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三角洲生態農業發展論文
時間:2022-12-15 04:46:00
導語:黃河三角洲生態農業發展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生態農業模式是一項系統工程,是實現生態農業系統功能的一種技術手段,通過對黃河三角洲生態農業發展模式選擇的指導思想和主攻方向的陳述,提出了可供該區選擇的發展模式,旨在建立黃河三角洲農業生態復合系統,并確保農業生產系統內物流、能流和價值流的合理流動,最終實現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的協調統一。
[關鍵詞]黃河三角洲生態農業發展模式
1988年,國家從經濟地理角度界定黃河三角洲包括山東省濱州市和東營市的全部地域,即位于北緯37°56‘58“~38°15‘51“,東徑117°51‘40“~118°24‘29“之內,總面積17623km2,其中濱州市9570km2,東營市8053km2。本區屬暖溫帶半濕潤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年均降水量560mm,自然資源豐富,開發潛力較大,發展前景較好。
一、黃河三角洲生態農業發展模式選擇的指導思想
黃河三角洲地區位于山東北部,其特殊的區位和自然條件,形成了該區一方面表現為環境脆弱的總的生態特點,另一方面又顯示出了具有良好發展態勢的自然趨勢。因此,黃河三角洲地區的生態農業的定位點就是依靠現代農業技術,合理開發利用農業資源,改善農業生態條件,保護和改善黃河三角洲的生態環境,阻止土地鹽堿程度的進一步惡化,進而力爭達到使土地鹽堿化程度能夠減輕的目的;提高抗災能力,資源實現可再生增值,并逐步走向良性循環;農林牧漁統籌規劃、協調發展,大農業內部結構不斷優化,農村社會全面發展;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培育新的依靠高科技的高效農業增長點,使農業產出率持續穩定增長,農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逐步建成生產高效、生態協調的現代農業體系,使農業成為三角洲的優勢產業。
二、黃河三角洲生態農業發展模式選擇的主攻方向
保持耕地面積穩中有增,合理調整糧經作物種植比例,重點實施“種子工程”和“節水農業”新技術;保護好現有林草植被,建立黃河三角洲林業生態保護區,重點建設平原防護林、沿海防護林和環城防護林三大體系。加強經濟林建設比重,大力發展特色林果,提高森林覆蓋率;優化畜牧業的產業結構,重點實施畜禽良種、牧草良種工程,推動畜牧業的產業化進程。鞏固和建立自己的生產基地,綜合開發利用畜牧業養殖場,建立和完善國家、區、鄉鎮的疫情監測網,確立畜禽生產的標準模式。同時,加大對畜禽場廢水和污物的處理;以咸、淡水養殖基地為依托,以工廠化經營為支柱,點面結合,拓寬生產養殖面積,加大水產科技投入,努力提高產值。利用工廠化的養殖模式,因地制宜建立特色水產養殖場,通過集約化、規模化的生產,降低成本,提高經營利潤。同時,加強海洋生物資源的保護與開發、技術研究工作。
三、黃河三角洲生態農業可供選擇的發展模式
1.棗糧間作模式(山東省無棣縣、沾化縣)
(1)概況黃河三角洲地區棗樹種植歷史悠久,所產小棗早已聞名遐邇,享譽國內外,黃河三角洲區域內的沾化縣,有“中國冬棗之鄉”的美稱。由于棗樹有著較高的經濟價值和生態效益,因此,黃河三角洲地區經過實踐探索,因地制宜的發展了以多種效益并舉為最初出發點的棗糧間作生態農業模式。棗糧間作,即在糧田之間套種棗林。一般是在成片的糧田中,每隔一定的距離種一排棗樹。很明顯,這種生態農業模式屬于林糧間作一類。棗糧間作,其意義就在于它的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一般來講,單位面積的棗樹所得到的收益遠大于單位面積糧食收益,這也是許多農民積極主動實施棗糧間作模式的內在動因。同時,黃河三角洲地區,地勢平坦,風沙較大,大面積的種植糧食,易受風襲,實行棗糧間作,棗樹有一定的防風屏障作用,這對糧田來講也是有益之舉。
