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初中英語教師教育技術研究
時間:2022-10-29 11:19:54
導語:農村初中英語教師教育技術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目前,貴州農村地區教師的師資水平比較低,隨著科技的進步,教學方式變得多樣化,提高地區教師信息化教育技術水平很有必要。文章探究了對貴州地區農村初中英語教學質量的提升策略如對點幫扶、“同課異構”等,并借助問卷調查和SPSS軟件對英語教學質量提升效果進行了實證分析。
關鍵詞:現代教學技術;教學幫扶;教學質量實證分析
科學技術的進步為教育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強大的動力,借助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教師可以更加生動形象地對知識點進行講解,更加有助于學生的理解。但由于各地區發展程度不一致,新型設備在教學課堂上的應用程度也有較大差別,西部地區尤其是處在農村的學校的設備配備情況不太樂觀。近年來,社會各界對貴州省的教育援助越來越多,特別是硬件設施的改善,客觀上有助于一些困難地區快速提升教育水平。但由于一些現實因素限制,貴州農村地區中學教師的師資水平較低,對現代教學技術和設備的應用水平不高。使得農村英語教學形式單一、教學內容枯燥、學生不易產生學習興趣等情況,這嚴重影響了農村地區的英語教學質量,不利于學生英語綜合素質水平的提升[1]。隨著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以及“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各個國家之間的交流越來越頻繁。英語作為國際上的一種通用語言,在學生今后的學習、工作以及生活等各個方面都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英語教學方式的與時俱進有助于學生更好地掌握當今社會中的英語學習動態,有助于對英語學科學習的理解。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對教師的信息化教育技術應用水平作了詳細要求。從切實提升貴州農村地區教學水平的角度出發,對貴州農村地區中學教師的教育技術素養進行一對一幫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通過與貴州農村地區中學建立點對點幫扶,選派優秀教師到農村地區、廣泛開展“同課異構”、對農村地區教師進行現代信息化教學質量培訓等,構建符合貴州農村實際的英語教師教育技術提升的培訓模式,進而提升貴州農村英語基礎教育水平。
一、貴州農村地區中學英語教育技術素養現狀
(一)課堂活力有下降趨勢。隨著外出務工人群的跨地區流動和農村地區年齡結構的變化,貴州農村地區的學齡兒童日益減少,直接導致了貴州農村地區中學教育規模的迅速萎縮。有的中學出現老師比學生多的現象,部分鄉鎮中學甚至面臨停學,農村教育“空心化”趨勢較為嚴重。由于生源不足,貴州農村地區中學英語教學難以大規模開展,學生之間的競爭不再激烈,導致課堂活力和教育質量的下降。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除了人口流動和農村地區人口年齡結構變化,也有其與城鎮教育水平差異等因素的影響。相較于城鎮的學校,農村中的學校對于英語學科的重視程度明顯不夠高,尤其是在英語的口語表達方面。學生在英語學科上口語表達能力不足,缺乏對于英語表達的信心,這將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課堂上的活躍度。絕大多數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仍采用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模式,將教學的重點放在語法、句型、單詞等考試要考的題型上,忽略了課堂上的師生之間的互動對于語言學習的重要性,導致了在課堂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高,課堂活力有所下降。