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皰瘡抗原抗體研究論文
時間:2022-07-05 11:20:00
導語:天皰瘡抗原抗體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關鍵詞:抗體
天皰瘡是累及皮膚黏膜的一種自身免疫性大皰性疾病。目前已證實天皰瘡是以患者體內出現針對自身表皮角質形成細胞上的橋粒芯糖蛋白(dcsnoglein,Dsg)的特異性抗體IgG,能與角質形成細胞結合產生棘層松解,導致臨床上所見的松弛性水皰和大皰,其中Dsg1、Dsg3及其抗體在天皰瘡中發揮極其重要的作用。本文就抗原抗體及其臨床意義作一綜述。
1抗原抗體
1.1抗原現已明確天皰瘡抗原Dsg屬于橋粒的跨膜成分,屬粘附分子中的鈣粘素超家族的成員,其基因位于18q12.1上。Dsg分為Dsg1、Dsg2、Dsg3三類,其中Dsg2表達于所有的橋粒組織中,Dsg1、Dsg3主要限于復層鱗狀上皮。Dsg1分子量約160KD,主要分布于表皮上層的角質細胞膜上,以顆粒層和顆粒下層優勢表達[1],為落葉性天皰瘡(PF)的靶抗原;Dsg3的分子量約為130KD,主要分布于表皮基底層,在基底層上層的角質形成細胞表面,是尋常性天皰瘡(PV)的靶抗原。楊春俊等[2]在天皰瘡抗原的定位研究中,用金標記包埋后采用免疫熒光技術,發現PF和PV的靶抗原在角質形成細胞間的部位相同,均位于橋粒復合體上。Dsg1及Dsg3分子同其他鈣粘素分子一樣具有5個串聯重復、大小大致相等的胞外結構域(extracellulardomain,EC),其中ECⅠ對應胞外氨基端殘基,EC5位于羥基端。Dsg1及Dsg3的不同主要在于Dsg1的1~4胞外結構域具有同源性,Dsg3的5個胞外結構域均具有同源性。
天皰瘡抗原的5個胞外結構域中,EC0、EC2、EC4之間具有相對較大的同源性,能被天皰瘡患者的血漿特異性識別,因此,這些表位被稱為“免疫優勢表位”或“致病性表位”,特異性的識別該表位的抗體被稱為“致病性抗體”,其中EC1-2及EC3-4具有抗原特異性,與天皰瘡抗體具有高度的親和力,從而為天皰瘡的血清學診斷與鑒別提供了新的途徑[3]。
1.2抗體天皰瘡抗體(PAb)是天皰瘡發病的關鍵因素。1964年Beumer等證實在天皰瘡病人的血清中存在抗鱗狀上皮的細胞間抗體,并且發現在天皰瘡皮損的邊緣有免疫球蛋白和補體沉積。最近,Amagai[4]用ELISA方法,通過重組Dsg1、Dsg3,發現天皰瘡的臨床表現是由患者體內抗橋粒芯蛋白自身抗體的類型所決定。且國內外多數研究認為尋常性天皰瘡中天皰瘡抗體IgG4是其發病中的重要致病性抗體亞類。國內李逾等[5]為研究天皰瘡抗體(PAb)各亞類在致病中的作用,在培養的組織中加入純化的天皰瘡抗體IgG1~IgG4,免疫熒光檢查發現IgG4的熒光最強,其次為IgG3、IgG1、IgG2,說明IgG4與抗原有較強的親和力。而當各亞型濃度相同時,致培養表皮細胞棘層松解程度相同。另外,在培養的表皮細胞中加入天皰瘡抗體繼續培養24h,細胞的整體外觀無明顯變化,48~72h,細胞間隙漸增寬,細胞出現松解和小水皰。由此奠定了天皰瘡抗體在天皰瘡發病中的重要地位。
2抗原抗體的致病機制
Morioka等認為天皰瘡患者發生棘層松解可能通過角質形成細胞釋放蛋白酶,如纖溶酶原激活物,尤其是尿激酶型纖溶酶原激活劑(upA)破壞細胞間的粘附作用,天皰瘡抗體與抗原的結合作為一信號,傳遞至細胞內部,角質形成細胞產生蛋白溶解酶,被激活的蛋白酶溶解細胞間粘著性連接結構和細胞粘附分子,使表皮細胞相互分離。McNeill等證實表皮角朊細胞表面有高親和力的upA的受體[6]。而只有upA的受體結合upA才有活性。落葉性天皰瘡抗體與上棘層細胞結合后,上棘層細胞分泌位于細胞膜上的upA,溶解細胞周圍的粘附分子,引起上棘層的棘層松解;同樣,尋常性天皰瘡引起下棘層的棘層松解。角朊細胞還分泌纖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劑(PAI)。PAI在調節PA功能方面起重要作用,另外PA產生于角朊細胞但不包含在溶酶體內,不會引起較為廣泛的破壞。
