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英語學生生態意識構建研究

時間:2022-05-12 03:11:52

導語:大學英語學生生態意識構建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學英語學生生態意識構建研究

摘要: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布局,提出了建設美麗中國的具體要求。高校作為意識形態領域的前沿陣地,應自覺承擔起價值引領和人才培養的歷史使命。在應用型本科高校大學英語課堂中構建生態意識,有助于提高生態教育的系統性和精準性;推動完善生態教育第二課堂;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應用型人才,從而更好地拓展高校德育內容,培育時代新人,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應用型本科高校;學術英語;生態意識

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加快了經濟發展和文明交流,中國也正在經歷著產業結構的巨大轉型。與此同時,資源和環境問題日益突出,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也日益嚴重。在報告中,提出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高校是人才培養的搖籃,把生態文明教育融入日常學生教育管理是當前學生培養教育的主要任務之一。將生態意識融入大學英語教學,提高生態教育的系統性和精準性;將生態系統由課外引入課內,完善生態教育第二課堂;對于應用型本科高校而言,將生態思維傳遞給應用型本科高校學生,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應用型人才,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生態教育是以生態環境為基礎,以協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目標,通過系統全面傳授生態環境知識為手段的教育理念。生態教育不僅有助于讓學生了解生態保護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而且要求將生態意識、生態系統、生態思維融入課程教學,通過系統的學習引導學生熱愛生活、保護環境,為社會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作為高等學校專門用途英語(ESP)系列教材之一,《學術英語•理工》秉承“以結果為導向”的學術英語教學方法,在提高學生語言應用能力和學術水平的同時,其課文內容以生態環境為主線,將生態意識貫穿于語言教學中,將高校德育和智育相結合,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1語言訓練和文化教學有機結合,提高生態教育的系統性和精準性

《學術英語•理工》采用多種英語教學方法,將語言訓練和文化教學有機結合,培養大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生態意識。第一,大量閱讀的輸入。該教材為英語學習者提供了若干單元主題,每個單元主題安排至少三篇學術論文或學術文章。教材以學術英語論文寫作任務為重點,共分六個單元。教材中設定的單元主題分別為:選擇(論文)題目、查找信息、聽講座、撰寫文獻綜述、撰寫學術文章、做口頭展示等。課文內容涉及網絡生態、環境生態和人與自然的關系,如:網絡黑客與信息泄露、人工智能的利弊、全球氣候變暖給人類造成的影響、核輻射的危害、轉基因食物的優勢和風險等。第二,定量、原汁原味的、有思想的文章有利于學生對生態意識辯證思維能力的培養。如:Unit2Text9GlobalWarmingandItsEffects一文中,教材用1752個詞的篇幅詳細闡述了全球變暖對于氣候變化、動物王國和自然環境的影響。全球變暖造成極端天氣的出現、動物數量的銳減和臭氧層被破壞,這些后果對人類生產生活造成影響,使學生意識到全球變暖會影響到每一個人。課文通過列舉數據、引用例證的方式增強文章的可信度和可讀性,將大學英語由日常語言交流學習推向了學術思考的新高度。又如:Unit2Text10GlobalWarming一文中,作者通過數據例證的方式證實在過去的70年間,地球比上一個千年的任何時候都要熱,而且在過去的幾十年間這種變暖在急劇加速。雖然可能會有年長的親戚告訴我們他們回憶過去的某個時候,那時夏天更熱、天空更藍,但與客觀數據相比,這僅僅是選擇性記憶的情況。課文以不斷上升的氣溫趨勢這一事實為依據追溯導致全球氣候變暖的根源:除了人們熟知的工業廢氣的排放之外,還有太陽輸出的變化(黑子周期)和火山噴發等因素,并詳細闡釋了這些因素導致氣候變暖的過程,引起學生對于生態意識的辯證思考,提高思考的質量和深度,拓寬學生的思維角度和思維方式,引導學生全面地看問題。第三,以生態項目教學為主線,不僅能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也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術技能和學術素養。《學術英語•理工》突破語言教學的傳統模式,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需要為出發點,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開展生態項目教學研究,在培養學生系統了解有關生態知識的同時,提高英語的綜合能力。如:Unit4WritingaLiteratureReview中各篇文章的共同主題是核污染及其危害,基于生態項目教學,要求學生閱讀幾篇有關核污染及其危害的文章,并掌握文獻綜述的書寫格式和規范、撰寫要點、如何撰寫獨立文獻(Self-containedLiteratureReview)和撰寫為論文一部分的文獻綜述(WritingaLiteratureReviewasaPartofanEssay)、在教師的指導下為課文撰寫摘要以及避免學術剽竊等。其中每一部分都可以結合課文中核污染與人類健康這一主題進行生態項目教學,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既能學習到文獻綜述的撰寫技巧和學術規范的相關知識,又可以將學生置于生態保護、人類健康這一宏觀背景之下,運用課文練習撰寫文獻綜述或課程論文,并通過課堂展示、小組展示的形式匯報交流,有助于學生系統、精準地提高語言技能和生態意識。

