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英語微課教學設計策略

時間:2022-07-10 03:35:59

導語:小學英語微課教學設計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學英語微課教學設計策略

[摘要]ARCS動機模型與新課標倡導的“以學生為中心”理念相符合,能有效激發和維持學生的學習動機,為小學英語課教學設計提供新的思路。介紹了動機模型的四要素,解釋了動機模型為小學英語微課教學設計所提供的理論支撐,并基于ARCS動機模型視角,探討了ARCS動機模型視角下小學英語微課教學設計原則及設計策略,最后對學習者特征和教學內容進行分析,對呈現方式進行設計,力圖建構出基于ARCS模型的小學英語微課教學模式。

[關鍵詞]ARCS;小學英語;微課設計

隨著微學習時代的到來,微課的應用也變得越來越普及。由于沒有專門的微課教學設計理論做指導,微課仍處于探究階段。微課在時間與空間上有其自身的不足,這便對個體的學習動機提出了較高的要求。美國著名心理學家JohnM.Keller提出的ARCS動機模型是以學生動機的激發和維持為核心來設計的,該動機模型與小學英語微課的理念相符合。

一、ARCS動機模型要素

ARCS動機模型最初由美國佛羅里達大學教授JohnM.Keller于1983年提出。在他看來,“ARCS動機模型需要教師通過教學設計來激發或維持學生的學習動機。影響學習動機的四個因素是注意(Attention)、相關性(Relation)、自信(Confidence)和滿足感(Satisfaction),四個因素的每個英文單詞的首字母相連,簡稱為ARCS”[1]。

(一)注意(Attention)

根據德國心理學家赫爾巴特的統覺理論可知,只有通過注意這個感官的大門,才能使新的刺激進入意識閾,進而才能發生統覺。注意力是激發學習動機的一個重要條件,學生只有在教學內容之前就已經被所需要的課堂所吸引,才會發生接下來的學習行為。ARCS動機模型將注意分為兩個階段:先是通過知覺喚醒、激發探究來快速引起學習者的注意;再通過變化來吸引學習者的持續注意。

(二)相關性(Relation)

在建立起注意之后,ARCS動機模型強調從熟悉化、目標匹配、動機匹配三個維度來創建學習內容和學習主體之間的關系。旨在讓學習者感受到學習內容的價值的同時,還能自由地選擇學習,從而進一步激發其對所學知識的學習動機。

(三)自信(Confidence)

自信給學習者一種相信自我的心理傾向。如果學習者對自己能夠成功完成學習任務的能力充滿了自信,那么便會積極地投入到任務中去;倘若學習者的自我效能感不足,面對復雜的任務望而卻步,則容易對學習內容失去興趣甚至放棄學習。

(四)滿足感(Satisfaction)

ARCS動機模型的主旨大致可描述為:為了充分激發并維持個體的動機,首先應該使學習內容引起學習者的重視、興趣,然后要讓學習者意識到完成該項內容與自身和實際生活的緊密聯系,之后再努力幫助學習者樹立自信心,讓他們明白自己已經具備了足夠的知識和能力去完成該項學習任務,最后讓學習者體驗到完成本次任務后的成就感及滿足感[2]。注意、相關性、自信、滿足感這四個要素構成了ARCS動機理論模型的基礎,他們之間是層層遞進、相互關聯的關系,最終形成了比較完整完善的ARCS動機模型(見圖1)。

二、ARCS動機模型為小學英語微課設計提供有力理論支撐

ARCS動機模型為學習者的學習動機的系統設計提供了理論基礎。ARCS動機模型將課堂教學分為教學前的活動、內容呈現、學習者參與、評價以及后續的活動等幾個主要環節。教師根據ARCS動機模型的四個要素,對微課的各個環節進行設計,將動機的激發和維持融入課堂之中。ARCS動機模型的這一理念與微課的理念相符合。“微課(Micro-lecture)”是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出現的新名詞。如今教育領域所研究的“微課”這一概念是由美國新墨西哥州SanJuanCol-lege的高級教學設計師DavidPenrose于2008年首次提出[3]。我國第一個提出“微課”概念的是廣東省佛山教育局的胡鐵生老師。微課作為一種新型的文化學習資源,是現代教育技術與現代教育教學理念相結合的產物。