(二)教育信息化資源得不到有效利用。“全面脫貧”背景下,為提高農村的教學質量,社會在資源配置上對農村教育存在傾斜:政策上,對農村中學的政策優惠和財政撥款更多了;師資上,有“三扶一支”政策中支教大學生對農村地區中學英語教師進行補充;英語教育設施上,官方和民間資助的增多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貴州農村地區中學的硬件水平,為英語教學的開展提供了現代化設備、課本等方面的保障。但由于一些主客觀原因,貴州農村地區的中學對這些寶貴教育資源的利用不夠、使用效率不高,造成即使配備了信息化的設備,無法充分發揮出其功能的現象。英語教師仍習慣于傳統的教學方式,僅使用手寫黑板和簡易的播放錄音設備進行教學。對于現代化設備的使用率不高,沒有意識到這些設備能夠給教學帶來極大便利,不能將設備在教學過程中的優勢作用充分發揮出來。不僅教學的效率低,而且一些復雜的英語環境下的知識點無法僅通過書面板書表達清楚,嚴重影響了英語教學質量[2]。例如,由于農村教師對現代化教學設施的應用水平不夠,一些社會援助的投影儀、電腦等設備沒有得到有效利用,造成了極大地教育資源的閑置和浪費。(三)教師整體信息化應用水平較低。整體來看,貴州農村地區中學的英語教師隊伍年齡偏大,專業水平參差不齊,學校在整體教學過程中對于英語學科的重視程度不夠,并由此帶來一些問題:一方面,由于這部分英語教師所接受的英語教育方式和水平的現實限制,面對新課標英語課程“重交流”的要求,可能出現無法滿足新課標授課側重的要求。教師更加注重學生們在單詞、語法以及句型等考試所涉及的部分的學習,更加偏向于向學生們講述知識點,忽略課堂上的師生互動環節,不擅長利用現代化設備對學生進行聽、說、讀、寫多方面的教學。加上鄉村地區英語授課和教學的客觀條件掣肘,英語教師在自身學習、授課和日常生活中缺乏英語口語的鍛煉,口語水平相對較低,這更加影響了英語教學的水平和課堂質量;另一方面,由于年齡較大的教師接受的教育不同,貴州農村地區的英語教師大多也無法勝任現代化教學技術的要求,主要表現在不能熟練使用電子化教學設施,對現代信息化教學的應用水平也有待提高。正因為如此,近年來高校支教、點對點幫扶的一個重點就是幫助農村地區教師提高現代化教學設施應用水平,通過定向幫扶提升貴州農村地區英語教師應用現代化教學方式、英語教育理念和教學設施的能力,從而在根本上改善貴州農村地區的英語教學質量。
二、貴州農村初中英語教師教育技術素養提升的重要性
由于城鄉發展的限制,許多經濟不發達地區無法意識到學習英語的重要性,教師缺乏對學生進行英語“聽、說、讀、寫”綜合素質的培養。學生對學習英語的興趣不高,英語綜合素質與發達地區差距較大。尤其是在信息化環境下,農村英語教師仍采取傳統的教學模式,“填鴨式”的教育模式已經無法滿足學生今后學習、工作和生活中的需要。現代化的教學模式利用電子課件、音頻、視頻等多樣化的方式,為學生創建豐富的英語情景,生動形象的講解知識點。例如:傳統的手寫板書形式不但效率低,而且所能呈現的內容形式也極為單調,學生所能學到的內容非常受教師的教學水平的影響。而利用現代化教學設備,教師可以提前準備好課上將要講解的內容,并通過加入一系列有助于學生理解的音頻視頻,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加快學生對于知識點的理解。在信息化環境下的備課過程中,教師可以實時關注學科的教學動向,根據實時的關注重點調整授課內容,避免所教授的內容過時,影響學生今后在英語學科上的學習。結合網絡上豐富的教學資源,通過利用現代化的教學設備,開拓學生的視野,使學生意識到英語學習的重要性。不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了學習效率,提升了在英語的表達應用能力上的信心,還增強了英語語言溝通能力,活躍了課堂上的教學氛圍,有助于學生全面提升英語的綜合素質。貴州農村初中英語教師普遍存在英語教學模式較為落后、對現代化教學設備的使用方法不明確、利用率低等現象。這嚴重影響了英語的教學質量,不利于學生在英語學科上的學習。通過對教師進行教育技術素養培訓,使農村教師深入了解現代化教學模式中的先進性,學習現代化教學設備的使用方式,以及在教學過程中的應用,對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相應的改進。教師也能夠通過教育技術素養的培訓學習現代化教學中的要點,了解時代對于學生英語學科的要求,不斷改進教學重點,以適應時代的發展需要。利用網絡學習平臺,教師可以很方便地學習借鑒其他教師的優秀教學案例,更加拓寬了教師的教學眼界。教師在接受現代化教學模式的培訓過程中,也可以發現自身在英語學習中存在的一些諸如單詞發音、語句語調等方面的問題,提高農村英語教師自身的英語水平。