2生態系統由課外引入課內,完善生態教育第二課堂

第二課堂是對第一課堂的補充和完善。第一課堂是依據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在規定的教學時間里進行的教學活動,是學校教育教學的主陣地。一般來說,第一課堂是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活動。有別于第一課堂,第二課堂是指在教學計劃之外,教師指導學生開展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活動,是對第一課堂的延伸和拓展。二者相互促進、相互融合,滿足學生成長成才的需要。大學英語第二課堂是對以語言技能提高為核心目標的大學英語第一課堂的補充,包括在教師指導下進行的有關英語綜合技能提高的一系列活動,其內容可涉及經濟、文娛、學術等各個方面。《學術英語•理工》通過在教學單元中插入以關生態環保為主題、以聽講座、做口頭展示為形式的第二課堂相關內容,將生態系統由課外引入課內,完善生態教育第二課堂。《學術英語•理工》設置了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教師將教學內容由課內延伸至課外,通過設置聽講座、做口頭展示等課程的學習,引導學生將書本的知識運用于實踐活動,從而更好地將老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有機結合,將課內和課外有機結合,整合大學英語課內課外兩個維度,打破傳統課堂的時空局限,實現學習與實踐的高效聯動。如Unit3ListeningtoLectures中,教材從聽前準備、講座介紹、例證解析、指示信號詞、記筆記等幾個方面較為系統地為學生聽講座提供了科學有效的技巧和建議。作為高校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載體,講座對于大學生的全面發展、方向指引以及興趣的培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材運用任務型語言教學方法,“任務”以語言運用為主要導向。經過前兩個單元的學習,學生已經對于學術英語的文章的行文模式以及生態環保的相關知識有了初步掌握,具有一定的閱讀和感悟能力,能針對有關生態環保的相關主題較為清晰地發表自己的觀點或評論,具有一定的數據收集整理和問題分析解決的能力。本單元從聽講座的本身入手,在介紹技巧方法的同時,每一部分都配有以任務為導向的講座視頻。如第二節Lecture10,課本以兩類題型(選擇、簡答)的形式,設置了兩項任務,要求學生在觀看講座的同時解決相應的問題。如:演講者是如何引入講座的主題的;演講者有關能源利用效率的態度是什么;演講者有關機動車尾氣排放的建議是什么等。題目設置以演講者為主體,突出了講座的實際效用;演講者的內容與生態環境有關,通過數據、推理、提問等方式與觀眾互動,增強了學生的直觀感受。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還可以嘗試在原有問題的基礎上結合課內外相關內容對課本中的任務進行改編和補充,將其設置為完整的任務鏈,在促進學生英語綜合技能提升的同時,提高學生聽講座的效率和技能。同時,在生態項目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用生態良心提高生態意識,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倫理價值觀。又如在Unit6MakinganOralPresentation中,課本從口頭展示的準備、組織口頭展示的內容、使用適當的語言、做演講、使用直觀教具、回答現場提問、參加小組討論等幾個方面較為詳盡地闡釋了如何做一場優秀的口頭展示。在大學英語日益注重學生主體地位的背景下,學術英語口頭演講打破了教師單向的知識傳遞與灌輸,形成了以學生為主體、以組織交際活動為特色的良好學術氛圍。教材任務的設置中,要求學生根據所給圖示和給定的主題(全球變暖及其影響)做口頭展示,引導學生從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氣候變化以及對野生動物行為的影響、雪線的上升和物種的滅絕等三個方面分析全球變暖的影響并做口頭展示。學生可以使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通過例證、輔之以PPT或者講義的形式,以小組或個人講述的方式在課下開展各種學術交流或小組討論。這些形式豐富了大學英語教育第二課堂,提高了學生口語和交際能力,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意識,將生態系統的特征和生態平衡的意義更主動地傳遞給大眾,使大學英語自覺主動承擔起生態道德教育的偉大責任,培養具有生態文明素養的國際化人才。

