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英語教學思想政治教育與實踐

時間:2022-01-21 10:51:48

導語:大學英語教學思想政治教育與實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學英語教學思想政治教育與實踐

摘要:我國現階段大學英語教學有忽視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問題,尤其是當前嚴峻復雜的國內外形勢下,加強高校思政教育更是刻不容緩。本文探討了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提出在教學中,以思政教育為切入點,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英語課堂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大學英語;思政教育;課堂

從世界范圍來看,不僅我國重視對廣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西方國家對此也非常重視。只不過每個國家此類課程的叫法不同。在中國大陸稱為思政課,在西方多用“公民教育”或“國民教育”。目的都是一樣,通過對公民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從而強化公民的國民意識、民族責任感和認同感,最終為國家政治統治服務。雖然不同國家對這種穩固統治的工具稱呼不同,但實際上都是進行和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相關的活動,并把這種教育作為穩定國家政治統治的基礎[1]。大學教育是人生的一個關鍵階段,是奠定人生基礎的關鍵時期。作為大學教育重要組成部分的大學英語教學,由于其語言及西方文化載體的特殊性,課堂中貫穿思政教育有著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一、大學英語課程中融入思政教育的必要性及現狀

(一)新時期黨的教育政策的需要

隨著社會發展的不斷加快,大學英語也迎來了新的發展階段。大學英語作為高校學生的必修課,更應作為思政課程融入教學的“排頭兵”。因此,科學設置相關英語課程,把思政教育和大學英語課程做到有效結合,深挖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價值并貫穿到整個教學過程,已經成為大學英語教學的重點[2]。2020年6月5日,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其中明確提出高校要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解決當前高校中還不同程度存在的專業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兩張皮”現象,未能很好形成育人合力、發揮出課程育人的功能[2]。高校課程思政教育提到新高度。

(二)新媒體時代大學生健康成長的需要

從2018年起,入校的大學生都是2000年后出生的千禧一代。這一代人多是獨生子女,生活條件好。他們的成長過程正值互聯網信息、新媒體高速發展的時代,他們進入大學也正是人生思想成長的一個關鍵時期。相比以往任何一代人,“00后”大學生思想開放,思維活躍,求知欲強,同時被便利、發達、海量信息的互聯網和新媒體所包圍,他們很容易成為新生事物的熱衷者和追隨者。然而,由于知識層面、人生閱歷、政治意識等缺乏或稚嫩,在當前國際國內社會環境復雜、價值觀多元的時代,對問題的看法往往簡單化、片面化,很容易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而誤入歧途。作為大學課堂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大學生18歲這個重要的窗口期,課堂上大量閱讀學習以英語為媒介的西方文化,大學英語教師尤其要正確引導,適度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幫助大學生能夠辯證地認識外國文化,免受或少受外國不良風氣的影響,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從而為立德樹人打下基礎。

(三)大學英語思政課程的現狀值得思考

現階段不少大學老師教師思政意識弱、教學內容“重西輕中”、教學方式落后。他們依然使用原來的教育方法,對于學生只進行簡單的讀寫教育,只關注學生的英語學習情況,對于思政課程相關認識不足。雖然目前的大學英語教材涉及到文化、經濟等諸多方面,但是多數教材的內容多來自于西方,對于中國文化涵蓋較少[2]。高校教師多數具備了相當的專業知識和教學技巧,但是思政基礎相對較弱,導致教師的教學手段落后,學生學習主動性不高。

二、大學英語課堂思政教育融入探討

如何將思政教育融入英語課堂教學,是當前廣大英語教師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首先,教師要有高度的思想政治覺悟和“灌輸”能力。其次,如何實現英語課與思政課的有效結合,使課堂生動有趣并達到理想效果,教師需要一定功力和技巧。筆者認為可以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外語教學向外語教育觀念的轉變

