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工業改革論文

時間:2022-12-26 10:46:00

導語:船舶工業改革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船舶工業改革論文

一、船舶工業改革要有利于經濟發展

我國政府機構改革受到世界各國極大關注,政府機構的改革是為了適應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有利于經濟持續、穩定、快速發展。我國船舶工業的體制改革也要適應于經濟發展的需要,要與市場結合,與中國的國情相結合,與世界經濟發展相結合,與提高競爭力相結合

1.船舶工業改革應有利于提高競爭能力

據國際航運界和造船界專家預測,今后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船舶市場處于興盛繁榮時期。在今后十年中,每年船舶需求量為3700~4500萬載重噸左右,市場極為樂觀,這是造船業發展不可多得的機遇。目前,我們還有許多船舶設計技術尚屬空白,還不能全面參與市場競爭,還處于幼稚、成長階段,需要政府扶持、培育發展。政府應為造船業提供與世界各國為選船業提供的優惠信貸、造船補貼、稅收優惠等政策,使我國造船業能與世界造船業平等競爭。在國際市場上,我國造船業的競爭對手是日本、韓國、德國等造船發達國家,還面臨俄羅斯、美國軍轉民進入國際市場的威脅。現在世界造船發達國家開始“強強聯合”,形成超級競爭力量。我國造船業只有通過改革,握緊拳頭,組建超級競爭集團,形成強大的競爭實力,才能同世界發達造船國家開展市場的爭奪戰。

2.船舶工業改革應有利于產業結構調整

船舶工業是技術、勞動、資金密集的產業,據國家統計局最新出版的《中國投入產出表》分析:在國民經濟116個產業部門中,船舶工業對97個部門的產品有直接消耗。現代艦船技術復雜、精度要求高,涉及導航、水聲、光學、物理、電子等360多個專業技術領域,上千臺套設備、儀器,近千家配套企業,船舶工業的發展可以帶動機械、電子、冶金、化工等相關產業的發展,有利于開辟容納度很高的國內市場的產品隨船出口創匯,帶動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

3.船舶工業改革應有利于海洋資源開發

中國擁有漫長的海岸線、島嶼、海礁和海域,是一個海洋大國。在300萬平方公里的領海中,蘊藏著豐富的石油破產資源,已經探明海上石油儲量14.48億噸,天然氣儲量3313.54億立方米。海洋的開發與建設,必須要有相應強大的工業作支撐,船舶工業就是支撐工業之一,沒有強大的船舶工業,就不能對海洋資源進行全面開發和利用。

4.船舶工業改革應有利于水運事業發展

我國擁有2000多萬噸各類運輸船舶,整體裝備技術水平保持在70年代水平,急待更新。近幾年來,我國船東在國外訂購了大量的船舶。船舶工總公司是中國船舶工業的組成部分,造船產量只占全國造船產量的40%左右,在國內市場造船訂單極少,更談不上壟斷。所以,我國船舶工業的改革,要面對新的形勢,要面對為國民經濟建設服務,要面對國內造船市場存在著散、亂競爭無序狀態,還要面臨日本、韓國的進攻,必須理順關系,走聯合發展道路,形成強在的力量和實力,占領國內外市場,發展民族工業。

5.船舶工業改革應有利于海軍裝備建設

我國海軍裝備建設,經過廣大造船職工幾十年的奮斗,已經取得了很大成就。由于艦船研制涉及部門多,產品配套復雜,技術要求高。在艦船研制過程中需要高度協調和統一,從保障艦船研制質量、提高研制水平和戰時能迅速組織恢復軍船生產的角度來講,歷史證明:沒有強大的船舶工業,就沒有強大的海軍。軍船與民船技術在許多方面都能達到通用。軍船技術的高速發展,也可提高軍船技術水平,帶動相關行業技術發展。所以,船舶工業的改革要形成強大的有生力量,既有利于海軍裝備建議,又利于“以民養軍”,還有利于節約科技資源,減少資源的浪費。

