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思政視角下大學英語教學研究
時間:2022-02-25 09:45:57
導語:課程思政視角下大學英語教學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大學英語作為一門兼具培養大學生英語素養和人文精神的學科,在教學過程中融入課程思政因素是十分必要的。盡管不少高校都開始重視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改革,但是其現狀仍然不能盡如人意,因此,應當從教師自身思想政治素養、教材改革、課程改革三個方面去研究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改革。
關鍵詞: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改革
一、引言
課程思政在本質上是一種教育,是為了實現立德樹人。在大學英語的授課過程中,充分挖掘思政因素,加強在各個教學環節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去教書育人,為學生構筑起牢固的思想防線,抵制各種錯誤思潮、錯誤言論對學生的危害。
二、課程思政下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意義
近年來,隨著課程思政概念的提出和實踐,不少高校都開始重視英語教學中的思政融入點,但是,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的現狀仍然不盡如人意。首先是教師方面,在傳統的授課過程中,閱讀、寫作、翻譯等環節都在強調英語思維和西方文化及其價值觀,沒能引導學生主動運用創造性思維和批判性思維去看待國外文化,在這個過程中,忽視了中國本土文化的作用,造成了思政話語權的缺失。與此同時,部分高校英語教師自身政治理論水平有限,政治站位不高,在教學中沒有積極履行新時代教師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將英語教學和課程思政有機結合。其次是學生方面,學生學習英語的目的大多是為了應付各級各類的考試,且只注重單詞、語法的記憶,對英語學習背后的文化因素、價值觀因素鮮少進行研究。最后是教學方面,傳統的教學模式單一,教師作為課堂的主角,學生扮演傾聽者的角色,除了簡單的問答交流外沒有學生積極參與課堂的情況,這種模式降低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此外,教學方法不夠科學,翻轉課堂、慕課、雨課堂以及混合式教學等并沒有廣泛運用于英語教學中。基于此,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勢在必行,而將思政元素融入大學英語教學改革,讓大學生在思想上守住底線,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大學英語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雙重性質,除了學習和掌握英語這一交流工具,教師應當積極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的能力,注重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和全面發展,充分挖掘大學英語課程中的人文內涵,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機融入大學英語教學中。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授課教師自身的思想政治素養,教學模式、教學方法、評價體系、教材的改革,以及發揮學生主體性作用等各個方面,只有形成合力,才能夠有效實現大學英語課程的思政建設。
(一)提高大學英語教師思政素養與能力
《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指出,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教師是關鍵。要實施課程思政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教師的思政素養和能力發展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大學英語教師應當從思想上提高站位,以立德樹人為目標,自覺擔負起教書育人的責任和使命。學校應當定期邀請思想政治理論專家對英語教師開展培訓課程,依托教師發展中心進行網絡課程的學習,開展思政課教師與專業課教師交流等形式,系統地學習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最新成果,學原文、讀原著、悟原理,不斷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理論水平,著力提高大學英語教師的思想政治素養。學高為師,身正示范,英語教師自身應當樹立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才能理直氣壯地開展課程思政建設。大學英語教師不能僅僅做外語專家,更要充分挖掘課程中的思政元素,以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將正向的能量和價值觀傳遞給學生。具體來說,教師之間可以通過集體備課,開展教研活動,優秀課程思政觀摩、賽講,同時,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手段,共享優質課程資源等方式充分挖掘大學英語課程中的思政因素,通過學生樂于接受的方式進行育人。大學英語教師在課堂上應主動占領思政話語權,在談論西方文明時,盡可能客觀公正地進行評價,同時,通過中外對比,讓學生更加了解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了解黨帶領人民通過艱苦卓絕的奮斗走向今天的光輝歷程,努力樹立文化自信。英語課堂和英語教師作為學生了解西方文化的窗口,要時刻保持警惕,努力維護國家利益和形象,做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和模范踐行者。