近年來,鈣離子在天皰瘡發病機制中的作用受到許多學者的重視。Memar等[7]在實驗中發現天皰瘡抗原可能通過調節細胞內鈣離子移動信號的改變誘導細胞內鈣離子暫時性的增加,隨之角質形成細胞釋放蛋白酶,進一步誘導水皰形成,這種鈣離子流可被天皰瘡抗體的預吸附所抑制抗體。
3天皰瘡抗體Pab的檢測
免疫熒光已成為診斷天皰瘡的常用方法。臨床常用間接免疫熒光(IIF)和直接免疫熒光(DIF)。其最可靠的診斷依據是表皮細胞間IgG和C3的沉積。Helander等對未經選擇的黏膜標本進行直接免疫熒光檢查,發現直接免疫熒光對診斷天瘡皰的價值優于組織病理。天皰瘡活動期IIF檢測血清Pab陽性率更高。IIF和DIF對照檢查,發現DIF陽性率較IIF更高,且持續時間較長,因此確定診斷時宜選用DIF。且發現天皰瘡活動期不同部位的“正常”皮膚DIF檢測均為陽性,因而認為不一定在皮損邊緣部位取材,但是皮損邊緣皮膚熒光抗體稀釋度較“正常”部位為高。另外,由于低滴度的天皰瘡樣抗體的存在,國外學者定天皰瘡抗體滴度1:50以上為陽性,國內一般定為1:40以上。
Wilson等認為天皰瘡皮損好發于頭皮部,可能是由于頭皮部的靶抗原分布較多,因此檢測患者頭皮毛囊天皰瘡抗體的沉積情況,可能有助于天皰瘡的診斷。李曉東等[8]用直接免疫熒光方法測定了21例天皰瘡患者拔出的頭發上殘留毛囊中和皮損處天皰瘡抗體的沉積,認為皮膚、毛發切片和拔發直接染色三者的結果一致,但直接染色拔出毛發的方法簡單、快速(1~2h)的優點。免疫印記技術是近20年發展起來的一項免疫學檢測技術,它不但特異性強且敏感性高,國外已用于PV抗體的檢測中。耿龍等[9]應用免疫印記技術檢測天皰瘡抗體,認為其敏感性稍高于免疫熒光,為天皰瘡的診斷提供重要的依據。
隨著檢驗技術的發展,抗獨特型抗體已廣泛應運于多種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診斷和實驗性治療。石磊等[10]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檢測49例天皰瘡患者,敏感性和特異性達80%以上,高于免疫熒光,認為相對免疫熒光,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是一種簡便、敏感和特異性高的天皰瘡血清學診斷方法,并能輔助鑒別PV和PF。而免疫熒光需一定的儀器設備,在基層醫院較難開展,影響實驗的因素較多,結果的判定有一定的主觀性;實驗結果是一系列的抗體滴度,不能區分Dsg1、Dsg3的特異性抗體。
4天皰瘡抗體的臨床意義
趙永鏗等[11]在不同部位天皰瘡抗體滴度的研究中發現,皮損邊緣部位直接免疫熒光陽性時抗體滴度較其他部位“正常”皮膚滴度高,而皮損邊緣的“正常”皮膚是皮損不斷向外擴展之處,說明抗原抗體反應達到一定程度才會產生皮損。
抗體對橋粒的影響:聶祝湘等[12]建立了棘層松解模型,發現在加入天皰瘡抗體后,24h僅引起細胞間隙增寬,48h引起部分橋粒的破壞,72h可致胞膜變平滑,橋粒消失。
一般認為血清中天皰瘡抗體的稀釋度與病情的嚴重程度相平行。病情嚴重、范圍廣的滴度較高,而病情較輕、范圍較小的滴度較低。天皰瘡抗體滴度可作為臨床觀察和治療的指標。