6.船舶工業改革要有利于自我發展

在國際市場上,船舶總公司花了20年的時間,占領了一席之地,打出了“CSSC”的品牌,享有很高信譽,具有很高的含金量,是一大筆無形資產。船舶總公司面臨著2000年后船廠曬船臺的危機,更面臨著我國造船業將被擠出國際市場的危險。我國船舶工業正處在發展的關鍵時期和困難階段,在保留“CSSC”牌子的前提下,加大改革的力度,加強管理,抓好科技創新,做好機構精減、減人數增效以及人員分流,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走內涵擴大再生產之路。我們相信有黨中央、國務院的領導和關懷,有政府政策的支持,有幾十萬造船職工的奮力拼搏,就一定能走出困境,戰勝困難,度過難關。

7.黨中央、國務院為船舶工業改革指明了方向

幾十年來,黨和政府非常重視船舶工業的發展,主席指示:“我們一定要建立強大的海軍”、“核潛艇一萬年也要造出來”。鄧小平同志指示;“中國的船舶要出口,要打進國際市場”。經過廣大造船職工不懈努力,實現了第一代、第二代領導人的宿愿。今天在黨中央第三代領導集體的領導下,總書記對船舶工業指示:“開拓進取,再創輝煌”,“面向世界開拓前進,努力發展船舶工業”。朱總理、吳融總理、李副總理都指示:要把船舶工業作為一個更大的產業來發展,這都為我國船舶工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也為船舶工業改革指明了方向。

二、改革開放的成就

八十年代初期,中國船舶工業遵照鄧小平同志“中國的船舶要進入國際市場”的指示,在國務院領導下,率先實行了體制改革,在實施了一系列改革之后,使船舶總公司的力量得到了加強,并把發展的目標定位在國際市場上。經過不懈努力,終于在國際市場上占領了一席之地。同時,也帶動了地方船舶工業走進國際市場。

1.確立了國際地位

在國際船舶市場的競爭中,我國造船業的造船產量從80年代初期的34.2萬噸提高到1997年的220萬噸;造船份額從1980年占世界總量的0.6%,提高到1997年的6.7%;造船地位從世界第17位提高到第3位,從而進入了世界造船大國;造船質量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開發的各類船舶進入了德國、挪威、英國、美國等50多個國家;出口船的噸位從2萬噸級發展到15萬噸級;出口船的品種從單一的油船、散貨船發展到多用途貨船、成品油船、LPG船、化學品船、自卸船等高技術、高附加值船舶。

2.發展成為出口產業

20年來在國際市場競爭中,逐步形成我國機電產品出口產業。“七五”完成造船產量344萬噸,其中出口船154.8萬噸。“八五”造船產量676萬噸,其中出口船306萬噸;承接新船訂單873萬噸,其中出口船615萬噸,出口船訂單達到70%。1995年,承接船舶訂單246萬噸,98%都是出口船;1996年建造船舶190萬噸,其中出口船舶161萬噸,占造船產量的85%。1995年船舶工業出口創匯11.7億美元,1996年13億美元,1997年達到16.3億美元,出口創匯居機電行業之首。船舶工業的發展,正如李嵐清副總理指出的“現在,我們唯一能夠稱得上出口產業的就是造船。”

3.提高了經濟運行的質量

在國際船舶市場大蕭條時期,歐美造船企業紛紛破產倒閉,日、韓造船企業大幅度虧損,而船舶總公司在這一時期,工業總產值年均遞增14%,利稅年均遞增11%。“八五”期間船舶總公司實現利稅比“七五”期長220%,利潤增長150%,是軍工行業唯一盈利行業;“八五”期間船舶總公司對船廠投入相當于韓國造船企業半年的投入,但造船產量卻高于日本19%,韓國14%的增長速度,達到26%。年均銷售稅率達到7.1%,最高年份達到8.6%,超過日本韓國;百元固定資產實現利稅和銷售分別高出兩倍和一倍。經濟增長質量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4.促進了產業和產品結構的調整