3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應用型人才,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學術英語•理工》致力于培養學生利用英語養成良好的學術技能和學術素養,達成工作和實際交流的目的,從而實現英語學習和專業學習的雙贏。《學術英語•理工》屬于“學術提升”類教材,將英語教學和專業教學相結合,兼顧語言技能與專業知識,提高學生國際背景下的學術應用能力。如在Unit1ChoosingaTopic中,教材課前先介紹了學術論文標題的標準和原則,然后通過縮小、限定所給定標題范圍的形式,讓學生評判各類標題的可行性,并設置了相關任務:給定相關主題,讓學生根據已學內容適當增加限定從而使得研究主題具體可行。師生在互動中完成了英語語言的學習,同時又培養了學術思維、擴大了眼界,將專業知識、學科思維和教學方法融入到英語教學中,在“做中學”中實現了育人目標,也是現如今所推行的“高等學校專門用途英語(ESP)”教學模式的貫徹落實。課程內容的安排也體現了跨學科的概念,突出共性,豐富學生理工背景下的學術共識。如在Unit2SearchingforInformation中,通過具體信息來源(教材、課堂、網站、維基百科、實驗……)引導學生思考信息的可靠性。教師可以從政治、經濟、文化、時間、空間等多個維度引導學生思考影響信息可靠性的因素,也可以就同一事件引入不同國家、不同意識形態、不同歷史時期的相關報道,從詞匯的選擇、作者的態度等不同維度辯證思考其差異性,培養學生形成科學嚴謹的思維方式。又如在Unit5WritinganAcademicEssayText15GeneticallyModifiedFoods—FeedtheWorld?課文闡述了轉基因食品的好處,又分別針對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理性分析了轉基因食品可能帶來的風險與挑戰以及生物技術本身面臨的問題。在發展中國家,農作物歉收僅僅是導致饑餓的一個原因,其根本原因是貧窮。即使轉基因產品能夠大幅度提高產量,貧困地區的農民也種不起轉基因作物。除了經濟條件,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地理條件等因素也是制約發展中國家農業發展的重要因素。文章以轉基因食物為切入點,在分析轉基因食品的利弊之后,指出制約發展中國家的根本因素和其他外部條件,進而培養學生全面分析問題的能力和剖析事物本質的洞察力。具有國際視野的應用型人才應超越語言的差異,從語言的共性、一般的規律和科學的態度出發,考察語言在學術領域下的魅力;又能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立足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需求,成為語言功底扎實、學術風格嚴謹、實踐能力強的復合型人才,并運用生態思維關注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運用科學辯證的方法審時度勢,推動自身全面發展和國家生態文明建設。

4結語

應用型人才培養是當代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應用型本科高校的歷史使命。立足于生態思維,《學術英語•理工》顛覆了傳統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將語言練習和文化教學有機結合,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學術研究品質和生態意識;將生態系統由課外引入課內,在教授學生知識的同時,更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擴大學生的視野;將英語教學和專業發展相結合,充分挖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在國際背景下培養學生的生態思維,滿足國家、社會在新時代對人才的需求。當然,學生生態意識的構建應立足于更廣闊的時間和空間,需要教師在教學理論上不斷創新探索,在廣度和深度上推進大學英語教學改革,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國際化大學英語建設和改革的道路,并取得豐碩成果。

參考文獻

[1].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侯利軍,付書朋.高校生態文明教育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9,(14):62-64.

[3]蔡基剛.顛覆性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關于《學術英語•理工(第二版)》編寫理念[J].中國外語教育,2016,(2):20-28.

[4]宋丹,崔強,陸凱.提升高校第二課堂育人實效的路徑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8,(5):119-122.

[5]邢存海.校園講座是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載體[J].滁州學院學報,2007,(9):82-84.

[6]白藍.從EGP到ESP: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發展趨勢[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9):139-145.

作者:蘭方 單位:金陵科技學院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