三、基于ARCS動機模型的小學英語微課設計原則

(一)“微而不碎”原則

微課中所謂的“微”在于其教學內容的選擇是針對特定的知識點而言,主要涵蓋了教學重點、難點和疑點等。教師在對教學內容進行選擇之前,應盡量將內容進行細化,分割成一個個小的知識點。微課的時長最好控制在5~10分鐘,最長不應超過15分鐘,避免由于時間過長而出現認知負荷。

(二)主導主體相結合原則

在設計微課前就要考慮學生真正需要的是什么,這樣設計出來的微課才是以學生為主體的。在設計微課時應采取多樣的方式引起學生的注意和興趣,始終保持其學習的動機,幫助學生解開學習中所遇到的困惑,從而使微課的效力發揮到最大化。

(三)平等性原則

要改變傳統課堂中只重視培養優等生而忽略學困生的情況,真正體現“以生為本”的理念。教師只有為學生提供適切的微課,激發其學習動機,才能真正實現教與學的平等。

(四)實用性原則

微課的實用性應體現在針對學習者的困惑或問題而設計,其知識點應簡練,以便學習者隨時隨地快速完成學習任務。如故事引入型的微課能幫助解決一些與生活密切相關的實際問題,這種微課對心智尚未成熟的小學生無疑是最好的。

(五)系統性原則

系統性原則是指將微課設計模式看作是一個完整的系統,系統中的各部分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邏輯關系。需要說明的是,應注意模式中各組成部分之間的關系,以及該模式與外部環境之間的關系。應保持微課的先后順序,使之由易到難,由簡單到復雜。

(六)評價多元化原則

微課的產生首先是為了提高學習者的學習動機,培養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能力,其次才是提升學習成績。因此對于微課教學的評價應是多渠道、多樣性、多元化的。教師可通過各種網絡平臺來實時了解學生的需求。對微課教學進行評價時,不應僅局限在評價方式的多樣化,還應要求評價主體的多元化。

四、基于ARCS動機模型的小學英語微課設計策略

(一)注意策略

激發并維持學習者的注意力是ARCS動機模型的核心任務,其目標在于激發學習者的好奇心。注意力的激發和維持有如下三個方法[4]。1.喚起感知(PerceptualArousal)。在教學中嘗試采用新穎、個人化或情緒化的材料來調動學習者的注意力,如一個異樣的語調,一個不一樣的新課引入。2.喚起探究(InquiryArousal)。要使學習者保持長久穩定的注意力,教師還需給予持續的視覺、觸覺等感官方面或者其他方面的刺激,要引導學習者形成勇于質疑、敢于探究的精神。通過提問或者反問的方式,引發學習者產生疑惑并尋找答案。3.變化(Variability)。變化的意思就是多樣圖1ARCS動機模型性。可以從三個層面來體現這種多樣性:第一是在知識內容和教學方法的設計上,要通過豐富多彩的課程和教學活動去培養和維持學習者的學習興趣;第二是在教師的教學藝術上,例如教師的發音要清晰,語調要生動有趣;第三是在內容表征和視覺呈現上,理查德·E.邁耶曾在《多媒體學習》一書中指出,學生對于由動畫加解說組成的呈現材料的學習,往往可以收獲到意想不到的效果[5](P1)。

(二)相關性策略

ARCS動機模型的相關性策略,要求微課的設計要體現出針對性。相關性比注意力難以維持。教師應在課前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和興趣愛好,尋找與學生的興趣點相匹配的相關內容,根據學情進行教學。突出相關性有以下三條途徑。1.目標指向(GoalOrientation)。教師首先要明確了解個體的學習期待,然后在目標的設定上努力接近學習者的需求,以便學習者有足夠的動力和毅力完成學習。2.動機匹配(MotiveMatching)。這個過程考慮的是何時、如何向學習者提供合適的選擇。教師要基于對學習者的分析來確定動機匹配的策略。如可以給出具體的任務以滿足小組或個人的傾向。3.熟悉感(Familiarity)。這個教學過程要求教師先為學生創設一個活動情境,承接先前的知識,喚醒先前的經驗,如此將先前的知識與后續的知識相互地串聯在一起,從而搭建一個連接學習者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教育橋梁[6]。