(3)分析評價一是由于林糧間作必須在宜農宜林的土地上進行,而這些田塊早先一般都是從事種植業的生產,所以,棗糧間作對黃河三角洲地區改良土地鹽堿化和提高林草覆蓋率并不能起到實質性的促進作用,但棗樹對小氣候的調節作用,卻是不容置疑的。二是由于黃河三角洲地區生態環境的不穩定性,很難保證大多數年份的風調雨順,同時,由于地形地貌的差異和土壤類型的不同,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是宜農宜林的,因此,棗糧間作生態農業模式在該地區的推廣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決不能盲目照搬2.“上農下漁”模式
(1)概況。“上農下漁”是當地農民所起的一種形象的名稱,簡單的說,就是將農田分為“上”(臺田)和“下”(魚塘)兩個部分,在臺田上種植糧食作物,在低洼地挖塘養魚。基本做法是:在黃河沿岸和其它有引黃條件的低洼鹽堿地帶通過深挖池塘,高筑臺田,實行水土分層治理,并在塘內養魚,這樣既能改造鹽堿洼地,又能達到高效利用土地的目的。黃河三角洲地區的“上農下漁”模式采用的大多是“四四二”布局,即魚塘占四分,臺田占四分,道路溝渠占二分。魚塘規格一般為長98m,寬82m,深2.8m,臺田的主要規格限制在高度,一般都要達到2m,如果臺田高度不夠,超不過鹽分隨土壤毛細管上升的閾值,將會達不到改鹽的目的。
(2)分析評價一是修筑臺田,改造土地鹽堿化的關鍵,在于降低地下水的水位和淡水壓鹽。一般說來,在條形臺田上連續種植三年水稻后,土壤的鹽分就能洗去很多。“上農下漁”模式從根本上改造了土地經營中的主要障礙因素——含鹽量高,具有較好的發展前景。二是魚塘的存在,使局部的空氣濕度也有所增加,這十分有利于創造良好的小氣候環境,有益于臺田作物生長。一方面,為作物的生長提供了有保證的淡水供應,這樣即使在有限的枯水條件下,農作物仍能照常生長。另一方面,魚塘的存在,無異于一個小型的水庫,有利于實現“旱能澆、澇能排”。因此,“上農下漁”生態農業模式,能夠合理有效利用黃河三角洲地區廣泛分布的鹽堿地,達到治理與開發的協調推進,實現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的全面提高。三是“上農下漁”模式在黃河三角洲地區也只是剛剛起步,并不完善,還有一定的缺陷:①臺田的塌方問題。由于臺田完全由挖塘土方堆砌而成,并無任何支撐保護措施,在雨季或農作物灌溉用水過剩時,極易造成臺田的塌方。②經濟上的問題。首先表現為目前臺田上的經濟作物種植較少,種植的還只是一些低成本、淺根作物;其次池塘養魚缺乏名優品種;③推廣實施該模式的一次性投資較大,如無政府的支持,單靠農戶的投入,經費難以得到保證。
3.草業—牧業主導型生態農業模式
(1)概況。國外常把草業作為一個產業,而我國草業尚未提到應有的地位,我們習慣把草業附屬于畜牧業。以草養畜固然重要,但草與農林副漁業的聯系也不容忽視。如農業方面,豆科草類有根瘤菌可固氮,綠肥可肥田,草還可減少土壤水分蒸發與返鹽,保持水土;林業方面,草是營林的先鋒植物;在漁業方面,草則是魚的重要餌料;農副產品加工方面,可利用草原料生產加工一系列的相關產品。黃河三角洲地區有廣闊連片的草地,故發展草業——畜牧業為主的生態農業模式,前景可觀。
(2)分析評價。黃河三角洲地區的“草業——牧業”生態農業模式,一是能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和風沙災害,抑制土壤鹽漬化;二是能帶動其它相關產業的發展,順應了“大農業”發展的要求,對增加農民收入和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應予以積極推廣。
參考文獻:
[1]何煜:不同地域環境下的生態農業模式探討[J].學術論壇,2000,5:42~43
[2]范小克:草業應作為我國優先發展的產業[J].宏觀經濟研究,2001,9:10~11
[3]許學工:黃河三角洲的適用生態農業模式及農業地域結構探討[J].地理科學,2000,2:28~30
[4]李新平:生態農業模式研究及模式建設建議[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01,9:83~84
- 上一篇:計劃外用工勞務合同
- 下一篇:農業科技院所轉變為非營利組織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