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列腺癌診療分析論文
時間:2022-03-02 10:43:00
導語:前列腺癌診療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材料與方法
1.1材料收集我院2000~2004年間前列腺癌的手術標本8例。其中5例由手術摘除的前列腺病檢出,余3例從電切的破碎組織檢送,材料全部經10%甲醛固定,石蠟包埋,常規HE染色,光鏡觀察。本組病例進行了術后隨訪,最長者12年,最短者3年。
1.2臨床資料患者平均年齡63.8歲,大多數患者主訴排尿困難、尿頻、血尿和發熱等癥狀。直腸指檢:腺體增大Ⅱ~Ⅲ度,與B超檢查一致;質中或較硬,結節狀或中央溝淺平,少數精囊變硬。
1.3病理檢查
1.3.1肉眼觀完整標本呈結節狀或彌漫增大,最大徑7.5cm。切面見瘤組織分界不清,灰白淡黃色,質硬,常有砂粒感,大小不一(由直徑<5cm大至占據數個前列腺),最大均在4cm以上。破碎標本則選色灰白的小塊組織制片。
1.3.2鏡下觀按占優勢的組織形態可分三型。(1)高分化腺癌3例:腺體大小不一,大者不整形、成角、出芽或見三兩個細胞散入間質;小者小圓。腺體稀疏分布,纖維間質增生,腺周平滑肌囊變平直。上皮多為單層,細胞立方、圓形,核圓、橢圓,核膜厚,染色質不勻,一些細胞見單個突出的核仁。(2)中等分化腺癌2例:腺體密集,背靠背或共壁。有的形成乳頭或篩狀結構;一些分泌細胞中核仁顯目。其他特征與高分化腺癌大致相同。(3)低分化腺癌3例:癌細胞呈實性巢狀,梁狀排列,或彌漫散在,幾乎無腺樣分化。纖維間質和慢性炎細胞反應重。
1.3.3免疫組化PSA和PAP抗體是證明前列腺上皮分泌細胞的標志,特別是用于識別前列腺來源的轉移癌。
2討論
近年來隨著內鏡和電切技術的廣泛應用,及對病理診斷標準認識的提高,使PC的檢出率逐漸增多,單純切除或尿道電切標本約10%~20%可檢出癌。
2.1前列腺癌分類及階段根據臨床病理特點,前列腺癌分為以下類型和階段:(1)原位癌:無癥狀,僅于鏡下見腺體或導管被異型顯著的癌細胞取代,但基底膜完整,腺葉結構保留,似乳腺小葉原位癌;(2)潛在型瘤:無癥狀,多于尸檢中發現,病灶小,多為高分化腺癌;(3)隱匿型癌:以轉移癌為首發癥狀,癌腫小,無明顯局部癥狀;(4)偶發癌:臨床表現為前列腺增生,手術切除后病理中發現伴發癌;(5)臨床癌:具有典型(前列腺癌)的臨床表現。
2.2組織學類型(1)一般類型者,包括腺泡癌、融合性腺泡癌、乳頭狀腺癌、篩狀腺癌、單純癌、髓樣癌、硬癌和透明細胞癌等;(2)特殊類型者,包括黏液癌、導管癌、移行細胞癌、鱗狀細胞癌、子宮內膜樣癌、肉瘤樣癌、小細胞癌和其他神經內分泌癌。
2.3擴散和轉移“被膜”(即前列腺外的纖維肌肉層)的侵犯在PC中非常常見,但侵犯鄰近組織則較晚,直腸、尿道很少受侵犯,膀胱底部和精囊易受累及,可直接侵入椎體。可經血道及淋巴轉移。
依照Mostof等[1]提出的PC病理診斷標準,即組織結構紊亂;侵襲性生長形態和細胞核間變等來判定,日常外檢中胞核間變多不顯著,腺周平滑肌束與腺體關系不協調較易觀察。近來提出的分泌細胞中出現大核仁則是一項值得重視的指標[2]。
鑒別診斷[3]:(1)中至重度前列腺上皮內瘤:腺上皮層次增多,胞核擁擠,呈現輕度至顯著異型;增生腺體的多層腺上皮細胞形成突性團簇(叢狀)或具有纖維血管囊的乳頭突入擴張的腺腔內,并可形成簇狀;基底細胞層尚存,基底膜未受損。胞核有程度不一的間變,核仁不大。(2)非典型腺瘤樣增生:有新生的小腺體,大小形狀不一致,較密集,基底細胞增生和透明細胞篩狀增生等。(3)前列腺基底細胞增生:呈現結節性增生,邊界清楚(無包膜)。結節成密集的由基底細胞構成的大腺泡。腺腔多存在,或不明顯以至消失。有的腺腔可較大,被覆1~2層基底細胞,為不完全性基底細胞增生,易誤為腺癌。(4)前列腺透明細胞篩狀增生:結節內密集的腺泡較大,形成乳頭狀、篩狀結構,間質較少,增生的腺上皮細胞胞漿豐富、透明(富含糖原、無黏液)、胞核無異型,大小一致,成橢圓形或圓形,核仁不明顯,不見核分裂象,這類在臨床易誤診為前列腺透明細胞癌。(5)慢性前列腺炎:見彌漫的慢性炎細胞浸潤,腺體和導管上皮呈受壓改變。
[參考文獻]
1JuanRosai(著),回允中(譯).阿克曼外科病理學(上卷),第8版.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9,1229.
2譚郁彬,張乃鑫.外科診斷病理學.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648-651.
3李安康.16例前列腺癌病理診斷及鑒別診斷.臨床與病理學雜志,1996,12:301.
【關鍵詞】前列腺癌
- 上一篇:新聞出版黨性分析報告
- 下一篇:社區老年協會工作者作述職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