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力新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研究論文

時間:2022-11-09 10:55:00

導語:黛力新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黛力新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研究論文

【關鍵詞】黛力新功能性消化不良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一種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發病率高。其發病機制目前尚未完全清楚。許多學者認為FD與胃腸動力學障礙、胃電活動異常和神經精神因素導致的內臟神經敏感性增高有關,因而FD與精神、心理因素關系密切。作者自2004年8月至2007年10月收集經胃腸促動力藥和質子泵抑制劑治療無效的FD患者,改新型的三環類抗焦慮抑郁合劑黛力新治療,療效滿意。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組21例患者中,男7例,女14例;年齡31~48歲,病程12個月~6年。就診具有以下條件:⑴餐后飽脹不適、早飽、反復上腹疼痛,上腹燒灼感等癥狀>6個月,近期3個月持續有以上癥狀,經胃鏡及腸鏡檢查排除食管、胃及結腸的器質性病變;B超及肝功能檢查排除肝、膽、胰器質性病變[1];⑵無腹部手術史。⑶入院前使用H2受體抑制劑或質子泵抑制劑和促動力劑>6周效果不佳者。同時治療前后均接受漢密頓抑郁量表(HAMD,24項)和焦慮量表(HAMA,14項)測評。

1.2治療方法

停用H2受體抑制劑或質子泵抑制劑和促動力劑2周,然后予黛力新(氟哌噻噸-美利曲辛片)1片/d,晨服,如2周后療效不佳改1片/次,2次/d。治療8周。治療期間要求患者每周門診復診1次,并記錄,餐后飽脹、早飽、上腹部疼痛、上腹部燒灼感癥狀變化及副反應,癥狀緩解和消失的時間,治療8周后復查血常規,肝、腎功能。

1.3臨床療效評定標準

顯效:臨床癥狀完全消失:有效:臨床癥狀明顯減輕;無效:臨床癥狀無變化。癥狀改變按積分;根據癥狀的不同程度記錄為0、1、2、3。0指無癥狀,1指有癥狀輕微可忍受,2介于1與3之間,3指癥狀明顯,不能忍受。治療8周后根據癥狀積分變化評定療效,如積分降低80%為顯效,積分降低<80%、>50%為有效,積分降低<50%為無效。

1.4統計學方法

記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及χ2檢驗。

2結果

2.1治療8周后臨床癥狀改善情況

顯效11例,有效6例,無效4例,有效率81.0%。

2.2治療前后癥狀改善積分比較

見表1。表1治療前后癥狀改善積分比較(略)

2.3治療前后焦慮和抑郁評分比較

治療前后HAMA和HAMD評分有非常顯著性差異,見表2。表2治療前后HAMA和HAMD總分比較(略)

3討論

功能性消化不良(FD)以上腹疼痛或不適、上腹脹、早飽、噯氣、惡心、納差等上消化道癥狀為主要表現。不少學者研究認為精神心理因素在FD形成過程中起重要作用。顧國妹等[2]研究發現FD患者抑郁性心理障礙發生率為72%,焦慮性心理障礙發生率為80%,有心理障礙患者對黛力新反應效果佳,認為黛力新尤其適用于常規治療無效的頑固性FD。研究表明,抑郁癥與焦慮癥(尤其是驚恐障礙)是軀體化最常見的兩類原因[3]。軀體化是指一種體驗和表述軀體不適與軀體癥狀的傾向,這類軀體不適和癥狀不能用病理檢查發現來解釋,但患者卻將它們歸咎于軀體疾病,并據此而尋求醫學幫助。有作者提出FD傾向于是軀體形式障礙且嘗試采用抗抑郁抗焦慮藥物治療取得了良好的療效[4]。本研究表明FD可能是軀體形式障礙的一種表現。

黛力新是三環類抗焦慮抑郁的復合制劑,每片含氟哌噻噸0.5mg、美利曲辛10mg。小劑量氟哌噻噸作用于突觸前膜多巴胺自身調節受體,促進多巴胺的合成和釋放,使突觸間隙中多巴

胺含量增加,發揮抗焦慮和抗抑郁作用;美利曲辛可抑制突觸前膜對去甲腎上腺素和5一羥色胺的再攝取,提高突觸間隙中去甲腎上腺素及5-羥色胺的含量,具有抗抑郁作用,兩種成分合用具有協同的治療作用及不良反應相拮抗的效果,可治療各種焦慮抑郁狀態。

建議臨床醫師在診療FD患者過程中,要重視軀體和精神綜合治療,除應用促胃動力藥等常規藥物外,還應詳細詢問病史,認真傾聽患者主訴,運用醫學心理學知識對患者的心理及情緒狀態進行分析,對伴有焦慮抑郁狀態患者要適當加用抗焦慮抑郁藥,同時做好心理健康宣傳教育工作,予以心理疏導,幫助患者舒緩心理壓力,去除不良生活事件對其精神狀態的影響,扭轉不良情緒,提高心理素質,減輕對疾病的恐懼,使其積極配合醫師,進而提高治療FD的療效,改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李延青.功能性胃腸病羅馬Ⅲ標準解讀.臨床消化病雜志,2006,18(5):261~262.

2顧國妹,邱夏地,施建平.黛力新對功能性消化不良治療的影響.中國行為醫學科學,2001,10(6):584~585.

3徐俊冕.焦慮和抑郁的軀體化.上海精神醫學,1991,新3(1):6~7.

4李一元,王維揚,季建林.從心身角度對慢性胃炎的研究進展.國際精神病學雜志.2007,34(1):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