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英語多模態情境下文化意識研究
時間:2022-07-08 03:47:52
導語:中學英語多模態情境下文化意識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是中學英語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文化是人存在的根與魂。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也是文化的一部分。教師要樹立語言教學與文化學習相互促進、相互滲透的意識,引導學生在提高語言能力的同時形成文化意識。本文結合中學英語教學實踐,探究多模態情境的創設與運用,讓學生在多感官參與下感知文化、理解文化、內化文化、運用文化,有效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
關鍵詞:多模態;情境化;文化意識
一、引言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課標》)(教育部,2018)確定文化意識為英語學科核心素養之一,因此,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是中學英語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語言是文化的重要載體,也是文化的一部分。胡文仲(1998)認為,不了解英美文化,要學好英語是不可能的。反過來說,越深刻、細致地了解所學語言構架的歷史、文化、傳統、風俗習慣、生活方式以至生活細節,就越能正確理解和準確使用這一語言。《課標》強調,教師在中外文化知識的教學中,應通過創設有意義的語境,恰當利用信息技術,基于語篇所承載的文化知識,引導學生挖掘其意義與內涵,幫助學生在語言練習和運用的各種活動中學習和內化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進入21世紀,多元文化的相互滲透以及信息技術的發展變化,使交流與傳播領域正發生著一場革命。這場革命的結果就是在公共交流中,語言的中心地位已經被替代,一種全新的多模態(multimodal)表達形式已經深入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Kress&VanLeeuwen,2001)。在人們傳統習慣中被認為是副語言的圖像、音樂、顏色以及一些視覺符號等,逐漸處于突出甚至是優勢和中心地位。以文字、圖像、聲音、色彩等共同傳遞信息的多模態手段的應用能夠有效地為學生營造接近真實的語境,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協同運作,以加深印象,強化記憶,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多模態教學方式通過使用不同的媒介把靜態的資源(包括服飾、發型、臉型等)和動態的資源(包括聲音、表情、動作、姿勢)等納入教學過程,給學生以全方位的多感官體驗,引起多層次的聯想。實踐已證明,大腦記憶東西與聯想密切相關,聯想越多,記憶越深刻(顧曰國,2007)。本文結合教學實例,探析如何通過創設多模態情境在中學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
二、理論基礎
O’Halloran和Smith(2011)將符號模態稱為符號資源,而將模態定義為聽覺、視覺、觸覺等感官模態。多模態化指在一個交流成品或交流活動中不同符號模態的混合體,同時也可以表示不同的符號資源被調動起來,在一個特定的文本中共同構建意義的各種方式(Baldry&Thibault,2006)。多模態化教學是由NewLondonGroup(1996)提出的術語。它作為一種教學理論,主張利用網絡、圖片、角色扮演等多種渠道、多種教學手段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協同運作參與語言學習,強調培養學生的多元語言運用能力。語言的使用都是在生活情境中發生的,教師要為學生創設貼近他們生活經驗的情境。情境是“湯”,知識是“鹽”,鹽只有溶于湯才好入口,知識只有融入情境中才好理解和消化。知識的情境化是知識活化并轉化為素養的必經途徑。構建從真實的情境中學習(閱讀、實驗、思考、建構)的認知路徑,是知識通向素養的必然要求(余文森,2017)。文化意識的培養是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的素養是在人與情境的互動中生成的,因此,情境設計是培養核心素養的必然選擇。為了使學生能更好地參與、體驗、理解并且內化所學內容,教師需要創設多模態情境,通過調動學生的聽覺、視覺甚至觸覺等多種感官系統參與互動進行學習,如視聽、聽讀、誦讀、讀寫、表演等,借助情境引發思考,幫助理解和感悟,促進他們的思維發展和文化意識的提高。
三、通過多模態情境培養文化意識的實踐
