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通氣撤機困難原因研究論文
時間:2022-07-05 11:22:00
導語:機械通氣撤機困難原因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機械通氣(mechanicalventilation,MV)是目前醫療工作者救治呼吸衰竭的重要輔助工具之一,目前已廣泛應用于呼吸功能嚴重受損的患者。但部分患者在MV最后階段,即呼吸機的撤離階段,出現撤機困難,使患者不能如期脫機甚至長期不能脫機,造成MV并發癥的多發及患者經濟上的負擔,故醫療工作者對于撤機時機把握、撤機參數的調整及其他綜合因素的分析處理對于行MV的患者至關重要。本文將2001年4月~2005年12月于我院急救科住院行機械通氣治療的57例患者,其中17例出現撤機困難,現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17例脫機困難的患者中,男10例,女7例,年齡28~78歲,平均年齡54.6歲,其中,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肺性腦病、Ⅱ型呼吸衰竭患者11例,重癥胰腺炎、藥物中毒各2例,腦血管意外、一側肺切除術后各1例。上機時間為48h~44天。
1.2方法(1)脫機指標[1]:①引起上機的原因已去除,無酸堿失衡及電解質紊亂;②感染基本控制,體溫低于37℃;③血Hb大于100g/L;④FiO2小于0.40,血PaO2大于9.3kPa,SpO2大于95%,自主呼吸頻率低于30次/min。(2)撤機成功標準:在停機24~48h,患者主觀上無不適,無窘迫呼吸,循環穩定,血氣分析檢查無酸中毒加重和低氧血癥的發生。(3)撤離呼吸機方法選擇:①持續正壓通氣(CPAP);②同步間歇指令通氣(SIMV);③壓力支持通氣(PSV);④SIMV+PSV;⑤直接撤機(多用于麻醉恢復期)。
2結果
17例MV患者中,其中最后脫機成功15例,其中,合并呼吸機并發癥9例,上機時間較無明顯并發癥發生患者時間明顯延長;合并低蛋白血癥,營養狀態差3例,心理因素導致撤機困難2例;因醫源性撤機時機把握不佳導致上機時間延長1例。而17例患者中有2例因嚴重的并發癥死亡。
3討論
MV患者因疾病本身因素及長期的機械通氣治療,多有出現撤機困難的可能性。對于本組17例患者,雖多采用目前較為公認的SIMV+PSV兩種撤機模式,但仍有大部分患者出現撤機困難,其中慢阻肺患者占大多數(本組占47.1%),因多合并呼吸道及肺部的感染,呼吸道相關性肺炎的產生使呼吸機上機時間延長,且該組患者初期多采用CV模式,患者的自主呼吸受到限制,呼吸肌廢用,同時患者內環境的不穩定,全身的營養狀態差;后期患者對撤機的恐懼心理等均為撤機的不利因素。
3.1原發病未完全控制,并發癥的多發導致撤機困難在患者原發疾病未得到完全控制,如肺部感染未完全控制,心功能未完全糾正,或中樞性神經系統疾病、神經-肌肉系統疾病未完全治愈等情況下,患者撤機時均可發生撤機困難。而MV并發癥的產生,特別是呼吸機相關性肺炎(VAP),作為MV最常見、且死亡率最高的并發癥[2],可造成發熱、氧耗增加及通氣負荷增加,尤其對于那些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感染的加重使病程進一步延長,導致機械通氣時間的相對增加,通氣時間大于72h稱為呼吸機依賴,此后撤機失敗率很高[3]。且初期機械通氣次數較高,使呼吸肌長期處于靜止狀態,營養不良、用力呼吸、呼吸做功增加均易引起呼吸肌疲勞和衰弱,導致呼吸機撤離困難。可見原發疾病的治療,并發癥的控制,特別是避免VAP的發生,是避免撤機困難的首要前提。首先,醫務工作者需較好掌握撤離呼吸機的指征和標準:當病人一般狀態較好、感染得到控制、循環血壓平穩、內環境穩定、肌力良好、血氣分析在一段時間內穩定,同時呼吸功能明顯改善,自主呼吸增強,吸痰等暫時分開呼吸機時無呼吸困難時方可考慮撤機。其次,加強呼吸道的管理,保持呼吸道的通暢,做好呼吸道的霧化、濕化,護理工作強調無菌操作,減少VAP的發生幾率;控制感染,多結合痰培養結果合理選用有效抗生素治療,避免無病原學診斷的經驗性用藥,更忌濫用[4]。再次,對于那些長期MV患者,應加強呼吸肌的鍛煉,可鼓勵患者行深呼吸,可在PSV進行過渡時增加呼吸肌鍛煉的次數,防止呼吸肌的廢用。對于醫務工作者,及時合理調整呼吸機模式及參數設定,在撤機階段,可每日逐步減少潮氣量、呼吸頻率、PSV等的設定值,待患者耐受后可進一步調整,最終完全脫機。