三、對貴州農村地區中學英語教師的教育技術素養培養模式分析
(一)對農村地區英語教師進行“傳幫帶”。對農村地區中學英語教師的“傳幫帶”是指借助城市與農村地區中學之間的點對點幫扶政策,構建城鄉中學之間的人才交流制度。城市地區基于自身的教育資源和水平優勢,通過有效利用現有途徑和渠道對農村地區的英語教師進行幫扶,幫助農村地區英語教師提高教學水平。就具體途徑來看,主要是先進地區通過選派教學經驗豐富、責任心強的教師到農村地區進行交流,基于教師自愿與學校安排相結合的原則,切實做到幫扶內容與農村地區的實際需求相結合,重點就教學經驗、現代化教育理念和一些科研資料等方面進行傳授、分享,并借助一些教學實踐、公開課等具體形式幫助農村地區英語教師不斷充實、改善、提高。使農村英語教師能夠意識到現代化設備在英語課堂教學中的重要性,將現代化教學理念融入以往的傳統教學模式中,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現代化設備的作用。結合農村英語的教學實際情況,在實踐中探索出真正適合農村英語教學的模式。“傳、幫、帶”要求不但要把現代化的教學理念以及教學經驗傳授給農村地區教師,還要幫助教師解決在現代化教學模式中出現的一系列問題,尤其是在現代化教學設備的使用以及與傳統課堂模式相結合等方面,帶領農村地區教師隊伍迅速適應信息化教育環境,提高農村初中英語教師教育技術素養。(二)開展“同課異構”活動。“同課異構”活動要求選派教師與農村地區教師根據同一教學內容,根據自身教學經驗、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和教學目標等各自備課,并在同一班級上進行授課。在“同課異構”的幫助下,農村地區英語教師可以更加直觀地感受到其在教學方式、教育理念等方面與先進地區英語教師的差距[3]。同時,“同課異構”也方便了農村地區教師即時地收集學生的反饋,幫助農村地區英語教師了解不同教學模式對于教學質量的影響,有助于教師發現并改進傳統教學模式中的不足,通過結合現代化的教學模式提升課堂教學質量[4]。此外,由于教師的教學經歷和對課程的理解存在差異,在備課和上課過程中也有著較大區別,即對同一內容開展的“不同風格”的教學。“同課異構”的一大亮點就在于它為選派教師和農村地區教師提供了一個相互交流的平臺——不同風格和形式的教學之間的碰撞,可以激發彼此在授課方式和授課內容上的思維火花。也就是說,借助“同課異構”活動,可以為不同教師之間的相互交流、相互學習提供契機,幫助雙方共同提升教學水平。(三)現代教育技術專題培訓。專題培訓重點在于“專”,即注重在英語教學中應用現代教育技術的培訓。新課標下,英語課程的教學強調對英語的實際應用能力,在傳統英語教學“聽、說、讀、寫”四個環節中,新課標更加重視學生的英語交流、閱讀能力的培養,在貴州農村地區對英語教育技術開展專題培訓,就是為了幫助農村地區英語教師轉變英語教學理念、提升對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能力。不再僅將教學的重點放在語法、句型、單詞等考試要考的題型上,而是要加強提高學生的英語實際應用能力,特別是交流對話能力。在對農村英語教師的教學理念進行培訓的同時,也應對現代化的的教學設備的使用進行相應的培訓,避免教師因為不會正常使用教學設備而影響現代化教學方式的推廣。從英語課程教學的現代教育技術專題培訓的原則和目標出發,對農村地區英語教學的現代教育技術專題培訓應當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是現代化教學設備的運用培訓。主要是現代影音設備的運用,如投影儀上的音視頻播放、播放器等的課堂運用。使教師能夠對現代化的教學設備如何正常使用有大致的了解,避免在使用過程中出現一些由于操作不當造成的失誤。第二是電子教案的制作、授課使用培訓,幫助農村地區英語教師熟練使用PPT、網絡課程等電子教學技術。