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的對話與融合

時間:2022-09-22 09:32:00

導語:建筑的對話與融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建筑的對話與融合

摘要:構成建筑的要素有很多:基地、環境、功能、經濟、技術、藝術造型和傳統文化等。在日益強調人本主義和地域性的今天,環境的因素顯得格外突出,建筑應抓住環境的本質來實現,強化建筑、環境和整個空間的聯系和特征,在對話中取得融合。我就莆田市涵江區職業中專綜合樓的創作設計談一下自己體會。校園是教育的環境、育人的環境。環境是無聲的課堂,環境無論是廣義還是狹義對青少年健康品格的塑造起著潛移默化的重要影響。而建筑是校園形態環境(狹義)的主體與骨架,建筑的構成機理、空間形式、材料色彩等決定了校園的室內外空間形態的特征,同時也直接影響著青少年的素質教育。怎樣設計一個特性與個性共存的建筑單體,并營造一個高質量的校園環境呢?

關鍵詞:建筑環境要素

涵江區職業中專學校是莆田市涵江區的重點建設項目,地處涵江區城郊西部,四周尚未開發,位于城市未來發展方向上,地勢平坦,西有已建環城路,南臨規劃中道路。而綜合樓基地正好毗鄰兩條路,處在交叉路口的視野中。按校園規劃東有校園主入口及校園廣場;西北面有次入口及校內道路通過,北面正對體育場地。甲方要求滿足學生電教和辦公兩部份功能,同時在經濟前提下盡量美觀,怎樣實現城市脈絡、校園環境和建筑個性的對話和融合成為設計思路的重點。

一、布局和選型

首先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針對建設項目在社會學、心理學層面上對校園內“人”的心理行為作分析。深入研究師生員工的工作需要、學習需要、休息及文化活動交往的需要。中專生有生活的規律性,同時也應有一定生活的多樣性。中專生面對步入社會的壓力有自我確定的需要和社會化的需要(即依靠社會為自己提供信息和感情交流,同時通過社會能為他人所了解并認可),這反映在交流和展示的渴望上,而對環境而言則需要提供為之服務的公共活動空間,這種公共活動空間應有其特色即歸屬感。同時因為中專生個性的不同需求不同又要求一些公共空間有其不定性。需要提供一些除卻體育場地交通場地等特定場地以外的能給他們思考、嬉鬧、聚會或休憩的不特定空間。

其次應看到校園的社會開放趨勢,未來職業學校面臨全社會日益增長的提高技術、提高自身文化素質的需要,會開展繼續教育、業余培訓、電大及網絡學校等多層次的社會辦學,充分發揮學校教室、講堂、科研設施、計算中心等設施的潛力和效益。而這正要求綜合樓設計具有開放性的時代特色,這些思考貫穿于整個設計始終。

考慮以上因素,整體上看基地北有體育中心(運動場)、東有交通中心(校園入口廣場),缺少一點“留白”——不特定空間。綜合樓盡量北靠,留出盡量大的室外空間給師生提供一個完整自由空間——不特定空間,底層局部架空,建筑起到分隔作用,同時又使環境空間富于變化又交融貫通,也滿足建筑開放性的時代特點。

涵江地處南方氣候炎熱,多采用一字性布局單廊建筑,形式比較單調。既要考慮適應氣候減少能耗,又要展現嚴謹活潑的造型特色,經過反復比較推敲,決定采用長方形和一個半圓形組合。夏季主導風向為東南風,長方形作為主體五層位于北側電教部分、半圓形布置辦公部分三層位于南側,同時為了更有利于氣體流動,兩形體間拉開一定距離,形成一定人工“風洞”,若即若離,加上局部底層架空,單廊、回廊組合運用,形成一道涼爽立體的通風系統。

二、環境塑造形體

然后根據基地特色對形體進行再加工再塑造,使它融合在環境中并與其它的城市景觀元素構成對話。為了打破長方形大體量的單調性,西側用加法拉開一個正方形,采用四層高度,形成一種錯落向上的景觀特點,同時西側考慮道路上視覺效果,正方形體量采用減法挖去一角,構成一個超尺度的構架。

西側緊臨次入口并緊壓北側校園道路,也采用減法減去一部份體量,形成一定退讓以減少壓迫感。東側與校園廣場相鄰,采用一段曲線與構架穿插來弱化體量,豐富整體造型,同時與半圓形構成呼應之勢。形體與環境通過對話達到共融共生,同時也創造出有特性的個體。

三、局部處理

主入口設計。分析主要人流從校園北面道路進入,主入口設于北面中央但又與道路緊臨,最后放棄強化入口如凸出雨蓬的做法,而采用弱化處理,中間這部份架空,把室外臺階退讓到建筑以內。但弱化并不等于不突出,利用減法減去剩余的部份形成體量變化,以及立面上開窗變化來暗示主入口所在的地方,這樣處理尊重環境和行人,輕重得宜。

半圓形辦公部份處理頗費一些功夫,在僅限于混凝土磚墻的情況怎樣把它變得輕靈活潑,成為建筑的活躍元呢?最后采用柱墻分離的手法,白色的圓柱,弧形退后的磚紅墻,韻律的變化、色彩的對比達到一定的效果。

四、空間設計

最后是空間雕琢和推敲。主要部分是半圓形中庭和走廊。中庭空間是人們停留、觀賞、談話的一個中心空間。為了達到一種既內聚、安定又不致于讓人壓抑的感覺,洞口最大尺寸D與三層建筑高度H盡量控制在D/H=1左右。多方面因素建成后D/H=0.8,還算尚可。

一方面建筑構成環境讓人欣賞外部造型,另一方面建筑內部的人也在觀察著外部的景致。設計中有意識在走廊上強化這種室內外變化,讓走廊空間層次豐富,流暢且空靈,形成一個動線中心,或外向、或內斂、或充余、或局促。序列如下:走廊東側可看到校園廣場,視野開闊,走廊加寬;向西走增加一段砌墻留窗洞的較封閉走廊,窗洞成為遠眺城市的景框;進入拉開的“風洞”,舒適涼爽;進入中庭變成回廊式內部空間,上面剩下一個半圓形天空;再經過一段“風洞”,外面景致又眺入眼簾;再走幾步,正方形與長方形拉出的空隙間可見體育場地上同學們活躍的身影;最后一個超尺度構架與城市景觀融合在一起構成收尾。不同層數感覺又各不同,四層半圓形屋頂形成一個寬闊的學生活動的不特定空間,視野開闊。雖然這些構思沒有得到完全實現,但在走廊上做文章,步移景異的總體目的達到了。

五、經驗和教訓

這個工程1999年設計2000年竣工,自己感到有得也有失。教訓應多與甲方、其他設計人員、施工人員進行交流,一方面讓別人理解你的思路,另一方面聽取別人意見,不斷完善自己作品,才能少留些遺憾。如:施工中甲方覺得拉開空隙太“浪費”用處不大被補齊;局部梁處理欠妥,破壞整體效果。經驗是在有限條件下(經濟、場地等因素),樹立以人為本為原則,與基地環境對話融合,用普通的材料運用現代建筑手法也能設計出有特點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