(三)自信策略

為了培養學習者的自信心,教師可以為其設置一些相對容易的學習任務,提升學習自信心。以下是促進自信心的三種途徑。1.期待成功(ExpectancyforSuccess)。應先告知學習者學習要求以及評價標準,此外要設計一些小挑戰,因為對于能力較強的學習者,如果覺得學習沒有挑戰性,就會失去學習的欲望。2.成功機會(SuccessOpportunities)。創建不同的成功水準,使學習者建立個人的達標標準,讓每個學習者都能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可以在微課里設置階段測試,也可以針對同一個問題設計不同難度的微課,進一步增強教學的可選擇性。3.歸因指導(AttributionMolding)。要重視正確的歸因指導,如及時提供反饋,引導學習者學會正確歸因,同時還要給學習者提供多樣的機會,幫助他們將成功歸之于自己的努力和能力。

(四)滿足感策略

教師應通過引導學生完成一系列的教學活動使學生產生完成任務后的成功感和滿足感。影響滿意的因素有:強化和反饋、內部獎勵以及認知評價[7]。創設滿足感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種。1.內部強化(IntrinsicReinforcement)。運用強化能塑造并維持行為,因此也能維持完成任務的動機。要給學習者設置較為真實的語境,讓學習者在真實的語境中習得語言。2.外部獎勵(ExtrinsicRewards)。這也可以看成是外部強化,獎勵分為物質獎勵和精神獎勵。學生如果能得到預期的獎勵,則容易在行為和后果這兩個因素中構建起安全感。3.公平(Equity)。此處的公平針對的是評價。教師對學習者的評價應遵循客觀公平的原則,評價的標準應保持前后一致。應保證測試與分數評定的公平性,測試所包含的內容應真實可靠,且符合教學目標。

五、基于ARCS動機模型的小學英語微課教學設計

微課迎合了小學英語學科的特點,情境化的教學和充滿趣味性的內容設計能讓學生為今后的英語學習打下基礎。

(一)分析學習者特征

關于學習者的特征,可以從以下方面來考慮:一是學習者的原有知識,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設計分層次的教學內容可以滿足學習者的不同需求;二是考慮學習者的認知風格的差異。如在教授“WhatDoesHeDo?”時,教師可通過實物或講故事的形式創設“貓抓老鼠”的情境,凸顯黑貓警長的職業;在教授“MyFavoriteSeason.”時,可借助“喜羊羊”用流暢的英語介紹羊村的天氣情況。“喜羊羊”是學生耳熟能詳的動畫人物,這樣的微課設計以學生的切身體驗為基點,有利于維持學生的學習動機。

(二)分析教學內容

小學英語教學的內容有很多是以對話形式出現的,教師可將對話內容設計成短視頻,組織學生角色扮演動畫中的人物;也可以設計對話習題,讓學生來問答。教師可以搭配教材穿插微課的方式進行教學,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提升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如英語的現在進行時,是教學的一個重難點,教師可通過動態圖畫以對話的形式開展,教師問:“Whatishedoing?”學生根據動態圖畫進行回答,這樣的交流給了學生運用新知識的機會,學生在回答問題時較易獲得滿足感。

(三)設計呈現方式

微課是一種微型的視頻教學資源,主要通過兩大感覺通道傳遞信息,一是視覺,二是聽覺。在微課中,視頻信息涉及兩個層面的內容:一是教學內容的可視化處理,二是畫面的藝術性處理。小學英語的微課設計需要將教材中的文字盡可能形象化,要發掘教學內容中可以“動”的元素,加以適當的設計和運用,就能制作出生動的微課。如在教授“FoodandDrinks.”時,教師的微課設計可以基于一些美食和飲料,配上一段輕松的背景音樂,構建一個舒適的情境。教師在學生觀看微課后可向其提問:“Areyouhungry?Doyouwanttoeat?”誘人的美食讓學生很快地進入學習狀態,幾乎所有的學生都會回答“Yes!”聽覺和視覺的沖擊讓學生感受到了英語學習的樂趣,并能將注意力迅速地集中到教學中去,學習狀態由被動變為主動。教育的魅力體現在它不僅是傳授本領,更是在這個過程中喚醒人對真理的探求之心。教師的作用在于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并想方設法使學生持續保持這種動機。

作者:董玲 宋雅靜 單位:上海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