不但要教會農村教師如何制作電子教案,還要傳授在所講內容以及教學目標不同時的電子教案制作技巧。通過對比一些具體的傳統教學與現代化教學案例,分析電子教案能夠在哪些方面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加快現代化教學模式與傳統教學模式的融合。第三是網絡自學和教育平臺的運用培訓。培訓中所能傳授的教學理念以及知識畢竟是有限的,“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對農村教師進行網絡自學和教育平臺的運用的培訓,使教師能夠時刻了解現代教學的發展,針對目前的教學情況需要及時調整教學大綱,并通過網絡自學不斷提升自身的英語綜合素質和教育技術水平,向平臺上優秀的教師教學案例學習。因此,對貴州農村地區英語教師的現代教育技術專題培訓,主要是為了幫助農村地區教師自身口語和聽力等水平的提升,提高英語教師隊伍的整體素養特別是英語應用能力。
四、對貴州農村地區中學英語教師教育技術素養培養效果的實證分析
為充分發揮高校教師資源優勢,有效服務地方基礎教育,促進和提高中學英語教師的綜合能力,2015年2月-2016年1月,銅仁學院國際學院與田興斌博士工作室組成社會服務團隊對思南縣中學英語有針對性地在聽力、口語、教育技術方面進行為期一年的專業能力提升培訓,真正把學校提出的“飲社會服務之水,灌社會服務之田”落到實處。我們選取了5所中學開展培訓:思南縣鸚鵡溪中學、涼水井中學、孫家壩中學、張家寨中學、寬平中學。為檢驗對該縣中學英語教師培養幫扶措施的實際效果,研究團隊在2015年12月選取了所培訓的五所鄉鎮中學的40名英語教師(每校8名教師)和部分學生(每校15人,共75人)作為問卷調查對象,根據問卷調查結果進行進一步分析。除基本信息登記外,主要收集了兩方面信息:第一,通過題項設置,如經過培養幫扶,您是否認為自身的英語信息化教學水平得到了明顯提升(對教師)?您是否認同老師的英語信息化教學質量有了明顯改觀(對學生)?依據認同感從低到高分為非常不認同、不認同、沒有感覺、認同、非常認同五個層次,對問卷結果進行分析,結果如下:根據表1數據,可以看出在受訪的40名英語教師中,有92.5%的教師認為經過點對點的培養幫扶活動,自身的英語教學水平有了明顯提升,占受訪教師的絕大多數。同時,在接受調查問卷的75名學生中,有50名學生認同經過點對點培養幫扶,英語課的課堂教學有了顯著改觀,占據受訪學生總數的66.7%。上述數據說明,在主觀滿意度方面,對貴州農村地區中學英語教師的點對點培養幫扶活動取得了明顯成效,農村中學英語教師教育技術素養有了顯著地提升。第二,另一方面,研究團隊在培訓實施半年后于2015年9月至2016年1月學期中,對5所學校的八年級學生進行5次英語測驗,并對成績進行收集分析。為保證數據的有效性,消除不確定因素的影響,取學生在七年級上學期(2014年9月至2015年1月)共5次英語測驗的平均成績作為樣本數據,與教師經過一學期培訓后學生的英語期末成績進行對比。借助SPSS軟件對成績進行顯著性差異分析,驗證教學質量是否發生了改變。對教師經過培訓一學期前、后學生英語平均成績進行對比,數據分析結果如下:根據表2正態性檢驗的結果,可以發現學生英語平均百分比成績的P值分別為0.001和0.000,均小于0.05,即學生的英語成績不符合正態分布,無法適用獨立樣本的t檢驗。對此,采取非參數檢驗的獨立樣本檢驗。結果顯示,在教師經過培訓后的下半年學期中,學生英語測試中的平均百分比成績(88.9±10.0)高于教師未經過培訓時的平均百分比成績(79.0±17.8);教師經過培訓后,學生的及格率(98.4%)和優秀率(65.6%)也高于教師受培訓前的及格率(83.6%)和優秀率(34.4%)。這一結果表明,通過對貴州農村地區中學英語教師的培養幫扶后,下半年整個一學期的學生英語成績有了顯著變化,不僅體現在平均百分比成績分值的提升,也體現在學生英語成績及格率和優秀率的明顯改觀上。通過成績的顯著進步這一客觀結果,充分表明了通過對貴州農村地區中學英語教師進行教育技術素養的培養,對教學質量的提高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現代化的教學模式有助于學生的英語綜合素質水平的提升。第三,對調研對象的主觀評價進行進一步分析。