中學英語課堂上借助的多模態包括圖像、手勢、音樂、電影、表演等,都是完整的表意系統,跟語言一樣具有形式層、詞匯語法層和語篇語義層,在文化意識培養方面能產生獨特的效果。文化意識的培養重在課堂的融入和滲透,在信息化時代,教師僅僅憑借單一的教學手段傳授文化知識已經無法滿足學生的認知需求。多模態情境創設能將物質文化可視化,借助直觀的視覺模態,帶學生了解古今中外的飲食、服飾、建筑、交通等,以及相關的發明與創造。精神方面的文化,包括哲學、科學、教育、歷史、文學、藝術等,相對抽象難懂,而多模態情境的創設能讓學生感知文化、理解文化、內化文化、運用文化,從而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道德修養和審美情趣。在課堂教學中,情境既可以是觀念的、想象的、情意的、問題的,又可以是物理的;既可以是虛擬的,又可以是真實的;既可以是基于學校與課堂的功能性的,又可以是基于社會的、自然的、日常生活中的(王文靜,2002)。在中學英語教學中,教師要調動學生盡可能多的感官親歷教學活動,參與教與學的互動,借助多模態手段創設情境,讓文化意識在潛移默化中根植于學生的內心。多模態情境創設應滲透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下面結合案例分析如何借助多模態,通過背景知識、問題鏈、表演和聯系生活來進行情境的創設和文化意識的培養。(一)通過背景知識創設情境,感知文化。借助視覺、聽覺模態創設情境能鮮活再現背景知識。背景知識越豐富,閱讀理解水平越高。課堂教學的背景知識主要包括作者介紹、時代背景和歷史典故。為了使學生更好地感知文本中的文化背景,教師應挖掘文本的主題意義,選擇相關素材,通過制作多模態課件再現歷史背景的情境或貼近學生真實生活的場景,努力把文化知識教學有機融入語言學習之中,以利于學生在文本閱讀中理解文化內涵。比如,人教版高中英語必修教材第五模塊Unit1GreatScientist的Reading:JohnSnowDefeatsKingCholera是介紹JohnSnow運用科學方法尋找霍亂病因的故事。倫敦寬街霍亂發生在1854年,學生對該歷史事件很陌生。閱讀前,教師展示1854年秋季倫敦寬街大量民眾死亡的圖片和人們紛紛逃亡的圖片。學生在視覺的直觀沖擊下,內心產生了巨大的震撼,也產生了疑問:Whathappenedtothepeople?Whyweresomanypeopledead?Couldtheyescapefromdeath?Whohelpedthemout?帶著這些疑問,教師再引導學生閱讀課文標題,借助課文中JohnSnow的肖像插圖,學生能預測出是JohnSnow解救了倫敦百姓,并理解標題Cholera前為什么冠以King的稱號,對他的醫術心生敬慕。讀完文本后,學生明白了造成霍亂流行的原因是井水。緊接著,教師展示160多年前造成霍亂流行的水泵(waterpumpwithouthandle)依然在寬街上的圖片。現實的畫面給學生很多的啟迪,激發了學生到實地去探究的好奇心。教師選取的史料圖片具有歷史真實性、社會性,借助圖片視覺模態真實地再現了霍亂致使大量民眾死亡的歷史背景,學生直觀地感知了死亡的恐怖,內心產生了一系列的疑問,勾起他們探尋更多事實真相的好奇心,為進入文本閱讀做好了情感和知識鋪墊。霍亂帶來的大量死亡事實襯托出JohnSnow運用科學方法擊敗霍亂的偉大,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了通過科學探知解決問題的方法。同時,學生對偉大科學家為人類做出的貢獻多了一份感性的認知,為他們將來在選擇職業時樹立了標桿。(二)通過問題創設情境,理解文化。提問,即用語言模態創設情境是語言課堂運用最普遍的模態。有效的提問如同一石激起千層浪,引導學生循問而思。學起于思,思起于疑,而解疑在于問。教師要通過課堂提問創設情境,設計科學有效的問題鏈是關鍵。首先,教師的提問要基于文本的內容;其次,所有問題要有一定關聯性;最后,所提問題應逐步深入遞進,第一個問題是第二個問題的前提,第二個問題是第三個問題的前提,并依次順延下去,層層鋪墊,環環相扣。比如,牛津初中英語七年級上Unit5Let’scelebrate!的ReadingA:Halloween是美國姑娘Wendy寫信給筆友Mille介紹萬圣節的故事。課前,教師播放關于Halloween的網絡視頻歌曲,生動直觀的動畫和輕松的音樂激活了學生對萬圣節的原有認知。教師順勢提問:Whatspecialthingscanyousee?WhatdoyouwanttoknowaboutHalloween?這個問題啟發學生思考,引發學生質疑。學生紛紛表示想了解萬圣節的相關信息:When?Who?What?How?Why?學生帶著問題進行閱讀并快速獲取文本細節信息。在處理trickortreat這一特色節日活動時,教師分享了一段關于萬圣節玩笑的幽默視頻,學生領悟到其核心在于“給予還是戲弄”。隨即,教師讓學生圍繞核心動詞visit,knock,shout,giveorplay進行表演。為了幫助學生深度理解萬圣節的特殊性,教師提供節日來源的歷史背景知識供學生進行拓展閱讀,并提問:WhatmakesHalloweenspecial?WhatdoyouthinkofHalloween?同時,遷移到中國的相關節日“中元節”。對比中西方節日,學生會發現中外節日的共性與意義:specialfestivals,differentcultures.(特別的節日,不同的文化。)接著教師提出問題讓學生討論:IsHalloweensuitableforChinese?Why?引導學生更深刻地理解節日的文化內涵,理解尊重他國文化與保持民族文化之間的辯證關系,提出“兼容并包”的理念,滲透理解、包容、尊重、平等、公平等文化品質。