說到外語,我們會馬上想到閱讀外語讀物,和外國人打交道,也會想到老師,學生和聽說讀寫譯的能力培養,這其實是我們常說的外語教學。以學生外語能力水平來判斷外語教學水平的高低。因為,多年來,廣大外語教師把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譯作為教學目標,考試也是考查學生們這些能力掌握的水平。唐代韓愈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傳道”是第一位的,要求老師言傳身教,平時用自己的良好品質與精神氣質去感化同學,傳授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的人格品質?!罢n程思政”這一全新課程觀提出為今后外語教學向外語教育轉變指明了方向。那就是在外語課程同樣作為育人載體,除了讓學生掌握語言能力外,還要了解外國的價值觀、道德觀、審美觀等人文因素。最重要的是培養其辨別西方文化中的精髓與糟粕,通過與我國優秀的民族文化相對比,培養其愛國情操、文化自信、制度自信,從而擁有良好的人文素養與道德情操。這樣的高素質人才能夠在中外交流中能夠明辨是非,保持定力,熱愛祖國,成為社會主義建設的中堅力量。“課程思政”化要求大學外語教學向外語教育過渡,承擔起重要的“立德樹人”使命。在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綱要》的要求指引下,英語教師必須轉變教學觀念,既重視英語知識的傳授與專業技能的培養,又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播與教育融入到大學英語教學的各方面,把講授英語語言知識和文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進行有機地結合,在英語課程教學全過程中貫穿思政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目標與“三觀”,從而培養出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及創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需求的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

(二)教材為根本,“潤物細無聲”

教材是一門課程的核心教學材料,是教師開展教學活動之根本。現有的幾種大學英語教材各有千秋,選材內容具有時代性、趣味性,主題多樣、內涵豐富,符合當代大學生的認知和思維特點。以《新視野大學英語》(第三版,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為例,“教材充分考慮時代發展和新一代大學生的特點,炫彩富有時代氣息,主題多樣,涵蓋社會、歷史、經濟、哲學、科技、文化等不同領域。選篇注重思想性和趣味性的結合,文章安排注意觀點的碰撞和補充,激發學生的思辨能力和創新思維,培養學生以多元視角看待個人、社會和世界?!碑斍斑@幾種通用教材被高校大學英語教學采用,主要以提高語言能力為目的,因此,如何在課堂上能夠“潤物細無聲”地融入思政教育,這就對英語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吃透教材后教師才能剔選出符合新時代精神、凝聚新時代智慧的內容,引導學生在觀點輸出和母語文化輸入過程中,培養政治覺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等。如在進行新視野大學英語第三版課程第一冊教學過程中,文章的第一節主要是介紹蘇格拉底的相關事跡和成就,蘇格拉底對于西方文化的推動作用是巨大的,我們應當學習他不斷學習、鉆研的精神。同時,老師可以通過介紹中國歷史文化名人,如孔子、孟子、曾國藩等等,通過研究他們的相關事跡,體現他們的人文精神和人生觀、價值觀。課后,老師可以發起對中、西方歷史人物的討論,對他們身上的異同點進行辯論,以樹立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另外,除了英語教材,教師還可以中國傳統節日中找到相關思政元素并對學生進行相關教育。如在進行新視野大學英語第三版課程第一冊教學過程中,第二節就是介紹西方的節日,學生在進行了相關學習后會對西方節日和中國節日進行比較,這時老師可以適時地引入中國傳統節日,并對其中蘊含的歷史人文精神進行闡述,進一步提高學生對中、西方文化的差異的認識和培養愛國精神與家國情懷[3]。如端午節,端午節是屈原投江的紀念日,屈原投江的主要原因是因其具有強烈的愛國精神和民族大義。當他被流放、排擠之后,看到國都被攻破,導致自己在極度苦悶、絕望的心情下而投江自盡。學生通過這種學習方式,可以更加理性地看待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對于中國傳統文化中蘊含的精神也會得到更好地繼承和發揚。