在調查問卷中,把英語教學質量評價指標分為三個維度:維度1是對英語教學模式的滿意度;維度2是對提升英語學習興趣的滿意度[5];維度3是對教師提高現代信息教學技術應用水平的滿意度。據此對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結果如下:χ2檢驗的結果表明,經過對貴州農村地區中學英語教師教育技術素養進行培養后,學生對現代化的英語教學模式、提升英語學習興趣以及提高現代信息教學技術應用水平三個方面的滿意度均有了顯著提升(P<0.01)。這說明在教師受培訓后,學生對英語學習的主觀感受有了較大變化,認為教師的英語教育技術素養有了一定進步,從而使英語教學的整體質量在各方面表現出較大提升。學生在主觀感受上的變化,更加說明了英語教師教育技術素養的提升對教學質量的重要影響。綜上,根據對教師以及學生在培養幫扶對于英語教學質量提升的認同度、學生在教師受培訓前后英語測驗平均成績對比和學生自身對教師受培訓前后英語課程教學質量的主觀評價進行的檢驗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第一,在實行現代化教學模式以來,學生的英語課程成績確實出現了較為明顯的提高;第二,學生認為,實行現代化教學模式以來,英語課程質量得到了提升;第三,教師認為自身的英語信息化教學水平得到了明顯提升。由此可以表明,一年的培訓對該地區英語教師的教育技術素養提升在客觀和主觀上確實取得了一定成效,現代化的教學模式的確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五、總結本次試驗基于三大假設:第一,對英語教師的教學模式進行培養幫扶,傳授現代化的教學模式,能夠幫助貴州農村地區中學英語教師提升教育信息技術應用水平;第二,“同課異構”的教學方法可以通過對比傳統教學模式與現代化教學模式的異同,分析兩種模式各自的優勢與弊端,了解傳統教學模式所需的改進以及教師自身教學技能的不足,有利于提高農村英語教師的專業素養;第三,農村英語教師在課堂上充分利用信息化教育技術手段,通過電子教案結合豐富的網絡素材對知識點進行講解,能夠有效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根據問卷數據分析,我們發現培養幫扶的模式確實提高了貴州農村地區中學英語教師的教學質量,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主觀上,師生認為經過培訓幫扶,英語教學質量有了較大提升;客觀上,學生的英語測試成績在幫扶后確實有明顯進步。這些都證實了我們的假設。在此基礎上,我們認為“點對點”的教育幫扶模式能夠切實提高貧困地區英語教師的教育技術素養以及學生英語學科的綜合素質水平,從而提升了貧困地區的教學質量,對農村地區中學英語教師教育技術素養的培養值得在更大的范圍內大力推廣[6]。
參考文獻:
[1]魯芮汐,饒華宏.基于MOODLE的高校外語網絡教學平臺構建分析[J].英語廣場,2015(10):83-85.
[2]文旭.“同課異構”教學策略研究[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16.
[3]龔春燕,田騰飛,陳瑞生,程艷霞.貧困地區教育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設計研究[J].教育發展研究,2015,35(1):48-52.
[4]張文波.中小學教育信息化發展新階段問題的現狀及對策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4(5):39-43.
[5]孫德芳.同課異構:教師實踐知識習得的有效路徑[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12,13(3):22-24.
[6]王見如.淺論我國貧困地區的教育現狀及改善途徑[J]改革與開放,2010(16):121-122.
作者:魯芮汐 單位:銅仁學院
- 上一篇:高職商務英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分析
- 下一篇:基于核心素養的英語閱讀教學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