船舶總公司在國際市場競爭中,大力開發新產品,推進產品結構的調整,形成了一批新的經濟增長點項目。船舶產品從一般的油船、散貨船發展到與高附加值船舶相結合的產品結構。高技術、高附加值船船的比重從“七五”的5%,上升到1997年的17%;民品的比重從20%上升到80%;修船上升到10%左右;非船舶產品的比重從“六五”初期的14%,上升到30%左右。軍品結構得到了合理調整,按照中央軍委要求,做到了“軍民結合,以民養軍”。研制的新型導彈驅逐艦出訪美國和南亞4國,揚了國威,振了軍威,贏得了世界好評。改革開放的成就

八十年代初期,中國船舶工業遵照鄧小平同志“中國的船舶要進入國際市場”的指示,在國務院領導下,率先實行了體制改革,在實施了一系列改革之后,使船舶總公司的力量得到了加強,并把發展的目標定位在國際市場上。經過不懈努力,終于在國際市場上占領了一席之地。同時,也帶動了地方船舶工業走進國際市場。

1.確立了國際地位

在國際船舶市場的競爭中,我國造船業的造船產量從80年代初期的34.2萬噸提高到1997年的220萬噸;造船份額從1980年占世界總量的0.6%,提高到1997年的6.7%;造船地位從世界第17位提高到第3位,從而進入了世界造船大國;造船質量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開發的各類船舶進入了德國、挪威、英國、美國等50多個國家;出口船的噸位從2萬噸級發展到15萬噸級;出口船的品種從單一的油船、散貨船發展到多用途貨船、成品油船、LPG船、化學品船、自卸船等高技術、高附加值船舶。

2.發展成為出口產業

20年來在國際市場競爭中,逐步形成我國機電產品出口產業。“七五”完成造船產量344萬噸,其中出口船154.8萬噸。“八五”造船產量676萬噸,其中出口船306萬噸;承接新船訂單873萬噸,其中出口船615萬噸,出口船訂單達到70%。1995年,承接船舶訂單246萬噸,98%都是出口船;1996年建造船舶190萬噸,其中出口船舶161萬噸,占造船產量的85%。1995年船舶工業出口創匯11.7億美元,1996年13億美元,1997年達到16.3億美元,出口創匯居機電行業之首。船舶工業的發展,正如李嵐清副總理指出的“現在,我們唯一能夠稱得上出口產業的就是造船。”

3.提高了經濟運行的質量

在國際船舶市場大蕭條時期,歐美造船企業紛紛破產倒閉,日、韓造船企業大幅度虧損,而船舶總公司在這一時期,工業總產值年均遞增14%,利稅年均遞增11%。“八五”期間船舶總公司實現利稅比“七五”期長220%,利潤增長150%,是軍工行業唯一盈利行業;“八五”期間船舶總公司對船廠投入相當于韓國造船企業半年的投入,但造船產量卻高于日本19%,韓國14%的增長速度,達到26%。年均銷售稅率達到7.1%,最高年份達到8.6%,超過日本韓國;百元固定資產實現利稅和銷售分別高出兩倍和一倍。經濟增長質量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4.促進了產業和產品結構的調整

船舶總公司在國際市場競爭中,大力開發新產品,推進產品結構的調整,形成了一批新的經濟增長點項目。船舶產品從一般的油船、散貨船發展到與高附加值船舶相結合的產品結構。高技術、高附加值船船的比重從“七五”的5%,上升到1997年的17%;民品的比重從20%上升到80%;修船上升到10%左右;非船舶產品的比重從“六五”初期的14%,上升到30%左右。軍品結構得到了合理調整,按照中央軍委要求,做到了“軍民結合,以民養軍”。研制的新型導彈驅逐艦出訪美國和南亞4國,揚了國威,振了軍威,贏得了世界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