3.2MV患者全身營養狀態差應用呼吸機病人以老年人多見,營養情況均較差,多合并有低蛋白血癥、貧血等,機械通氣時機體又處于高代謝狀態,當營養不足時,機體此時靠分解蛋白來提供能量,引起呼吸肌肌力和功能下降,呼吸做功的能力減退,導致呼吸肌無力,患者自主呼吸弱,增加了患者對呼吸機的依賴性,故臨床上有些患者雖呼吸功能已得到極大改善,但仍不能脫機,或出現脫機后因患者呼吸肌無力需要反復重新上機的情況,延長了帶機時間。另一方面,患者的營養狀態差,機體抵抗力弱,易合并感染,加重病情。故此時治療重點應積極采用合理的營養配給方案,對長期應用呼吸機患者可采用腸內或腸外營養支持,營養物質的配比多推薦每日供給熱量50%~60%為碳水化合物,20%為蛋白質,30%為脂肪[5],但需盡量減少碳水化合物的攝入,因高碳水化合物攝入會增加二氧化碳的產生,加重呼吸負荷和氧耗。同時注意微量元素的補充及水、電解質的入量與出量的平衡。并積極預防靜脈營養液、鼻胃管等管路的細菌污染,只有這樣才能改善呼吸肌的能量匱乏,減少并發癥的發生,使患者自主呼吸有力,脫機后能維持正常肺通氣。國外已開始應用rhGH(重組人類生長激素)來治療此類患者,rhGH能維持和再補足機體肌肉群中的氮儲備,以改善呼吸肌功能,從而有利于縮短機械通氣時間并順利撤機[6]。3.3心理障礙對于意識清楚病人,心理因素是導致撤機困難的主要原因之一。部分患者,特別是那些長期上機、反復應用呼吸機的病人,隨著療程延長,患者對自主呼吸的能力產生懷疑,對呼吸機依賴性較大,在已符合機械通氣的撤機標準時,撤機時出現撤機恐慌,撤機后自訴“不會呼吸”,“不能呼吸”,“憋悶”,呼吸窘迫,嚴重的可出現進而血流動力學變化。所以在撤機前,醫生應向患者交待長期機械通氣的弊端,讓患者了解撤機計劃,鼓勵患者消除恐懼心理,爭取患者主動配合,醫務工作者可在撤機時守護在患者病床前,減輕患者的緊張情緒,鼓勵患者平穩的自主呼吸。本組患者中,有2例撤機時因心理障礙導致撤機困難,其中1例經上述措施最后成功脫機,有1例撤機時無明顯作用,故筆者采取在患者“不知情”情況下撤機,同時密切觀察患者呼吸頻率及血氧指標等生命體征的變化,最終該患者成功脫機(此時呼吸機參數已調整至低限值,呼吸機此時做功多用于克服呼吸機管路阻力)。
可見,因MV患者多存在多種因素的共同參與,如營養不良、全身衰弱、呼吸功能不全、通氣泵衰竭和心理因素等,增加了脫機的難度,進而出現撤機困難,或長期撤機失敗加重患者的心理及經濟上的負擔,故醫療工作者應積極采取相應措施,制定合理方案,做到MV患者能脫機、早脫機、易脫機。
【參考文獻】
1SapijaszkoMJA,BrantR,SandharnD,etal.Nonrespiratorypredictorofmechanicalventilationdependencyinintensivecareunitpatients.CritCareMed,1996,24:601.
2左建云,尹立云,穆信利.呼吸機常用脫機方法及其臨床應用.實用醫學雜志,2003,10(5):482-483.
3GriffinJJ,MeduriGU.Newapproachesinthediagnosisofnosocomialpneumonia.MedClinNorthAm,1994,78:1091-1122.
4陶一江,何禮賢.機械通氣并發下呼吸道醫院感染危險因素分析.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1996,6(4):193.
5胡明艷,杭小華,郭桂芳.呼吸機依賴的原因與對策.中國急救醫學,1996,16(6):56.
6周亞新,周紅燕,顧麗君,等.COPD急性期患者呼吸機依賴的治療觀察.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4,13(6):2139.
- 上一篇:巖棉空間吸聲管理論文
- 下一篇:甲狀舌管囊腫研究論文