,形成了一個大的課堂學習活動的整體。
三、進一步的思考
任務型教學能使學生通過任務的學習實現多元教育目標,滿足學生發展的需求。任務被看作一種外在的工具,我們可以利用這個工具影響學生的心智運作過程。在初中英語課堂學習活動的運用中,我們實施的任務活動應當具有明確的互動目的、真實的交流內容和明確的操作要求,并給予學生展示學習成果的機會,使學生能夠在個人學習、對子操練或小組合作的實踐活動中發展語言和交流思想,并能在展示活動中獲得成就感。與此同時,學生在語言交際能力上受到刺激,能夠激發出向更高水平發展的動力。語言學習和全人發展相結合的任務有助于體現英語教育的價值。任務的第一層次集中在語言交際能力上,這類任務包括功能和結構;任務的第二層次還涉及認知和組織信息、處理信息的過程;任務的第三層次是社會文化中的任務,發展學生的品格,使學生得到全面成長。這三個層次的任務目標即語言交流目標、思維認知目標與社會文化目標,和我們現在所提出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與學習能力)是相一致的,任務型教學有助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和立德樹人目標的實現。因此,作為一線教師,我們在實踐中期待著擁有更豐富多彩的課程內容和實施更具吸引力的任務活動,讓我們的英語課堂學習進一步煥發生命的活力。
參考文獻:
[1]龔亞夫.英語教育新論:多元目標英語課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NunanD.Task-basedLanguageTeaching[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4.
作者:陳杰 單位:上海市蒙山中學
- 上一篇:語篇分析融入初中英語閱讀課堂研究
- 下一篇:初中英語聽說課教學設計研究
精品范文
6初中班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