(三)口語十分鐘,助推“三觀”紅

大學英語是中國所有大學生入校后的必修課程。“啞巴英語”讓大學英語教學多年來被社會所詬病。由于高考的激烈競爭,中學階段,學生們主要是應試性英語學習,鮮有機會進行語言交流。進入大學后,學生們希望能彌補學習英語語言而無法交流的缺憾。據趙慶紅等的大學生英語學習需求調查統計數據顯示,在收回的2283份有效問卷中,希望學習英語提高用英語交流能力的占62.1%;希望教師全英語教學的占17.4%,希望大部分用英語教學的占76.3%[3]。而事實上,進入大學之前,多數學生已經學習多年,在英語的詞匯、語法、寫作上已有一定基礎,這為英語口語和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大學生們良好的基礎加上濃厚的興趣,使大學英語口語實踐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英語課堂貫穿一定的口語教學與實踐非常必要。如果在課堂上利用一切自然的機會用英語進行交流,老師就在提醒學生英語這門課程的主要目標就是實現用英語有效地交流。每次課開始的熱身交際活動就是這樣一個非常好的機會[3]。時政教育不是簡單地了解時政新聞,要讓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就更具說服力。廣大英語教師不僅要為學生提供中外時事熱點新聞事件,更要分析其背景和內涵。特別要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進行剖析,以便學生能夠從理論高度看待和認識時事政治,提高學生的科學思辨能力。除了新聞大事,要密切聯系日常生活實際,使學生透過自己的生活對時事政治有更加切身的體會,從而加深理解,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思辨能力和理論素養[3]。在互聯網及多媒體發達的今天,英語教師很容易找到并下載國內外時事新聞和材料,選擇性地給學生視聽或講解后展開討論和思考,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例如2020年的新冠疫情就是極佳的愛國及制度自信教育題材。筆者在教學上做了有益的嘗試。為了讓學生們及時了解國內外疫情發展態勢,對比中國與西方所謂民主國家防疫,筆者下載中外時事熱點新聞報道,制作圖文并茂的PPT課件在課堂演示并講解。中國抗疫的成就有目共睹。確認疫情后,中央政府迅速行動,集中人力物力,使得傳染途徑被快速切斷,得以在較短時間內取得抗疫的勝利。然而西方特別是美國政府和不良媒體總在不斷污蔑、抹黑中國抗疫努力。針對這一情況,筆者從互聯網下載世衛組織官員,比如世衛組織總干事譚德塞博士、世衛組織衛生緊急項目負責人邁克爾·瑞安等對中國抗疫的評價;美國《紐約時報》科技與健康話題專欄記者唐納德·麥克尼爾對新冠疫情及中國防疫的客觀報道等。原汁原味的英語可以當視聽訓練,同時從政治制度、中國共產黨的執政能力、領導人等方面引導學生思考和討論。筆者課后給學生布置一篇作文:WhycanChinasucceedincontainingCOVID-19?(為什么中國防疫可以取得成功?)一位同學的作文十分有代表性,他這樣寫道:“疫情前確實有一種被洗腦的感覺??傆X得‘美國是我們學習的對象和前進的方向。上有向選民高度負責的政府,下有理智科學的選民,中間是以高科技為代表的市場化私有經濟,除此之外還有客觀自由的媒體,深入基層的民間組織,溫情脈脈的人權,它們良性互動產生了富足的社會、穩定的社會契約?!鴮嶋H結果呢?看到的是極其不負責的政府。新冠確診人數進入6月后平均每天超過2萬例,死亡總數超過10萬。而美國政府領導人卻不斷污名化新冠病毒,甩鍋中國,以此轉移國內疫情防控不力的嚴重后果。此時此刻,身在中國,我感到無比的幸福與驕傲,看到了中國政府把人民生命放在首位,看到了中國人民的眾志成城,積極防疫,看清了西方國家政府的虛偽、丑陋。我愛中國,我愛中國政府,我愛中國共產黨,我愛社會主義?!边@類話題因為學生比較熟悉,所以難度不大。經過2-3個學期,幾十個話題的探討,學生不僅提高了英語口頭交際能力,避免了只是為了考試而學習的盲目性和缺乏動力,同時也“潤物細無聲”地幫助學生在人生關鍵時期樹立了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可謂是一舉兩得。從同學們的教學反饋中了解到,這個環節成了學生最喜愛的教學內容之一,同學們在寫給老師的信中衷心地表達了自己的感激“老師不僅教我們知識和方法,還告訴我們很多道理,提升我們的靈魂、美德、境界和胸懷,引領我們的人生,教我們做人”。

三、結束語

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需要全體社會成員的廣泛參與。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國家的棟梁,其價值觀的正確與否影響著一個國家的未來發展方向,大學英語教師肩負著為祖國培養愛黨愛國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的偉大使命,在教學中理應不失時機實施思政教育,充分利用大學英語課堂對學生滲透德育教育,積極正向地引導感染學生,這是貫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途徑。

參考文獻:

[1]李憲.大學公共英語教學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研究[D].昆明理上大學,2014.

[2]李曄.新媒體環境下將思政教育融入大學英語課堂的方式建議[J].高教學刊,2020(30):162-165.

[3]趙慶紅,雷蕾,張梅.學生英語學習需求視角下的大學英語教學[J].外語界,2009(4):14-22.

作者:萬志紅 單位:中南民族大學外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