(二)增加大學英語教材中的思政內涵
教材是教師教授課程的重要工具。通常情況下,教師根據教材的編寫順序來安排課堂教學,教材決定著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向。《大學英語教學指南》(2020版)在教材建設部分提到,大學英語教材要體現黨和國家對教育的基本要求,服務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和人才培養,體現人類文化知識積累和創新成果。在教材內容的選擇上,應自覺融入社會主·03·現代英語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所以,大學英語教材的改革不僅要注意培養學生英語語言運用能力,又要包含對學生課程思政能力的要求。在傳統英語教材尤其是翻譯、寫作部分,適當增加關于中國傳統文化特色、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及反映中國科技成果、社會制度、生活習俗等方面,提升學生的綜合文化素養以及對中國文化的闡釋力和傳播力,從以往學生通過英語了解外國文化和價值觀轉向利用英語這門語言來講好中國故事,發出中國聲音。在信息社會背景下,教材內容的更新速度遠遠落后于實際生活,教師應該積極利用網絡資源,拓展豐富便捷的網絡資源,充分利用線上教學資源。除參考教材之外,大學英語教師還可以尋求相關配套的網絡課程資源、各類精品資源共享課、精品視頻公開課、精品在線開放課程等網絡課程資源,還可以和學生共同學習有關中國詩詞翻譯、典籍英譯等作品,作為大學英語課程思想政治教育素材的有益補充,在豐富多樣的語言學習過程中融入思政教育。
(三)改革教學模式,提升課程思政的教育效果
課程思政要求關注人的價值,以育人為中心,因此要改變傳統教學以教師為主的教授模式,始終貫徹“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進行教學模式的改革。英語教學的多樣性、多元性、多維性和多層次性決定了英語有眾多繁雜的教學模式,而要在大學英語課程中進行思政教育,教學模式就需充分體現學生是課堂的主體,調動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合作性、探究性和實踐性,做到學思結合。課程思政背景下的大學英語教學方法,除了采用通常所說的任務式、合作式、項目式、探究式外,還可以引入混合式教學方法,通過“線上”和“線下”兩種途徑,重構傳統教學課堂,引導學生通過前期的線上學習,課上的探究學習,課下的拓展學習,拓展“教”與“學”的時間和空間,從而改變過去學生學習主動性不高、認知參與度不足、不同學生學習成果差異大的問題。目標與評價體系也是教學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對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有著重要的指引作用,一套完善健全的目標評價體系,對于促進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有正面的導向作用。大學英語課程使用的三維目標,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不僅要求學生掌握英語語言的基本知識,同時要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科學性思維,掌握發現、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方式,最重要的是培養他們樂觀的學習態度,求實的科學態度,寬容的人生態度,在中西方文化碰撞中,樹立起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這樣的教學目標所導向的教學活動必然使得課程思政具體地落到教學的每一個環節。而教學評價作為教育教學活動閉環中的最后一環,在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建設中必不可少。大學英語課程評價不僅要注重學生詞匯、語法、語篇、交際和語言綜合運用能力的發展,還需從多方面評價課程對學生的思想品德、價值觀等涉及思政教育的積極影響。
四、結語
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學英語教學過程有其現實必要性和可能性,不僅關乎學生個人人生觀、價值觀的養成,更關乎高校人才培養的導向問題。因此,要通過提高大學英語教師思政素養與能力來堅持陣地,掌握話語權,同時加強教材和教學模式改革,三者形成合力,進行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建設。
參考文獻:
[1]蔡基剛.課程思政與立德樹人內涵探索:以大學英語課程為例[J].外語電化教學,2021(3):52-57.
[2]教育部.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R].教高[2020]3號,2020.
[3]教育部大學外語教學指導委員會.大學英語教學指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4]劉正光,岳曼曼.轉變理念,重構內容,落實外語課程思政[J].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2020(5).
[5]劉建達.課程思政背景下的大學外語課程改革[J].外語電化教學,2020(6):38-42.
作者:任亞男 單位:山西工商學院
- 上一篇:課程思政在中藥綜合課程教學的實踐
- 下一篇:馬克思主義信仰及當代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