所有這些問題的設計,包括直接在文本中獲取信息的展示型問題、需要理解分析的參閱型問題和開放式需要綜合評價的評估型問題,由淺入深,層層遞進,形成了一條嚴謹的問題鏈,融合了文本內容的疏通、語言的處理、批判性思維的訓練。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在有效的課堂提問的指引下逐步內化。(三)通過表演創設情境,內化文化。通過表演模態創設情境,能引起學生與文本人物的共情,加深他們對文化內涵的理解。學生表演是高一層次的教學內容形象化,是教學內容的外觀形象,可以展現人物的內心世界。表演有助于學生走近作者,深切體會作者以及主人公的情感態度,走進故事本身,與作者和主人公一起去經歷和感受,產生共鳴。中學英語教材中有戲劇、對話題材的文章,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礎上去表演,在真實體驗中把握文學內涵,理解人物的性格、語言、動作、神態及內心世界,從而幫助學生內化文化知識。比如,譯林版高中英語模塊六Unit1Laughterisgoodforyou中有兩部戲劇劇本。教師可引導學生閱讀戲劇構成要素,包括人物、地點、對話和旁白,知曉沖突和高潮。通過捕捉人物的臺詞、動作、神態,了解劇情,分析人物的性格特點,理解故事的思想內涵。其中的TheImportantPapers講述在城堡里,國王內急想要手紙,卻不直接向仆人要,而是用隱晦的語言Imusthave,my(givesaseriouslookatServant)importantpapers來表達,結果仆人以為對于國王重要的紙是公文、報紙,連王后也無法理解國王的意思。國王的一些系列表情、語言和動作構成了本劇的笑點。教師先要求學生捕捉文本中的人物語言,包括語氣、態度、動作等,甚至是關注標點符號,用以揣摩人物的情感變化。讀后,學生定然會哄堂大笑。這時教師趁機提問:Whatkindofpersonistheking?Whatmessagedoestheplayconvey?Canyouactitout?引導學生通過角色表演,借助動作和語言傳神地表現人物的情感態度、身份地位以及性格特征,挖掘和品味戲劇語言的魅力。學生通過發揮想象創造性地去表演,有助于他們挖掘故事的思想內涵,培養多元思維。(四)通過聯系生活創設情境,運用文化。將生活模態用于情境創設,讓學生將所學語言學以致用,是調動學生參與積極性的法寶。只有在完備的語境中學習語言才能幫助學生真正學會各種語言現象的意義和用法。創設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語境,讓學生有更充分運用語言的機會,最后放手讓學生就自己關心的話題自由表達,這樣就把書本知識遷移到現實生活,將課堂情境轉化為生活情境,就讓學生有機會用所學的語言進行真實的交際。成功的外語課堂教學應在課內創造更多情境引導學生進行創造性復述,讓學生有機會運用自己學到的語言知識。比如,譯林版高中英語模塊三Unit3的閱讀文本Lostcivilization是介紹羅馬古城龐貝和樓蘭王國的閱讀文本。在讀后的輸出活動中,教師可以在理解文本的基礎上拓展創造新的語境:Supposeyouareaguide,canyouintroducetheamazinghistoryofLoulanKingdomorPompeiitovisitors?(Trytousethewordsandphrasesinthepassage.)這樣的輸出活動源于文本語境,但又有別于文本語境,要求學生擔任導游的角色,向游人介紹樓蘭王國或羅馬古城龐貝。這是文本語境的拓展和延伸,較好地把課文的內容拓展延伸到實際的社會、生活中。學生可以結合自身的相關背景知識,對文本內容進行分析篩選,挑選自己需要的內容,從不同角度模仿文本中的語言來創造性地進行介紹,從而實現語言的輸出和運用,達到將所學語言吸收內化,運用文化知識來做事的目的。除了課堂教學外,學校還可以借助有效的輸出來驅動積極的輸入。比如,定期組織校園英語廣播、英語短劇表演、英語角、專題報告會,用英語向外國人介紹中國文化,請外國人介紹自己國家的文化與習俗;組織英語讀書交流會,舉辦英語學習專欄,成立英語學習俱樂部,開展小組、班級間的英語配音比賽、演講比賽和辯論賽等積極向上、有利于提高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英語學習活動。
四、結語
文化意識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積累、不斷熏陶的過程,需要從細微處下功夫。教師要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將文化知識巧妙融入教學中,善于發掘教材中的文化內涵和育人價值;要在利用現有資源的同時,用好自身資源。教師上課時要情緒飽滿,表情和肢體語言豐富,以喚起學生的共鳴,最大限度地優化各種可利用資源;要通過創設多模態情境,豐富學生的文化體驗,發展學生的文化鑒賞力,將文化知識內化為具有正確價值取向的認知、行為和品格,讓文化意識悄然根植于學生的內心,達到立德樹人的目的。
作者:王俊星 單位:南京市溧水區教育局教研室
- 上一篇:新環境下提升電視臺財務管理探索
- 下一篇:中學英語教師繼續教育調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