在皮質類固醇激素治療天皰瘡中發現,皮質類固醇激素的應用,患者的臨床癥狀明顯改善,天皰瘡抗體滴度也隨著降低,但是,Judd等[13]發現天皰瘡抗體滴度降低的速度明顯落后于臨床癥狀的改善速度。這表明:在皮質類固醇激素開始治療和天皰瘡抗體的滴度降低之間,有一個延滯期,這個延滯期比皮質類固醇激素開始治療與臨床皮疹開始改善之間的時間長。因此,顧富祥等[14]認為用皮質類固醇激素使用的開始劑量,不應使用抗體的滴度作指標,而應根據患者的皮損的嚴重程度和治療的反應決定;但在決定皮質類固醇激素治療的期限長短時,不應只根據臨床癥狀的改善,而應根據血清循環抗體的滴度,來決定是否減少激素的劑量或停藥。
【參考文獻】
1HuntDM,SahotaVK,TaylorK,etal.Clusteredcadheringenes:asequence-readycontigforthedesmosomalcadherinlocusonhumanchromosome18.Genomics,1999,62(3):445-455.
2楊春俊,張學軍,楊森,等.天皰瘡抗體結合靶抗原的定位研究.中華皮膚科雜志,1999,32:381-382.
3翟志芳,刁慶春.天皰瘡抗原的研究進展.國外醫學·皮膚性病學分冊,2004,30:72-74.
4AmagaiM,TsunodaK,ZillikensD,etal.Theclinicalphenotypeofpempnigusisdefinedbytheanti-destnoglcinantoantibodyprofile.JAmAcadDermatol,1999,40(2Ptl):167-170.
5李渝,刁慶春,王魯,等.天皰瘡抗體亞類在天皰瘡發病中的作用.中華皮膚科雜志,2000,33:219-221.
6聶祝湘,劉榮卿.天皰瘡與細胞黏附分子.國外醫學·生理、病理科學與臨床分冊,1995,15:233-235.
7MemarO,ChristeosenB,RajaramanS,etal.Juductionofblistercausingandbodiesbyacecombinantfull-length,butnottheextracellularklomairofthepemphigusvulgariaantigen(desmoglein3).JImmunnl,1996,157(7):3171-3177.
8李曉東,趙玉銘,陳洪鐸,等.天皰瘡患者頭發毛囊與皮損中自身抗體沉積的比較.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2005,19:196-205.
9耿龍,劉海軍,梁再賦,等.應用免疫印記技術檢測天皰瘡抗體方法的建立.中國微生物和免疫學雜志,2001,21:105-107.
10石磊,張福仁,周桂枝.酶聯免疫吸附實驗檢測血清天皰瘡抗體的評價.中華皮膚科雜志,2004,37:83-85.
11趙永鏗,羅瑞園,林頁新.天皰瘡患者不同部位皮膚及不同稀釋度熒光抗體直接免疫熒光檢查的對照研究.中華皮膚科雜志,1989,23:328-329.
12聶祝湘,劉榮卿,葉慶和.天皰瘡抗體橋粒影響的動態觀察.中華醫學雜志,1996,76:691-693.
13JuddKpK,LeverWF.CorelationofantibodiesinskinandserumwithdiseaseseverityinPemphigus.ArchDermaol,1979,115:428.
14顧富祥,李鳳峽.皮質類固醇激素治療對天皰瘡抗體滴度的影響.臨床皮膚科雜志,1991,2:75-76.
- 上一篇:鍋爐煙塵高效處理管理論文
- 下一篇:巖棉空間吸聲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